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陈邦清班”电子工程学院2011029090班
如果说,成电四年是一次在风华年纪的奔跑,那一定是一场当仁不让的接力赛,以“陈邦清班”命名的接力棒,在一届届的传承中变得温热;如果说,我们的故事是一部厚厚的小说,那么每个人都是主角,在平淡而琐碎的生活中虔诚努力,演绎着共同的传奇,将每一份爱与珍惜娓娓道来。
精诚所至,梦想始飞
和所有的大一新生一样,我们的大学生活也是在一场斗志昂扬的主题班会中拉开序幕。党思航同学在班会上提出的班级目标:冲刺“陈邦清班”。在大家甚至没来得及摸清从品学楼回寝室的近路时,“陈邦清班”的概念令大家既感新奇,又备受鼓舞。
或许在当时看来,我们的实力不足以将总额 14 万的奖学金收入囊中,然而现在,四年的沉淀带给我们的是考研战场上的从容不迫、站在优班答辩讲台上的成竹在胸。
一路走来,英语四六级时候的早自习满勤,计算机二级考试前的拼命刷题,每次考试前都不能错过的班级集体复习,成绩两极分化时候的相互督促,每天早晨叫醒大家的不只是闹钟,更是学霸室友的“不厌其烦”,因为我们相信在每一天的坚持中养成的优秀习惯将带来谁也夺不走的正能量。正是因为拥有并肩前行的朋友,我们才不需要形单影只地奋斗,而是能够向着共同的梦想一步步靠近;因为有了家人般的帮助,我们才不需要以一己之力默默逞强,而是可以成长进步得更快;因为拥有不吝分享的伙伴,我们才不会在遇到困难时轻言放弃,共同承担的感动让我们懂得坚持。
滴水之恩,报以传承
或许对于他人来说,陈邦清只是一个名字,而对于成电学子来说,“陈邦清”却是一种经久不衰的精神传承;对于成电的每一个班级来说,“陈邦清班”更是对我们成长最有力的证明。
在电工学院,有这样一个传统,每年的十月初,每一个向往“陈邦清班”的班级都要在学长学姐们的带领下前往德阳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那里读书的孩童们送去关怀,陪他们做游戏,一起踢球、讲故事、上课。那里的孩子们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在一些先天或者后天因素的影响下不能享受和正常的同龄人一样的福祉,无法自如地听说读写,肆意奔跑,但是却必须和正常同学在一起生活学习。我们班已经先后两次组织班级同学去看望这些孩子们,在我们看来,在一所由正常孩子和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共同组成的校园里,这些特殊的儿童更加需要人们的关怀。或许短短一天的相处,我们并不能为孩子们带去过多的改变,但是重要的是我们选择去相信爱、传递爱,并愿意让孩子们一同感受,彼此分享。
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在被师长们关心和支持着。大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结束后,整个班级的成绩不够理想,大家士气比较低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班导师的一番教导让大家重新拾起信心,放下过去的包袱,继续为未来努力。
一人一页,一书一班
过去四年的每一个故事都被定格成永恒的青春相册,深深嵌入30个人的心中,不论是骑行青城山的意气风发,表演话剧时的尽心竭力,还是辩论场上的舌战群儒,都在助力我们的蜕变与进步。
优班答辩的讲台上,我们没有辜负所有爱我们的人的希望,同时也为我们的四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而事实上,准备答辩的过程并不顺利,当时正是考研准备的非常时期,打算出国的同学也在忙着准备各种资料,还有一部分同学在四处投递简历找工作,此时参加优班答辩大家都显得力不从心,一度想过放弃。但是班导师和辅导员的鼓励让班委们重新燃起斗志,并开始了紧张的准备,答辩主题怎么设定才深刻?答辩形式怎么安排才新颖?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的自我否定,才最终确定了主题。
有人说,我们的传承,来自于我们深谙感恩之道,但是感恩从来不是一种本领,而是一种内在的美好,不需要刻意去学;有人说,我们的成长,来自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更重要的是,我们愿意付出,默默努力,厚积薄发。
其实此时此刻,邦清两个字在我们看来,很重,却也很轻。重,是因为这两个字让我们充满着使命感,所以我们通过导生将奋斗的精神传递给大一的孩子、通过支教把笑容和梦想传递给乡村的孩子、通过站在答辩台上把我们的感悟与成长分享给学弟学妹。轻,是因为成电的历史不仅仅由“陈邦清班”书写,更是由每一个成电学子共同写下每一个笔画。我相信我们每一个成电学子都会在未来,用自己的生命去呐喊——我们是成电人,我们,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