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提示
自古以来,人类在探索生命起源之谜的同时,也极力追寻着守护生命之方法。在人类不断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医学诞生并逐步发展,其中,中国传统医学自成一体,独具特色。
研学内容
中国古代医学的追溯
中国的医学起源于远古时代。当时,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药物治病的经验,以解除肉体的痛苦,维护生命。其中,火的使用在医药卫生方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改善了原始人类的饮食和居住卫生条件,使人的体质增强,寿命延长,如中医中的灸焫就起源于火的推广应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关于神农尝百草的记载。当时已有为人治病的原始巫医存在。巫医在治病时并不单纯依靠禁咒祈祷,有的会采用一些民间药石经验。他们给医学蒙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
先秦时代是中国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原始社会医疗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医学取得进一步发展。商代甲骨文中已记载疾病16种。在商代,巫医人数多,地位很高。巫彭是先秦名声最大的巫医,《世本》和《吕氏春秋》记载有“巫彭”之说。据文献记载,周代巫医已成为专设的官职,医官制度初步形成。《周礼》中已将医官分为主管营养卫生的食医、主治内科的疾医、主治外科的疡医及兽医等。春秋时期,巫和医分立。公元前541年,秦人医和提出致病原因“非鬼”,而是由于“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1]
在我国,针灸治疗由来已久,商代中期以后,可能已发明用于针灸的金针。公元前581年已有进行针灸治疗的记录。战国时代医学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据《黄帝内经》记述,当时已有一定的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观念,提出了积极防治的主张。当时的名医有医缓、医和、扁鹊、文挚等。公元前380年左右的《行气玉佩铭》完整地记录了人们进行气功锻炼的过程和原理,为中国最早关于养生方法的记载。
相传,有一次扁鹊路经虢国,听说太子已病死半日。扁鹊询问了太子的病情,断定太子气息尚存,可以救活。虢君急忙请他医治。扁鹊一面切脉,一面观察太子的气色,还不时向虢君询问太子的病情,最后确定太子是休克,命弟子进行针刺治疗。太子很快苏醒。
在继承先秦时期医学成就的基础上,中国医学体系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建立起来。此时期中国医学具备了理、法、方、药的系统,奠定了后世医学发展的基础。秦汉时期,医官制度已确立,以后历朝都设有医官。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关于药物的专著。秦汉时期(一说战国)的《神农本草经》总结了古代医疗实践所得的药物知识。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战国、秦汉以来医术的集大成者,在治疗方法上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这部著作为中医临床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魏晋时期王熙所著《脉经》,总结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并论证内脏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是013现存最早的中医脉学专著。齐梁时期陶弘景撰写的《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医疗属性分类的方法,对后世药典编纂有深远影响。这个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有淳于意(太仓公)、张仲景、华佗、葛洪等人。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让病人服下后,起到麻醉的效果,之后再进行外科手术。他还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能强身健体,为通过运动治疗疾病、维护生命的方法。东汉以后,印度医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成熟,中国医学也开始外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地区。
《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把霍乱、疾病、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称为伤寒诸症,然后辨别病情,找出病源,提出治疗方案和相应的药方。《金匮要略》汇集各种杂病医方,记录了内科、外科和妇产科等数百个药方。张仲景做了长沙太守后,坚持为百姓治病。按当时规定,他这一级别的官员,不能随意接近百姓,他想出一个办法,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大开衙门,坐在大堂上接诊。为了纪念张仲景,后人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先生”。[2]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国传统医学更加进步。关于医学的书籍,撰述达一百多种。现存的有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隋唐之际孙思邈的《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唐高宗时诏修的《唐本草》等。其中《千金药方》广泛收集前代各家方书及民间验方,并论述了内、外、妇、幼各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主治方药等。《千金翼方》为前书辅翼,其中有唐以来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书中对一些药物的采集和炮制作了记述。由于孙思邈在中药学上的巨大成就,后人尊他为“药王”。唐朝国内外贸易的发展,航海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中医学传到阿拉伯等地,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下,促进了阿拉伯医学的进步,并影响到后来的欧洲医学。同时,中医学也不断吸收外来的医药经验,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内容。[3]
宋元医学在针灸、药物和法医等诸多方面,都取得极其显著的成就,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宋朝很重视传统医药书籍的修订,最著名的是宋元丰年间唐慎微编撰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此书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收录药物1558种,并附有药图,还记述了药物的采集、炮制方法等。徽宗以后,曾两次对该书进行修订,并刻版印书。宋代医学的分科更加细密完善。宋初承袭唐代的医学分科,分为方脉科(内科)、疡科(外科)针科等3科,到宋神宗时,太医局已分为9科。之后,从方脉科中分出妇科和小儿科。太医王惟一总结了历代针灸学家的实践经验和学说,编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从此统一了各家对腧穴的不同说法。宋代法医已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南宋宋慈在淳祐七年(1247年)编写的《洗冤集录》最为著名。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意大利人菲德里在1602年写成的西方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整整早了355年。宋慈的这部著作一直是世界法学界的重要参考书,从10世纪60年代以后,陆续被译成荷兰、法、德、日、朝鲜、英、俄等多国文字,流传世界各地。
