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们的诗词之旅

我们的诗词之旅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散作满河星”是我们诗词之旅第一站的名字,也是我为孩子们编辑的第一本国学经典读本的题目。所以,在2013年的深秋,从南朝民歌《子夜歌·秋歌》开始,我们的第二段诗词之旅起航了。我们的诗词之旅行进到此,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正好契合了这一情景,因此,这一站我们定名为“风正一帆悬”。

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我们的诗词之旅是从2013年的春天开始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就在万物萌生的季节,背诵着这样的诗句,伴着歌声和笑声,我们上路了。

于是,每天清晨,我带着孩子们读儿歌、童谣,读古诗和儿童诗,浸润在诗人对春风、夏雨、秋月、冬雪的描写中,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同时,伴着诗情、诗境,我们与千百位古代优秀作家一道观赏名山秀水,陶醉于田园风光,在体察和涵咏中学着感悟大自然。吟诵着那些万古流芳的佳句,感受着华夏先民淳朴的民风、真挚的情感和机敏的智慧,我们的每一天都充满了诗意。

“散作满河星”是我们诗词之旅第一站的名字,也是我为孩子们编辑的第一本国学经典读本的题目。在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蒙学范本《三字经》,然后是40首绝句。那真是一段令孩子们骄傲的时光,每有来校听课或考察的老师,孩子们在正式上课前必要把这本小书递于客人手中,骄傲地说:“请您抽查,您选择任何一页、任何一句,我们就能把后面的悉数背诵出来。”接下来的展示当然会赢得老师们的掌声和赞叹。孩子们背诵积累的热情很高,如果说这样的激励太过肤浅,那么品味诗情应该是孩子们学习古诗内在的源泉了。

我们非常喜欢《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孩子们问我诗词之旅第一站的名字为什么选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呢?我告诉他们这来自于诗的意境,在诗人善于发现美的眼中,那微弱的一盏渔灯在风中散落成满河的星光,是一种静谧的美。它告诉我们,生活中是不缺乏美的,但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

哦,孩子们明白了!于是,一株小草开始引起他们的怜爱,因为“草色遥看近却无”;他们开始体会夜的幽静,因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开始感受大自然的广袤,因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们还变换着方式读翁格的《暮春》,给自己的同桌读一读,男孩、女孩互相读一读,老师和同学们互相读一读……“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我们用这样的方式互相劝慰,不要有太多抱怨,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悲观,振作起来,希望就在前方。春游时,在鸟语花香的郊外,我们吟诵“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我们用这样的方式与林中的鸟儿应和,与温柔的春风对话,给诗句扎根的土壤,让游玩多一份感怀。

“情”是“诗”的灵魂,有了对诗情的体味和感悟,我们的诗词之旅就不会苍白无力,寻“美”之路就不会枯燥无味。

白居易和张九龄虽然都是唐代的诗人,却生在不同的时期。有意思的是孩子们总喜欢把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与张九龄的《答陆澧》放在一起来诵读,说前者正好在问友人:“晚来天预雪,能饮一杯无?”而后者恰好在答:“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不管山高路远、大雪飘飘都要去拜访,这该是怎样的一份友情,而夜幕下、雪纷飞,红泥小火炉旁的一对朋友推杯换盏那又该是多么欢乐与温暖的画面。

诗人的情感总会寄托在某种事物上,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最后一句中描写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的景象,一下子就把愁绪吹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对于离家的游子来说,故乡可怀念的事物太多,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无不承载着旅人的思念,但王维的“愁”却在不经意的一问中展露无遗。“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在细微之处画上一笔浓浓的愁情,让你品读后,禁不住心疼起这位出门在外的游子来。瞧,所有诗人看到的,我们也从字里行间看到了,所有诗人想到的,我们也一点一点悟到了,古诗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多么大啊!

积累古诗于我们是一件要持之以恒、贯彻始终的事情。所以,在2013年的深秋,从南朝民歌《子夜歌·秋歌》开始,我们的第二段诗词之旅起航了。“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秋天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在离别的人眼中,秋天处处是惹人伤情的东西,秋风、明月哪一样不是辗转难眠之人清夜思亲的媒介呢?我们都特别喜欢最后一句,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学过的《静夜思》里也有同样意境的描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尽管时代相隔几百年,但两首诗都是用语直白,意思了然,透过文字,孩子们感悟到了诗人寄托于明月的愁思、徘徊以及对亲人无尽的牵挂。

“诗”重在有感而发,贵在直抒胸臆,我们通过寻找诗中的“秋”来更多地体会诗人笔下的秋景,感怀诗人景中的情感。当我们对比并背诵了近30首描写秋天的古诗以及儿童诗以后,秋天的各种美便镌刻在他们的生命里,所以当我要求他们动笔描写“秋”时,每个人心中的“秋”便从笔端如涓涓溪水流淌而来:

“稻海随风翻麦浪,粮食丰收水果香……”

“梨子争着挂灯笼,果园迎来大丰收……”

“秋风是画笔,调出红的枫叶、绿的小草、黄的银杏,还有蓝蓝的天空苍翠的山。”

“秋天到来了,田间渡彩条,金黄系枝头,紫色挂上楼。秋色为何这样美?问问勤劳的双手爱美的心!”

简单的秋意,稚拙的语言,没有芭蕉夜雨、老树梧桐,却充满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妙,是我看到的最多姿多彩的秋天。

接下来是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元旦、春节、清明和端午,每个节日我们都找来相应的诗词、歌谣,与李白一起对月高歌,与陶渊明一起采菊篱下,与王维一起登高望远,与王安石一起辞旧迎新……这样的旅程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是丰富而充盈的。

我们的诗词之旅行进到此,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正好契合了这一情景,因此,这一站我们定名为“风正一帆悬”。这一段旅程我们要学习《论语》和《老子》的节选篇目以及40首诗词。我们虔诚地向先贤学习为人做事的道理,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向孔子学习交友之道,明善恶,辨忠奸,了解“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偏佞,损矣”的道理。我们诵读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深刻领会积少成多的治学哲理。薛瑞萍老师说“深层次的阅读可帮助学生修身养性”,是的,打从踏上诗词之旅以来,我这个班主任很少专门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规范的说教,所有的道理在先贤的言论、诗作里都找得到,我们就是这样在日积月累的诵读、品味中,培养了诗性,积累了语言,练就了定力,增长了智慧。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在自己的诗作中描绘一个天天向前走去的孩子,无论他看到的或是听到的,都会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去考量,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就显得极为重要。“诗书画”活动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活动中孩子们要认真书写自己喜爱的一首诗,然后为诗作配上合乎意境的图画。于是,山川、花草、人物都扑面而来,语文学习变得快乐而令人享受。活动是定期举行的,每一次活动都是诗词内化的过程,例如“诗词灯谜”竞猜活动,“古诗词新唱”展示活动等。既满足了孩子们的表演欲,又引发了对诗词情境的想象,把积累推向纵深化。

2016年的春天已经踏歌而来了,诗词之旅的第四站即将开启,后面还有第五站、第六站,直到孩子们小学毕业。

我将一如既往地带领他们积累和感受,期待着他们能够拥有博爱而敏感的心灵,有诗的情绪,享有诗意的生活,就如同沈从文说的那样:于清晨极静之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敢堕落。

全远姬

2015年12月3日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