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形声的造字法,知道形旁和声旁的不同功能。读准字的读音,说好普通话。
2.正确认读词语,积累词语,找出相对的词语。
3.朗读并背诵元曲,积累语言。
4.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并独立识字。
教学准备
教师:《新华字典》,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新华字典》。
教材简析
本次“积累与运用”共有八项内容。一是“温故知新”,认识形声字。二是“读一读”,正确认读汉字,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韵、唇齿音和舌根音的区别。三是“你还认识我吗”,既复习巩固所学生字,又丰富学生的词汇,扩大他们的视野。四是“练一练”,注意把握汉字的间架结构,能将上下结构的字写规范、端正。五是“读读连连”,这是语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如何选择合适的词语对韵。六是“读读背背”,旨在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七是“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让学生学会部首查字法。八是“自学生字读短文”,旨在激发学生运用部首查字法主动识字、乐于识字。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我的思考与设计
解读与提示
*温故知新:此题是认识形声字。可让学生先认读这些字,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共同的偏旁是“钅”,这些字和金属有关,知道这些都是形声字,左边与意思有关,右边声旁与读音有关。
*读一读:强调发音准确,可采用多种形式读,如抽读、分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准,读得好。
*你还认识我吗:第一、二组是三字词语,第三、四组是四字词语,这种组合增加了趣味,便于积累。可让学生先自读词语,也可采用小组合作的练习形式,让学生人人动口,边读边想,积累词语。再采用开火车读、比赛读等方法,检查学习效果。
*练一练:先让学生正确认读这些生字,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要写好这些字,首先看清楚上下两部分的比例,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同时,要注意书写时上边要适当收拢,下边要适当展开。
教学设计参考
一、导入新课
老师:我们又学习了一个单元,认识了不少的汉字,考考同学们,还能正确地读出它们来吗?
二、指导学生复习生字词
1.学生认读生字卡片(“温故知新”)。读准字音,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再读一读学习伙伴的话,认识形声字及表音、表义的部分。
2.学生读词语卡片(“读一读”)。重点关注加点字的读音,注意读准。
3.读词语(“你还认识我吗”)。先让学生自由读,再同桌抽读,全班齐读,尽量记住这些词语。
三、指导学生练习写字。
1.认读田字格里的字。
*读读连连:可先引导学生复习背诵《儿童对韵歌》,然后读一读此题中的词语,发现构词的特点,然后小组讨论,找出两两对应的词语,再用直线连起来,最后集体讲评订正。
*读读背背:可先让学生听老师朗诵这首元曲,然后以自读、抽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形式读通读顺元曲,最后赛读,比比谁先记住,并在小组内开个朗诵会。可以不讲解元曲的意思。
教学设计参考
2.说说这些字的结构。
3.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结合汉字娃娃的话,说说怎样才写得规范、端正。
4.练习写字。
四、读读连连
1.复习背诵《儿童对韵歌》。
2.自主完成连线。
3.全班交流。
五、读读背背《长亭送别》
老师:学习了《诗词曲名家》这课,我们知道了好几位诗词曲名家,你还记得谁?今天,我们来读读王实甫的一首散曲《长亭送别》。
*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要教会学生部首查字法,拓宽学生学习汉字的途径。教材里安排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教师可创造性地运用,从讲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部首查字法。部首查字法的一般步骤,教材以查“滴”为例,通过韵文的形式清楚地总结了出来,并安排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教师要注意对个别学生的辅导。
教学设计参考
1.谁能朗诵这首散曲?抽学生读。
2.你知道这首散曲写了哪些景物?在图上能找出来吗?
3.读读记记,看图背诵。
六、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1.揭示学习主题: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字典老师,和它交朋友,让它帮助我们认识汉字。
2.认识字典:用动画的形式,让字典做自我介绍。让学生认识“部首目录”“检字表”“正文”和怎样看正文中的注音以及解释。
3.学习部首查字法:以“滴”为例字,老师一步一步地讲,学生跟着一步一步地学做。多练两遍,让学生掌握部首查字法的基本步骤。
教学设计参考
4.复习巩固:先说一说部首查字法的步骤,练习查“媚”“界”。比一比谁查得又快又好。
小结:课后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识字。
七、自学生字读短文
1.读短文,勾出你不认识的字。
2.用什么办法可以认识这些字呢?
3.复习部首查字法。
4.用部首查字法自学生字。
5.再读读短文。
*自学生字读短文:鼓励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出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再把音节对应抄写在四线格里。
教学设计参考
我的教学随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