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形容句子有韵律四字成语

形容句子有韵律四字成语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冯胜利认为,汉语的标准韵律词都是双音节模块,因此标准韵律词的复合,无疑就导致了四字之“格”,那么其最普通的格式必然是2+2。本文基于前人理论,将汉语[1+3]结构成语分为状中、主谓、动宾、动补、形补等结构类型,以《成语大词典》中所有收录的771条[1+3]结构成语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分析韵律在非对称成语中的作用,并对其促发原因进行解释。

对于汉语的不对称成语,史有为(1995)曾讨论过[1+3]和[3+1]四字格的结构和语音节奏问题,文中也对[1+3]成语的节奏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汉语的四字成语倾向于[2+2]的韵律节奏,一些结构上是[1+3]的成语,其韵律结构仍然为[2+2],如“好为人师、遥相呼应、学以致用、掩人耳目、成人之美”等,其原因则主要是“末尾二字在结构和语音上是基本一致的,都可以成为一个单位,从而控制了全局,迫使第二个字只能靠向第一字,合为一个节奏……究其原因,是后二字先期形成一个节奏是关键,从而把另外两个字推到一处,形成另一节奏”。

鞠君(1995)讨论了动宾式和偏正式的[1+3]音段和[3+1]音段,发现在一些四字格中,对音节组合起决定作用的是中间的部分,当中间的部分是意义上联系较紧的双音节时,动宾四字格的音节组合为1+3,偏正四字格是3+1;如果中间部分为单音节,那么这个四字格的音段一般为2+2。

冯胜利(2009)认为,汉语的标准韵律词都是双音节模块,因此标准韵律词的复合,无疑就导致了四字之“格”,那么其最普通的格式必然是2+2。四字格之所以成“格”的根本原因在于汉语的韵律系统,正因如此,所有复合韵律词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前后两段的性质,当然,这两个音步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新的统一体……双音步的组合必然导致两段的结果,然而“虽二实一”,其整体性的重音格式又把它们紧紧地“绑”在一起,这就是人们对四字格“两段一体”语感的来源。

冯文同时提到了一些非2+2的四字格形式,如“一衣带水、狐假虎威、井底之蛙”等,它们的韵律形式仍然是2+2,而且这些短语已经“词化”,它们放弃了本来的与其句法结构对应的韵律结构,而改从复合韵律词的节奏及重音模式,以致造成“韵律征服句法”的现象。它们弃语法而从韵律,以变为复合韵律词。因此它们也都符合上文图1的重音模式。

回顾以上文章可以发现,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汉语非对称性成语的现象,并尝试对它们进行了解释,尤其是冯胜利(2009)的相关研究已经表明,这里的核心原因是“韵律”的促发作用,导致这些四字格内部的句法结构进行了“重新分析”。那么,不同结构的[1+3]成语,它们是如何在韵律的作用下,促发句法结构的“重新分析”,韵律在哪些层面上促发了“重新分析”,以及韵律促发了何种“重新分析”,学者们并没有给出详细的描写和解释。本文基于前人理论,将汉语[1+3]结构成语分为状中、主谓、动宾、动补、形补等结构类型,以《成语大词典》中所有收录的771条[1+3]结构成语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分析韵律在非对称成语中的作用,并对其促发原因进行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