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拂,违背,不顺。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部分内容都是紧紧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忧患的重要性,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逆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促其成才,而安乐的环境容易使人精神不振,丧失斗志,逐渐走向死亡。

舜发于畎亩之中[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3],管夷吾举于士[4],孙叔敖举于海[5],百里奚举于市[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7],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8]

人恒过,然后能改[9];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0];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2],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13]也。

疑难注释

[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是从田野耕作中被任用的。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史称虞舜,姓姚,名重华。发,起,被任用。畎(quǎn)亩,田亩,这里指耕田。

[2]傅说(fù 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傅说,殷商时期著名的贤臣,商王武丁的丞相,帮助武丁治理国家,出现“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举,选拔。版筑,筑墙。

[3]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任用。胶鬲,商纣王时期的贤臣。鱼盐,名词当动词用,指贩卖鱼盐。

[4]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被从狱官手中救出来并受到任用。管夷吾,即管仲,齐桓公时的丞相,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士,狱官。

[5]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从海边隐居的地方被任用。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6]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被从市场上买回来并被重用。百里奚,春秋时期秦国的贤臣,辅佐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市,市场,集市。

[7]苦:与后面的“劳”“饿”“空乏”“拂乱”等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依次可理解“使……受苦”“使……饥饿”“使……穷困”“使……颠倒错乱”。空乏,穷困,陷入困境。拂乱,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所为,所行。

[8]所以:用来,借以。动心忍性:经历困苦而磨练身心。动、忍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触动”“使……坚韧”。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应付事情的能力。曾益,增加。曾,通“增”。

[9]人恒过:人常常会犯错。

[10]困于心:心境困苦。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堵塞,不通。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上,发出声音,这才能使人了解和感动。征,征兆,表现。发,抒发,发出。喻,知晓,明白。

[12]入:与后文的“出”,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一指在国家内部。一指在国家外部。法家拂士: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bì),通“弼”,辅佐。敌国外患:指来自敌对国家的侵略和骚扰。

[13]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会消磨意志使人走向灭亡。

诗文大意

舜在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苦役中被提拔出来,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商贩中被提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被起用,百里奚从奴隶买卖场所被赎(shú)买回来后加以重用。所以,上天要将重大使命降临给一个人,必定要先磨练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使他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贫乏,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以上这些都可以使他心灵受震动,性格变坚韧,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会犯错,后来改正会使自己更完善。心志遭困苦,思虑被阻塞,然后才能发愤有为。表露在脸色上,抒发在言语中,才能使人了解。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外患威胁,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就能明白忧虑祸患能获得生存,安逸享乐会遭致灭亡的道理了。

诗文名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诗文欣赏

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部分内容都是紧紧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的。

第一部分开头,列举出历史上“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位古代圣贤从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论证中心论点。气势奔放,格局宏伟,从数量上给人深刻印象,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从六个历史事例归纳总结出六个人物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或困苦,或饥饿,或贫困,或疲乏,或忧虑,或所想所做都不顺心如意的艰苦环境磨练了他们的心性,振奋了他们的意志,增加了他们应付事情的能力。

下文作者笔锋一转,论说的重点放到了人的主观方面,即面对艰苦的环境,人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不要紧,只要能改正就会有进步,正所谓“吃一堑(qiàn),长一智”。人,有时会因为自己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但一旦冲破这些心理、思想上的压抑和束缚,就会变得思维活跃,更大更多地激发出自己的创造力。“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一点,比前两者更重要。人是有感情的,他的痛苦、忧虑,想发愤想创造的心情,需要发泄,需要表达,这必然表现在形体、脸色上,通过语言、声音抒发出来,这样其他人才会了解、知晓他,给予他理解、支持和帮助。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和直言敢谏的贤士,在外没有敌国的抗衡、外患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容易造成精神懈怠和意志消沉,从而出现“国恒亡”的后果。这一句话由小及大,由前文的谈个人转到谈国家,论证方法也从前文的个别论证转到一般论证,为下文直接引出中心论点提前做好准备。

最后一句是本文的归结,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忧患的重要性,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逆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促其成才,而安乐的环境容易使人精神不振,丧失斗志,逐渐走向死亡。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理,使文章结构紧凑,论证严密。修辞手法上,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使语调错落有致,气势磅礴,有力地加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