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2],倚清秋[3]。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4],簪缨散[5],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6]。
作者简况
朱敦儒(公元1081~公元1159),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少室山主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朱敦儒是宋代著名词人,人称“词俊”。他的词早年浓艳巧丽,多写漫游生活;中年词风变得慷慨激昂,充满忧愤;晚年词风发生巨大变化,语言清新流畅,明白自然。总体而言,他的词风旷达,自成一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疑难注释
[1]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2]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3]倚清秋:是“倚楼望清秋”的省略,指倚着楼上的栏杆眺望清秋。
[4]中原乱:指金人入侵中原导致的混乱。
[5]簪缨(zān yīnɡ):古代达官贵人帽子上的装饰,这里代指朝廷里的大官要员。簪,簪子。缨,帽带。
[6]倩:请求,要求。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当时是南宋抗击金国的前方重镇。
诗文大意
独自一人登上南京城的西楼,倚着楼看着清秋时节的景色。夕阳落向大地,万里长江滚滚而流。
中原地区已被金人侵占,官员们四处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呢?多希望秋风把我这个悲伤流泪的人吹到扬州去抗击金人啊!
诗文名句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诗文欣赏
这首词是作者南逃至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的城楼极目远观,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虽然字数不多,但慷慨激昂,气魄宏大,写出了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本词一开始就点出登楼的地点和时节。地点在金陵,时节是秋天。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本来就容易让人引发感触,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作为一个流亡之人,朱敦儒背井离乡,暂住金陵,早已愁绪满怀,此时凭高望远,看见万里大地、奔流长江在夕阳的残照下显得暮气沉沉,一片苍茫,不禁触发悲怀,吟出“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名句。这里作者用的是象征手法,以“夕阳垂地”暗喻国家的衰败。
下片由上片的写景转到直言国事、直抒胸怀。中原沦陷,北宋灭亡,官僚贵族们纷纷逃散。这样的局面,朱敦儒亲身经历过,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几时收”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收复国土的急迫心情,也是对南宋朝廷贪图苟安、不谋恢复的指责和抗议。
结尾一句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爆发。风,本来没有感情,作者说“悲风”,是拟人化写法。“悲风吹泪”,这泪不是悲秋之泪,也不是自我哀伤之泪,而是忧国之泪。既已流泪,说明作者对国事忧伤到了极点。但悲伤流泪又有什么用呢?作者请求“悲风”把流泪的自己吹到扬州去为抗金事业贡献力量,说明作者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全词从登楼开端,先写景,再抒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感人至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