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那小巷朦朦胧胧地循环出现,想抓紧它,蓦然回首,却发现消失在黑暗中不得踪迹。
从小,我就生活在家乡小巷中,青石板路坑坑洼洼,淳朴真实,但觉得它并没有多美丽,甚至可以说是丑陋。但随着岁月的蹉跎,细细想来,它定是我心中那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记忆中的小巷,两旁都坐落着大小不一的房屋。房屋环山绕水,环境清幽寂静。黛色的远山空蒙,似水墨渲染,轻飘飘几笔勾勒得浅淡。杂草肆意地生长着,绿意早已漫延到斑驳的墙上,依稀可见的是润湿的青苔。冷香飞上枝头,氤氲着浓烈的新鲜。微风吹拂,檐下风铃随风摇曳,清脆的铃声入耳,别有一番韵味。
沿着小巷走了三分之二,就会出现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桥下流淌着一条溪流,流水悠悠,也衬得那竹影婆娑。
桥的对岸,便是人们生活起居的地方。傍晚时分这里最是热闹。当忙忙碌碌一天的人们回到家时,听吧,小巷奏出了一首锅碗瓢盆交响曲。此时孩子们获得了自由,有的在天井旁追逐打闹,有的在斗蛐蛐正战得不亦乐乎,有的在蹑手蹑脚地偷摘老头的鸟笼……一时间的嬉戏打闹,为这平静的小巷注入了活力。主妇们在低矮的阁楼里做饭,缕缕炊烟从户户人家的烟囱中袅袅升起。小巷中弥漫着各种的饭香菜香,闻了真让人垂涎欲滴。
日薄西山,炊烟袅袅,霞光的鳞片正被剥落,太阳迈着那蹒跚的脚步走向灵魂的栖息地。
那时,最惬意的莫过于依偎在奶奶怀中,在树下乘凉休憩。我们坐在小巷的那大理石上,奶奶一边摇着蒲葵扇,一边轻声哼唱哄我入睡。黑夜像个大漏勺倒扣在大地上,星星点点的光亮从漏勺中透出。月光一泻千里,为大地铺上一层银色薄纱。我仿佛是置身于大海中的一叶方舟,任意漂荡。小巷的尽头,还依稀地闪烁着几点灯火……
原来,淳朴的小巷是那么的美丽,花草树木的一颦一笑,还有那家家什什、柴米油盐的羁绊都嵌在深情的思念中,让人回味无穷。
名师点评
“苟意不先立,则言愈多而理愈乱。”文章审题精准,立意明确,紧紧扣住“原来”一词,叙写原来觉得不甚美丽的淳朴小巷,随着作者人生阅历的增加,成为心中最亮丽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恬静的家乡和淳朴的乡亲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把“乡情”和“小巷”结合起来,融乡情于小巷情境之中,体现了地域文化风味。
文章语言朴实流畅,无华丽辞藻的刻意堆砌,但却很有表现力。“小巷环境的清幽寂静”“乡亲们的日常起居”“我坐在小巷中,偎在奶奶怀中休憩”等娓娓道来,如同一幅水墨画般缓缓展开,令人仿佛置身其中。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直抒胸臆,余音袅袅。 (陈恩源)
我 的 体 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