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提示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是亚非独立国家为了寻求独立自主发展、探索互助合作而召开的大会。与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会议上以“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了会议圆满成功,增进了亚非各国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谊。
研学内容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此,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同时,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独立解放斗争树立了榜样,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经建立了约30个亚非独立国家。为了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新老殖民主义,体现亚非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万隆会议召开了。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和军事进攻等敌视政策。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敌视政策,新中国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此作为国与国之间友好相处的基本准则,得到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一致赞同。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得到提升。在印度尼西亚政府的倡议下,在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国的大力支持下,亚非国家决定在万隆召开由亚非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共同商讨国际发展形势,探讨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并为此交换意见,制定反帝反殖民斗争的共同纲领。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了由亚非独立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即万隆会议,也叫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1]4月18日,会议冲破层层阻力,顺利召开。在此之前,“美蒋”特务为了阻挠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会议,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惨案,周恩来因为临时改道缅甸才幸免于难。大会开始之后,美国记者代表团以各种卑鄙手段破坏大会进程。在无法阻止中国代表团参会的情况下,反动势力又在会议过程中给会议制造障碍,企图将会议由“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引向“反共产主义”,矛头直指社会主义中国。团结的反帝反殖民斗争的会议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坏结果:最后陷于僵局,不欢而散。周恩来冷静地应对着这一切,一直耐心地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不时在纸上做记录。[2]直到整个大会即将结束时,他才以补充发言的方式在大会上讲话,并把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发言稿打印成份,分发到各位代表手头。
1955年4月19日下午,大会继续进行。此时,大会已经接近尾声。会议主席宣布:“我现在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发言!”在热烈的掌声中,周恩来健步走上讲坛,作了补充发言。在发言中,他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并进一步指出“我们(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3]“求同存异”的提出,使万隆会议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成功。之后,“求同存异”既成为解决国际关系分歧的一个基本方针,也为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世界上各个国家,由于有其自身的历史和民族特点,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民族特点,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但我们应该寻找到能够加强彼此团结与合作的共同点,促进共同发展。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思想,成为万隆会议精神的核心,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团结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内容赏析
万隆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走上民族独立、实现民族解放的亚非国家召开的大规模的国际会议,是一次促进团结、合作,共同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会议。周恩来以友好而又不卑不亢的发言,实现了亚非各国的大团结,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打破了敌对势力的破坏。这种以大局为重、相互尊重的求同存异、实现大团结的精神,成为“万隆精神”。这次会议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鉴赏升华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确立了新的外交方针和政策,首先提出了新的人民政府愿意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外国政府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愿意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继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了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面对反动势力对中国与亚非国家进行的挑拨离间,针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破坏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信任、相互交流与相互合作。
“求同存异”按照字面上的解释,意思是寻求共同之处,保留不同意见,不因个别分歧而影响主要方面并取得一致认识,一说“求大同,存小异”。周恩来用“求同存异”的思想解决了国际分歧,落实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那就是彼此相处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要是指有素养的人之间虽然有不同意见但能和睦相处,因为他们心胸开阔、顾全大局,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自私狭隘的人虽有共同之处,但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找共同点,实际上是相互利用。坚持“求同存异”能够达到“和而不同”,尊重不同的意见,进而和睦相处。
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在寻求共同点的同时,保留彼此的不同点,这是一种尊重。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求同存异”首先讲求的就是尊重,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人们才懂得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人们应该具有包容心,宽以待人;在面对与别人意见不同的时候,应该持尊重、保留的态度,让分歧在彼此的生活中去检验、去甄别,进而逐渐走向大家都能够接受的程度。
求同存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更促进社会、国家的和谐发展。世界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学后思考
你如何用“求同存异”的思想解决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矛盾或分歧? 试着举例说明。
[1] 新华网.文献纪录片《旗帜》解说词(第三集《建国创业》)[EB/OL].[2011-06-21].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6/21/c_121565358_10.htm.
[2] 张彦.我与周恩来的三次零距离接触——写在周恩来诞辰115周年之际[J].红岩春秋,2013(2).
[3] 张彦.我与周恩来的三次零距离接触——写在周恩来诞辰115周年之际[J].红岩春秋,201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