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作为一个讲者的快乐
2013年8月29日,在石家庄市“第二届健康教育金牌讲师大赛”上,我的好朋友,来自新华区合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医生王俊刚不像其他选手那样规规矩矩站在讲台后面讲,而是一只胳膊斜靠在讲台上,用拉家常的语气,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始了演讲,而且不顾主持人的提醒放弃使用麦克风……
点评: 最后做总结发言的时候我说:“既然是比赛就免不了有分数的高低、名次的先后。我想要说的是大家不要把名次看得太重,取得好成绩固然可喜,但我更愿意每一位讲者都能通过讲座体会到作为一个讲者的幸福与快乐。王俊刚最终得分不高,我想如果他中规中矩地按套路讲可能得分会更高一些,但他敢于突破,敢于尽情地展现自己,而不在乎名次的前后,对于他的这份勇气我非常钦佩。”
任何人做任何事如果没有兴趣爱好,一般很难坚持。你的爱好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时间就在哪里;你的时间在哪里,你收获就在哪里,爱好可以不计时间。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一种叫就业、一种叫职业,还有一种叫事业。我们有些人把工作当成就业,就是混碗饭吃,事情越少越好,多干一点就委屈;有些人当成职业,多少有点职业道德,希望把事做好点;还有一种人把工作当成事业,当成自己毕生追求的奋斗目标,不用你说,他自己会整个身心地投入进去。我讲课总是拖堂,为什么总拖堂,因为我舍不得走,我好这个。这一点对于我们事业的成败、对于我们自身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案例二】 乡间剧社
精准扶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扶贫工作新机制,按照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16年2月26日,我带领石家庄市疾控中心精准扶贫工作组进驻平山县杨家桥乡南营村。南营村是平山县西部深山区最偏远的山村之一,我将在这里担任两年村第一书记。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村传统的黄龙洞庙会。庙会在当地也叫“闹红火”,与30年前相比,在农村看戏不再是一件大事,但庙会上唱戏仍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今年庙会请的是河南省洛阳市曲剧团。剧团开了一整夜的车,于6月7日清晨如约到达我村,计划连唱三天,每天唱三场。年轻人都在外务工,执着的戏迷已经老去,但“草根戏班”的演员们依旧在简陋的舞台上卖力地唱着。除了微薄的收入,更多的是份热爱。
我问一个演员,就这么几个人看戏,你们还有心情唱吗?唱戏的小伙子告诉我,听戏的人少对情绪肯定有影响,但人家给了钱我们就得唱,这是“职业道德”。下午的戏结束了,我怀着几分好奇随演员们来到了他们的临时住处,因为晚上还有一场“遇皇后”,所以,演员们也没有卸妆,抓紧时间做饭填饱肚子。我问两个带着孩子的演员,这么艰苦的条件,一天的收入只有一百多元钱,在老家找份稳当的工作多好,小伙子对我说:“我们喜欢唱戏。”
【案例三】 提高讲座质量最好的办法是喜欢
著名的培训师李强讲课的时候就曾问大家,喜欢唱歌的请举手,台下很多学员都举起了手。李强老师接着问通过唱歌能挣钱的请举手,结果一个举手的也没有。大家唱歌都是赔钱,因为要付歌厅的费用,赔钱为什么还唱,因为你们喜欢。李强老师接着说:“我天生喜欢演讲,如果没人听我演讲我就花钱雇人来听我演讲,因为我喜欢讲。因为我喜欢讲,所以我讲得好。”
点评: 对此我也深有体会,讲课是个体力活,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声音、气息,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有时候一讲一天甚至更长时间。每次讲完课,我口干舌燥、筋疲力尽,深深鞠躬,掌声响起来的时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我最愿意体会的就是这种感觉,至于讲课费是多少不是我最关心的。因为我喜欢这份工作,所以我能乐在其中。
【案例四】 评书老艺人——马岐
2013年3月10日下午5点,中央电视台世界地理频道播出5集纪录片《百年评书》。里面有个叫马岐的老艺人,在北京后海的一个茶馆,每周两天在这里说书,书场不大,坐满了也不过20人。除去房租他其实并不挣钱。面对记者的疑问,老爷子说:“大家捧我,我能不来吗?只要有人来听书我就高兴。”
点评: 美国有个谚语:“你可以教会火鸡上树,但不如找来一只松鼠。”松鼠天生就是爬树的材料,有些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有人天生喜欢演讲、天生喜欢与人交往,我们如何把那些喜欢讲课,热爱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发掘出来,组织起来,建立起一支健康教育讲师团,对于促进当地的健康教育工作非常有好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