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教育课程结构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教育课程结构研究的现状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所有人的理科,是每一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学课程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开辟了文化教育的新纪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这个大纲对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做出原则规定,影响深远。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措施。

一、国外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由于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所以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是从课程改革开始的。纵观20世纪,各国的教育改革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于20世纪之初。20世纪20年代,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系统指出,要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来指导进步教育运动。该进步教育运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批判以课堂为中心,提倡以活动为中心,把教育重心从教师、教科书等转移到儿童活动上;强调课程必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教科书要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许多国家否定了班级授课制,甚至取消了教科书。但是进步教育运动轻视理论知识传授,训练肤浅,过分强调学校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导致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质量下降。因此,进步教育运动理论和实践受到了广泛的怀疑和批判,最终进步教育运动失败。

第二阶段教育改革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场化学课程教科书改革,提出要加强课程的学科结构,在传授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这次改革总体上是“令人失望的”。这次改革的教科书存在理论偏深、偏多,元素、化合物知识偏少,联系社会生活和生活实际不够,很大程度上把学校里所教的科学技术与实际应用分离开来;教科书比较难,只适合少数准备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它的内在目标是培养科学家而已。虽然这批教科书难度太深未能普及,但它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第三阶段的教育改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的全球化、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兴起的背景下,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提出不同的改革目标,开始了又一轮的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在弥补以往课程不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公民科学素质为出发点,为所有人的理科。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最终将导致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尤其是理科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理科课程应当是所有人的理科,“不仅仅是为希望成为科学家、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的那些人”的理科。为所有人的理科,是每一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学课程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强调课程内容的持续性、衔接性。

要实现“为所有人的理科”的思想,在课程计划和实施中就要使每一名能力不同的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通过确定学习目标的顺序,使学生的学习要求不断增加和提高,学生也通过自己的不断进步而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打基础,强调知识的衔接性。例如,日本的化学课程十分强调课程的整体性,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以及化学课程与其他理科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这种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化学课程目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上。日本初中化学课程第一分册的课程目标是:对化学的事物、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学习观察和实验技能;理解身边的物质、化学变化和原子、分子,以及化学反应的应用等,养成对于这些事物和现象的科学的看法和想法。通过调查有关物质、能量的现象的活动,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科学思考态度,并能科学地看待自然。

日本高中化学课程《化学I》的课程目标是:进行有关化学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等活动,提高对自然的关心和探究欲;在培养化学探究能力和态度的同时,使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日本每一学段、每一层次的化学课程目标都指出要“进行有关化学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等活动”,以此来突出和强调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体现了化学课程的整体性和衔接性。

3.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强调化学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人文教育。

课程中渗透着自然科学的一般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以及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如利用模型的方法从微观上说明事物的本质和化学反应的本质,从化学实验的结果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等。课程内容的选择重视化学学科的最核心概念。如日本在初、高中的化学课程中都紧紧围绕“物质”这一概念来选择和组织化学课程内容。同时,化学课程还注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打下必备的化学知识基础。初中化学课程涉及了“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应用”,高中化学课程涉及了“食品”“衣料”“塑料”“陶瓷”等内容,还注意选择了一些跨学科、综合性主题,如“资源”“能源”“科学技术和人类”等,以此来使学生形成综合地看待事物的观点,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德国的化学课程每一部分都尽可能与生活和工业生产相联系,提出化学工业生产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并进行理性分析,认为通过提高化学科研水平和人文教育,可以减少化学工业对人类的不利影响。从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体现STS教育思想来看,化学知识的应用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而是整个化学科学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二、国内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开辟了文化教育的新纪元。随着化学教育的革新和发展,化学课程设置及课程标准也得以不断修订与完善。

1952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统一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这个大纲对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做出原则规定,影响深远。此后,又陆续在1956年颁布了《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和在1963年颁布了《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对化学课程的设置和要求不断进行调整和修订。

1986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措施。

1986年9月,我国审查中小学教科书的权威机构“全国中小学教科书审定委员会”成立。这对各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卓有成效的审查和评价工作,为落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科书建设逐步走上系列化发展的轨道开辟了道路。

1992年,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这份教学大纲是中学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新篇章,首次对启蒙阶段的化学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出了如下明确的规定。

(1)使学生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这是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能力、情感和态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四个方面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总体要求,也是学科教学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1996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正式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据此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于1996年5月颁布。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新编的高中化学教科书(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化学教科书)试验用书于1997年秋季供天津市、山西省、江西省试验使用。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强调:“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下面简称《纲要》)。《纲要》对课程结构做出了明确规定: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其中包括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并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根据《纲要》精神,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对化学课程所做的进一步阐述主要表现在化学课程内容的调整上,并相应推广使用了几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同时,教育部又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研制工作。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依据《纲要》精神,明确规定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随后高中化学新课程于2004年9月起在全国4个实验区正式从实践层面拉开帷幕。由于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弹性处理,基于课程标准的3套新教科书在教科书体系构建、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具体呈现方式上体现出了多样性,赋予了高中化学教科书全新的面貌。这就给初高中化学教科书知识的衔接带来了新的矛盾,所以对初高中化学教科书知识衔接的研究,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2010年,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1和必修2再次修订出版,以实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

2011年,为了顺应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教育部再次修订并出台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年,教育部又根据该课程标准审定了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下册。该教科书的修订出版,充分体现了教材的“浅显、量少、简易”特点,但又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材在编写时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了一定量的图片、趣味活动、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接受化学知识。

三、国内初高中化学课程衔接教学研究的现状

研究初高中化学课程衔接是缩小初高中差距,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化学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的必要步骤和措施。针对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源比较丰富。截至2016年10月,在中国知网上可供查询的文献共计5307条,其中博士学位论文443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201篇;在《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三家权威性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分别为102篇、55篇、81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可以发现:已有研究文献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践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有的学者或教育工作者通过调查分析了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将产生衔接教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学科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学科素养与学习能力、课程内容等。

有的研究者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对元素化合物、实验教学、化学计算等分别进行系统化研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个典型的衔接教学案例。

有的研究者通过从不同视角对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提出“只有把握初、高中课程的各自特点,理解课程标准精神,综合利用化学自身的优势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等观点。

还有的研究者对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实施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比较典型的研究者有朱天勋、郭琦等人,他们都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具体策略,如知识体系的衔接、思维方式问题的提出的衔接、解决问题的衔接、化学用语的衔接、化学实验的衔接等方面的解决策略。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形成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研究实例,如控制变量问题、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物质的分类等,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其教学衔接的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