明清时期,出现了总结性的中医药物学著述《本草纲目》,作者为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这部著作记录了各类药物1892种、药方多达一万多则,还有一千多幅药物形态图。这部药物学巨著,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物学的系统总结,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4]李时珍自幼对医药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就以行医为业,他对大量古代医药学书籍进行了刻苦钻研,发现书籍记载中有很多错误,决心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学著作。为此,他走遍全国各地,虚心求教药物学知识。有一次,在乡间他听说曼陀罗花用酒吞服,会使人麻醉大笑,就不畏艰险,攀登云雾缭绕的武当山,从陡峭的崖壁上采回这种花,亲口品尝,并进行临床验证,说明它确有麻醉的效用。经过27个春秋的研究,他在晚年写成了《本草纲目》。明朝时期,人们已经有了预防疾病的意识。明代沈之问的《解围元薮》,这是我国有关麻风病最早的专著。种痘法为明清时期的伟大发明,清朝时开始盛行于世,并流传到海外各国,为近世预防医学打下了基础。明清时期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对于完善中国传统医学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近现代医学的新发展
近代时期中国传统医学继续缓慢发展着,西方医学全面传入中国,冲击着传统中医药学。当时出现了试图沟通中西医学的医书,但因不具备社会经济条件,没有做出较好的成绩。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不利于传统中医学的政策和措施。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通过的废止中医案,引起中医学界和全国人民的抗争,产生了中医自救运动,一批中医学校被创办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新中国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1969年屠呦呦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其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学典籍、本草学和民间方药入手,编写成《抗疟单验方集》[5],并于1972年在青蒿中提取出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2016年4月入选《时代周刊》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2017年1月,被授予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的首位女性科学家。
屠呦呦,浙江宁波人,药学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大医学部),1980年成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带着对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兴趣,考入大学,在大学的四年中,阅读了大量中医药学书籍,取得优良的成绩。毕业后,她进入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先后完成多项研究。1969年屠呦呦担任抗疟药研究科技组组长,通过系统整理中国医药学著作,搜集相关药方,并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历经近400次失败,最终于1972年,从青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1973年合成出双氢青蒿素。因青蒿素的提取和双氢青蒿素的创制,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双氢青蒿素的创制使得中国及世界在抗疟疾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就如2015年诺贝尔颁奖词所说:“全世界最易感染疟疾的人口超过34亿,每年夺走超过45万人的性命,其中主要是儿童。在探索疟疾新疗法的过程中,屠呦呦查遍中医药古籍。结果黄花蒿引起她的关注,成为候选药材,她研制了一种提纯方法,从而提取出活性成分青蒿素,它成为对抗疟疾的特效药,在增进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其意义无法估量。”[6]屠呦呦对理想的追寻,刻苦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她钟情于青蒿,发现青蒿素,守护着人类生命。2016年2月,屠呦呦荣膺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并于2016年成为首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女性科学家。[7]
总之,中国历代医学人的不懈探索、研究,推动了我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大发展,为守护人们的生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医学的全面传入中国,中国传统医学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也吸收着先进外来医学的营养,使中医学不断发展进步。
内容赏析
本课从中国的几个历史时期回顾了中国医学的成就,并对每个时期的医学特点、重要著作和医学人物进行了介绍。近代以来,由于西医的传入,中国传统医学的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中国传统医学人并未放弃对中医的探索,对人们生命做出的承诺。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大力扶持中医学的发展,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一批中医学者,通过不断的探索,使得中医学获得了新生,并进一步发展壮大,其所取得的成果对守护人类生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鉴赏升华
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生命需要我们用心的呵护,人的一生,就是在享受别人呵护和呵护别人中度过的。父母的嘘寒问暖是爱的呵护,长者的唠叨是关怀的呵护,老师的谆谆教导是成长的呵护。而当我们生病时,医生和护士对我们的精心治疗和细心照顾,是一种责任,一种爱,也是对生命的守护。
医生,是一个光荣的职业,他们有“白衣天使”的美誉。他们以呵护生命为天职,秉承“救死扶伤”的坚韧信念,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去。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注定了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没有白天与黑夜之分,注定了他们要放弃更多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不能懈怠,不能退却,随时当一名与死神搏斗的全天候战斗员。“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必须热爱它,并且有责任把它做好”,这是所有有良知的医生的共同心声。这需要他们以超乎寻常的耐心和爱心去帮助病人早日康复,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我们看到,他们无怨无悔,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言正是源于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如屠呦呦从小对中医学的热爱,让她走上了中国医学的研究道路,研究青蒿,带给她生活的乐趣,带给我们健康的生命。
人们社会分工不同,职业各异,但热爱生命、呵护生命却是每个人的共同追求。笔者不是医生,却能理解他们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默默无私奉献,其实就是对生命的守护。
学后思考
从屠呦呦的事例中,你学到了什么? 作为中学生,你该如何学会呵护生命?
[1] 周碧林,孙瑞松.论中医药发展的文化支撑[C].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2] 梁胜.试析张仲景的医学观[M].河南中医,2011(11).
[3] 郭巧德.晋隋唐时期外感病的研究[D].天津:天津中医学院,2005.
[4] 刘松柏.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 文洪.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医药发现[J].自然与科技,2011(6).
[6] 摘编自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词。
[7] 文洪.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医药发现[J].自然与科技,201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