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

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____ 加重了社会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2.清朝中期以后,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________ 呈下降趋势。3.清朝初年,为打击_______ 等沿海抗清力量,清政府实行严厉的“_______ ”政策。该规定说明清朝( )。中国商人和华侨出国贸易受到阻挠和打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便长期被外商所垄断。此外,清朝的闭关政策还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

课前预习

1.从____ 后期起,潜伏的危机逐渐显露出来。上层社会奢靡之风盛行。各级官吏几乎是无官不贪腐,无吏不行贿。____ 加重了社会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

2.清朝中期以后,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________ 呈下降趋势。人口增长与耕地不足,再加上剧烈的_______,致使整个社会日益动荡不安,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

3.清朝初年,为打击_______ 等沿海抗清力量,清政府实行严厉的“_______ ”政策。_______ 年间,为防范西方国家的侵略,又加强“海禁”政策,只准开放_______ 一处,并颁行了严格限制_______和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条例、章程,形成了严厉的 政策。

4.闭关锁国政策在抵御_______ 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切断了中外_______ 的通道,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 ,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_______发展,是中国_______ 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堂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史实中,属于造成大清封建帝国危机的原因之一的是( )。

A.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B.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C.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2.官吏贪得无厌,贿赂公行,清朝渐渐由盛而衰是在( )。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嘉庆帝

3.下列关于“广东十三行”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 B.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

C.是清政府管理商业的机构 D.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4.下列各项不属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的是( )。

A.统治者妄自尊大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C.自卫的产物  D.中国富强,无需同外国交往

5.闭关政策不利于清朝的统治的原因是( )。

①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手工业的进步 ②不同外国进行科技交流,使中国逐渐落伍③不加分辨地关闭国门,使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 ④使西方殖民者找到侵略中国的借口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④

6.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政府的物资丰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争

C.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D.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7.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表现是( )。

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

C.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8.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期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

A.禁止对外贸易  B.实行闭关锁国

C.加强思想控制  D.鼓励商业发展

9.下列有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闭关政策是指严格禁止对外贸易 ②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目的

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④闭关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

A.“重本抑末”政策 B.汉化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11.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C.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D.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12.18世纪,英国国王派使者来华,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乾隆帝回复:“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出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闭关锁国 B.重农抑商

C.对外开放 D.休养生息

13.某兴趣小组在学习清朝历史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与学习卡片内容相对应的选项是( )。

A.闭关锁国 B.社会风貌

C.民族关系 D.君权强化

 

14.1816年,清嘉庆帝与大臣孙玉玺有以下对话。帝问:英国是否富强?孙答:彼国大于西洋诸国,因此是强国;至于富吗,是由于中国富彼才富。富不如中国。帝问:何以见解?孙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然后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说明彼富是由于中国富吗?如果我禁止茶叶出洋,则英国会穷得没法活命。这段对话反映了统治者的心态是( )。

A.愚昧无知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顽固不化

综合探究

二、材料解析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材料二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在广州港一个口岸,每年海上遇难人数达1万至1.2万人……(在定海时)惊奇地发现中国帆船很不结实。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后发现:“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戛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戛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状况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出现材料二所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三、综合创新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其博大的气概、壮美的景观、发达的经济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使当时欧洲人心目中像天堂一样富丽堂皇和繁荣的巴格达、拜占庭都难以望其项背,更不用说当时的巴黎、伦敦、威尼斯、佛罗伦萨了。当时的长安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大量的日本人、新罗人、骠国(缅甸)人、真腊(柬埔寨)人、天竺人、狮子国人、波斯人、大食人等长期居住在中国,经商、生活,甚至参加科举,在唐政府任官。

——《中学历史教师用书》

材料二 中国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出超国,有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清政府害怕国内人民和外国人勾结“滋事”,实行闭关政策,千方百计限制商人出海贸易。如康熙时上海大商人张元隆想打造100艘远洋帆船,与外国商船竞争,即被诬为结交海盗。早就活动在东南亚各地的中国商人和华侨,清政府也不给予支持,雍正帝曾说“此辈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中国商人和华侨出国贸易受到阻挠和打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便长期被外商所垄断。此外,清朝的闭关政策还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唐都长安的国际地位如何?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及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从唐朝的对外开放与清朝的闭关政策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互动学习

17.请同学们学习完本课后,利用多种渠道查找有关“闭关锁国”政策的资料,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对“闭关锁国”政策进行讨论。同时,将本组讨论结果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拓展阅读

自 然 经 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通常以家庭(其他时期也包括氏族公社、封建庄园等)为主要基本生产单位,生产规模相当小。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的原料采集、生产乃至消费都是为了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而不是为了进行资本积累并扩大再生产),只有在生产产品过剩的情况下才会将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

马戛尔尼使团出使清朝

对于马戛尔尼使团出使清朝的目的,英王在给乾隆帝的国书里是这么说的:英国遣使前来中国,“并不想添自己的国土,自己的国土也够了,也不是为贪图买卖便宜,但为着要见识普天下各地方有多少处,各处事情物件可以彼此融通。别国的好处我们能得着,我们的好处别国也能得着”。英国的初衷只是想“要把四方十界的物件,各国互相交易,大家都得便宜。”(《英王致乾隆的“表文”》)

然而,英国国王在给马戛尔尼的训令中则是这样说的:“在中国经商的英国臣民很久以来就多于其他欧洲各国。……有些国家得力于他们在中国的传教士。这些传教士,由于他们科学的专长和艺术上的天才,常常和那里的神秘而文雅的王朝发生亲密联系。他们在传教之外,也为他们国家的利益有所尽力。但英国商人缺少这种帮助,在这个遥远的国度里,每每被人误解而得不到尊重。在这等情形下,我对于自己远方的臣民不能不予以应有的关怀,并以一个大国君主的身份有力地要求中国皇帝对于他们的利益予以应有的保护。”(《英国政府给英使马戛尔尼的训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