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歪理邪说大行其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分神话化了传统养生文化。在很多人眼里,养生就是补,补就是吃,到处寻找“秘方”,吃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纵使上当受骗仍然乐此不疲,没有效果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神医”。中国人迷信补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总以为古人认为是好东西的就一定好。
受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很多养生理论是“建立在粗浅观察上的想象”。古籍之中的“精华”肯定有,但谬误也不少,古人对某些药物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许会有相同之处,但不靠谱的“推理”也大量存在。在科技已发展到今天的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传承,但不能泥古不化。
点评: 在古代,几乎所有的中药,都没有经过动物试验、双盲试验。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古人对很多中药的药理、药性、药效,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很多都停留在“取象比类”“以形补形”的阶段。比如,中医认为,花类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用它来治疗头部疾病,故有“诸花皆升”之说;藤类植物柔韧性好,所以可以用来治疗肢体、关节疾病,这就是“取象比类”,是一种原始的“类比推理”;“以形补形”即民间所理解的“吃啥补啥”,比如吃腰花“补肾”,吃核桃“补脑”。有的患者为了补脑,天天吃羊脑、猪脑,猪脑含有大量脂肪、胆固醇,结果补出了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主要运用来源于天然的动植物以及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疗法来治疗疾病。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对中医药有着较高的认可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标准中,也要求健康教育讲座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中医药内容。在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中,存在着大量的偏方(单方、验方),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也具有中医基础和原创的性质,需要认真地挖掘、整理。问题是,一些偏方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个体化特征,不是谁拿来都可以用的,而且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盲目传播可能会对使用者的健康带来危害。
点评: 对偏方的宣传,一定要把握原则,区别情况,采取严肃的态度,应用科学的方法,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当前一些中医药健康教育讲座有明显夸大偏方作用的倾向,过分渲染偏方的作用。作为负责任的健康教育讲师,普及中医药知识,确保安全是底线,不能只为吸引眼球,把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求奇、求快、不求甚解的歧途上去。健康知识的传播要坚持“三不能”原则,一是不能迎合一些媒体的兴趣把道理说玄了;二是不能迎合一些受众的心理把正理说偏了;三是不能迎合一些企业的需求把医理说歪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