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发展出路

大学生就业发展出路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但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大学生要对就业过程有正确的认知,把寻求就业的过程看成是告别学生时代,破蛹化蝶的成长考验,当成一次难得的就业能力的自我审核。这些大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在现实中很容易碰壁,不容易实现自我价值。近年来,不同的统计资料都表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大连、厦门等二线沿海城市次之。

(一)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

虽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但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大学生要把就业作为社会服务、体现人生价值的渠道,而不应单纯地仅把就业看成是谋生的手段。因此,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现阶段大学生就业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大学毕业生准确定位、调整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是缓解和解决“就业难”现象的关键所在。

1.确立自我检验的积极心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求职为镜,可以度长短。大学生要对就业过程有正确的认知,把寻求就业的过程看成是告别学生时代,破蛹化蝶的成长考验,当成一次难得的就业能力的自我审核。以乐观的心态,客观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岗位目标,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原则,以积极的行动去迎接就业的挑战,跳出从众、攀比的社会心理陷阱,尽早落实岗位,体会苦中有甜的成长必然。

2.调整就业期望值,进行正确的择业定位

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缘故。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只要有单位就去,而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这就是说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

3.不要一味追求高薪高职、“孔雀东南飞”

家长对大学生投入了很大的教育成本,经过大学教育,高校毕业生基本上都期望找到好工作,有个高工资、高职位。这些大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在现实中很容易碰壁,不容易实现自我价值。中国东部地区和直辖市毫无疑问是中国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有较多的机遇,有很多最新的信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奔赴这些地区,由于以往大学生对这些地区的过分追求,直接导致了这些地区人才供给的相对过剩,给高校毕业生在该地区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因此,要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工

专家建议作,留在西部工作。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带一路”等一系列战略的实施,为高校毕业生开辟了光明的就业前景。

从地区来看,热门的求职城市主要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天津、成都、杭州、沈阳、西安、济南、哈尔滨等。从地域来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都是吸引人才的大磁石。

近年来,不同的统计资料都表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大连、厦门等二线沿海城市次之。这种“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中西部一套房”的就业心态,一方面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满为患、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也让中西部陷入了“发展缓慢—人才流失—发展更加缓慢”的恶性循环。

针对这种现象,专家认为,当代社会人才流动频繁,毕业生找工作不能强求一步到位,死守着一座城市。很多毕业生认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饭碗多、机会多、前途广,却没想到竞争的人更多。在目前大城市人才竞争惨烈的情况下,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获取好工作。因此,先去二线城市、内地城市工作几年以积累经验,然后“曲线进城”或许更为明智,也更能减轻时下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采取多种就业措施,应对就业挑战

1.把落实好积极的就业政策作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最大利器”

落实好积极的就业政策,既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同时,政府在引导市场创造就业岗位方面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这就要求加大对灵活就业等非正规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做好各项政策的衔接、协调和配合,使就业创业者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要强化重大规划对促进就业的引导作用,完善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发挥中央投资计划稳增长、保就业的杠杆效应,加大对重大项目和重点民生工作的支持力度,增加就业岗位。切实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带动就业。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创新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以创新创业拓展就业新空间。把促进创新创业与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更好结合起来,发展就业新形态,形成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效应。坚持创新驱动。结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中拓宽就业空间,实现产业转型与就业提升协同发展。

2.深入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

落实好积极的就业政策,要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体。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深入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更多地到中小城市、城乡基层就业创业。结合各类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3.高校要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合理配置学科专业结构和招生人数

采用新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代大学教育实现教育与职业高度衔接的必由之路。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则主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质量,同时要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作为普通高校探索尝试把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摆上日程,

学习资料

各省份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亮点摘录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后,20多个省份先后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意见,弹性学制、学分制改革等关键词,在这些政策中高频出现。

创新创业加课时增学分

为支持在校生创业,北京提出,要重点在互联网+、大数据、新能源、食品安全等领域培育一批新的专业增长点。

广西则对创业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提出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个学分。增加实习实训教学比重,文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科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高职高专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数不少于50%;师范类专业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

广东设置财税、金融、法规、企业管理、风险控制、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创业实务课程,还允许创新创业学分转换为专业课程学分,学分修满后才允许正常毕业。

弹性学制最多保留学籍8年

在福建,在校生休学创业的修业年限可在原有学制基础上延长2~5年,学生可根据创业需要与高校协商确定休学年限,办理相关休学手续。黑龙江也提出,除研究生外,学生经高校评估后最多可保留学籍8年休学创业。

广东提出实行弹性学制、延长修业年限的要求,将高职高专放宽至6年,本科放宽至8年,更允许学生边工边读,休学创业,简化复学手续,为学生离校创业提供便利。四川的政策则更具商榷余地,创业学生可根据创业需要与高校协商确定休学年限,办理相关休学手续。

创业教育业绩影响教师评聘

近日广西发布的政策中,“高校教师每2年至少有2个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被广泛关注,其中还提到,教师带领或指导学生开展创业项目、参与课题研究可折算工作量,在科研项目申报与立项上可给予优先照顾。

吉林政策更加细化,不仅要鼓励和支持专业课教师通过培训转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还要按照学生人数以及实际教学任务,合理配备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

广东则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列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的重要考察指标,实施教师业绩考核预警,逐步建立教师淘汰退出机制。

高校实施特色

中国政法:实施三学期制,增设夏季学期

新京报记者从中国政法大学了解到,为给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学校将实施三学期制改革,缩短春、秋季学期,增设夏季学期,并且作为全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制度,在夏季学期中着力推行创新、创业、国际化教育培养模式。

武汉大学:学生不愿就读的专业可停办

在学科及学制管理方面,武汉大学在为学生创新创业而制定的政策中表示,将会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对部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或者没有学生愿意就读的专业进行改造、调整直至停办。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中南大学:教师离岗创业5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建立开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二是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确定高校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和招生人数,做到超前预测、超前设计、超前培养。由于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高校毕业生必须适应不断更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的需要。

新京报记者从多所高校了解到,实行弹性学制、调整学业进程,已经是各高校的实施常态。比如南京大学、北理工、北科大等,都提出在校生可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中南大学将四年制本科在校生的修业年限进行了细化规定,为3~6年。不仅如此,还鼓励校科技教职人员在职和离岗创业,经学校同意后可在5年内保留人事关系。

(来源:新京报)

因此,必须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面向社会办学,适应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合理配置学科专业结构和招生人数,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有的专业可以按专业大类招生,不必一开始就过细地分专业,同时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企业需要农民工,不需要大学生”的尴尬需求局面。

4.向重点领域输送高校毕业生

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向国家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输送毕业生,引导毕业生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就业创业。鼓励高校推送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5.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和服务能力

建立毕业生求职意愿信息数据库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加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实行“一生一策”动态帮扶,配齐配强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要建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6.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参加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培训

我国有1亿多劳动力是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这超过了一个大国的人口数量。这对就业来说是压力,但也是宝贵的人力人才资源。加强职业培训是化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根本举措。要切实运用好政府培训补贴政策,更好适应产业升级和企业岗位需要,把高校毕业生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要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推进就业服务均等化、服务供给多元化、服务全程信息化,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此外,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村官、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技特岗计划和第三轮(2016~2020年)“三支一扶”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继续完善高校毕业生预征兵制度,深化实施“岗位拓展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等计划,积极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大力促进毕业生实现就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