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独体字做偏旁时笔画的变化,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2.积累词语,感悟词语与句子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
3.背诵古诗、正确、流利地朗读绕口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温故知新”的汉字卡片、“你还认识我吗”的词语卡片和《杂诗》的诵读录音。
学生:收集绕口令。
教材简析
本次“积累与运用”共有六个方面的训练内容。一是“温故知新”,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发现独体字做偏旁时笔画的变化。二是“你还认识我吗”,既复习巩固所学生字,又积累词语。三是“写一写”,依照例子和插图,让学生连词成句,感悟词语与句子的关系。四是“读读背背”,感受古诗的优美,积累语言。五是“读读玩玩”,读绕口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六是“自主识字园地”,旨在激发学生主动识字,乐于识字的愿望。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我的思考与设计
解读与提示
*温故知新:独体字做偏旁时笔画发生了变化。“牛”“子”“耳”“土”的最后一笔横都变成了提,“火”“米”的最后一笔捺变成了点,“雨”的横折钩变成了横钩,“女”字长横变成了短横。教学时,教师可分别出示左右两边的字,让学生认读,通过比较,说说自己的发现。扩展:还发现哪些字做偏旁时样子变了。
*你还认识我吗:可让学生先自读词语,采用小组合作等练习形式,让学生人人动口,在读中巩固字音,积累词语。再采用“开火车”读、比赛读等方法,检查学习效果。
*写一写:可从例子入手,结合插图,让学生在读中比较,体会在不增减字词的前提下如何连词成句。其中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变了,但意思不变的道理不必告诉学生,只要学生能连成句子就行了。(枝头结满又红又大的果子。又红又大的果子结满枝头。)
教学设计参考
一、齐读课题
二、学习“温故知新”“你还认识我吗”“写一写”
1.温故知新。
(1)学生认读8组字。
(2)观察每一组独体字做偏旁之后的变化,并抽生表述。
(3)用每组字分别组词。
(4)你还发现哪些字做偏旁后发生了变化?
木—树 禾—种 王—现
2.你还认识我吗。
(1)学生认读词语。
(2)找到每一排词语的特点。
(3)选择词语说一句话。
*读读背背:《杂诗》中“应”读一声,“著”在这里读“zhuó”。以跟读、同桌互读、抽读、自读等形式读通读顺古诗。注意不讲解诗的意思,但可告诉学生王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
*读读玩玩:绕口令《你们就像花》描述了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动人场面。可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同桌互读互纠,把绕口令读通读顺读快。
*试一试:这些字学生能认多少是多少,不要拔高要求。对识字多的学生可适当表扬,以肯定他们识字的积极性。如有时间,可让学生自由请识字多的同学介绍经验,自由请好伙伴教自己读不认识的字。
教学设计参考
3.写一写。
(1)学习例句,找到完成这类题的方法。
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的方法组句,有时也可将“在什么地方”放在句子前面,用逗号隔开。
(2)按照这样的方法,完成练习题。
①牛儿在山坡上吃草。
山坡上,牛儿在吃草。
②枝头结满又红又大的果子。
又红又大的果子结满枝头。
(3)完成组词后,让学生读一读,体会词语的顺序变了,但句子的意思不变。
三、学习“读读背背”“读读玩玩”
1.读读背背。
(1)简介诗人王维。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老师引导学生大致感悟诗意,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试着背背古诗。
2.读读玩玩。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你们就像花》,同桌互读互纠,读通读顺。
(2)观察插图,以多种形式读,说说自己明白了些什么。
(3)赛读。看谁读得又准又快。
(4)布置学生在课外收集绕口令,利用以后的活动课开展一次绕口令比赛。
四、学习“自主识字园地”
1.让学生自己识字。
2.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字该怎样读。
(刘利)
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祖籍祁州(今山西太原),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9年(721)中进士。累官至给事中。曾奉使出塞。安史之乱时接受伪职,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工诗善画,兼通音乐。苏轼称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亦擅边塞诗。有《王右丞集》。
★《杂诗》注释
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来日:来的那一天。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著花:著(zhuó),开放;著花,开花。
★《杂诗》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蜡梅花开了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