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作为我个人的愿望,当然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学会学好,但我知道孩子的学习很快会拉开档次,这是我所不能控制的。因为我给每个孩子的知识是近乎均等的,不同的是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听课状态,更大的不同来自于孩子在家里学的多与少。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家长的引领,越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越需要您的支持和付出。
还记得这段话吗?这是孩子们入学不久我借助家校平台跟大家说的一些心里话。一晃三年过去了,如今,这一班孩子已经升入四年级。认真回顾一下,其实类似这样的话没少跟各位交流,之所以今天旧话重提,是因为目前孩子们在学习状态上呈现出来的明显差异。尤其是当第一次单元检测结束后,各位也开始真正意识到了孩子的一些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逐一说说。
第一,关于学习习惯。
您可能经常听到任课老师评价孩子:这宝贝很聪明,人也灵活,学知识基本是一点就通,可就是学习习惯不够好,导致成绩忽上忽下很不稳定。多半情况下您可能只关注了老师说的前半句,而后面有关学习习惯的说辞就被自然屏蔽掉了。为什么呢?我想多半是因为“学习习惯”这四个字我们听得太多了,因为熟悉反而从没深究过“学习习惯”到底指什么。其实,它并非是虚化朦胧的,与学习有关的习惯多指:按时完成作业、及时订正错题、坚持课外阅读、边听课边记忆、积极主动思考、整理学习笔记、先审题再动笔和归纳学习方法等。真正明确了这些后就可以有针对地来分析一下自己的孩子,到底是哪方面的习惯不够好,然后我们有目的地去培养和训练这个习惯,如此是不是指向性更清楚了呢?
当然,在清晰了目标后就得明确地提出要求,然后持之以恒地加以落实,在孩子“偷工减料”的时候不迁就、不让步,定期与孩子一起总结反思,及时调整方向形成良性循环。要强调的是,在任务开始前“量体裁衣”的相互约定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我们可以预见的是,这个过程会因为孩子的个性呈现出不同的难度,“贪玩”的孩子养成好习惯(或纠正坏习惯)相对于“听话”的孩子要艰难一些,还有可能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这时切忌互相指责,要心平气和地直面问题,及时纠正不当行为就可以了。我总觉得,只有家长一再坚持,孩子才能尝试坚持,逆水行舟是必须齐心协力才行的呀!
第二,关于学习成绩。
这一次的单元测试后,我发现各位家长非常在意孩子的成绩。我们得说关注成绩是没错的,但我们更应该关注成绩背后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储备。进入四年级您会发现试卷的内容以及难度都有很大变化,识记(死记硬背)的知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而理解和应用所占权重会大大增加。每次考查都会偏重于学习能力的检验,比如词语运用、文章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题目出得越来越灵活,更加注重发掘孩子们个性化的观点和感悟。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加,他们对待事物的看法开始从“肤浅”慢慢向“深刻”过渡,由此,一直坚持有效的阅读与思考,并坚持练笔的孩子在中高年级会脱颖而出,这样的“后劲”源于前三年扎扎实实的积累和持续不断的努力。
我们常把学习能力分成五种,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综合对应在语文学科就指写作)。相对低年级,中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在应用、分析和写作这三个方面下功夫。而这三种能力的提升有赖于阅读的开展。我比较忧虑的是平时不注重阅读的孩子,被偶尔的好成绩蒙蔽了双眼,为失去的分数冠以“马虎”的借口,从而看不到知识的遗漏,不关注同样成绩下自己与他人的能力以及学科素养的差距。同样,我也比较担心由于没有考好而早早定论为“学不好”的孩子及家长,这种忽视了孩子间学习方式、方法以及智力水平差异的现象也同样不值得提倡。
大家都明白,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阶段考测多是适应大部分学生的,那么针对学习能力偏强以及偏弱的孩子来说,考查难度设置的梯度很难细化,也就是说,针对那些能力强的孩子,即使得了满分也不足为奇,而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得90分都异常艰难。
那么到底我们如何看待学校的考试成绩呢?首先,它是孩子学业水平的体现,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它体现的都不可能是全部。其次,我们要明白,考得不好时,要看到自己的差距;考好了,依然要看到自己能力提升的空间。因此,进入中高年级以后,每次考试后的“亲子试卷分析”是很必要的,学会“冷静思考”才不会“眼花缭乱”。
第三,关于培养自信。
不少家长在跟我交流后总会叮嘱一句:“老师,您多表扬他,这样他会更有自信!”
我常想:难道得到了表扬孩子就会更有自信吗?有了所谓的自信,孩子就能学得更好吗?好学生真的就是夸出来的吗?这不能一概而论吧!开学前,有朋友把孩子送到我这里,请我指导孩子做一下检测并判明学情现状,朋友说他的个性比较强、学习不努力。果然,当我带着他盘点词语时,他既不愿意多读也不愿意多写,理由是:“我这么聪明,哪用这么费劲?”后来追问朋友是否常夸赞孩子聪明,朋友说:“是!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我很惊讶,孩子这种爆棚的自信,正是他对自己能力缺乏正确认识的集中表现。这让他轻视困难,学习态度偏于浮夸,无法静下心来正视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的自信反而适得其反,影响了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于“自信”,这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自我感觉,通常对于自己有把握做好的事情,我们都会充满自信,反之则缺乏自信。对于学习这件事,我个人认为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的“盲目自信”不是好事。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许多自信满满的孩子常常因为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备受打击,由于缺乏冷静而错失机会的比比皆是。我更欣赏那些诚惶诚恐、细致谨慎背后的努力付出,它更加容易获得学习成果,而这种成果会从内在激励孩子更加努力,认识到踏实与勤奋的重要意义。
当然,我们在谈论上面的问题时有一个共识是必备的,那就是: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冷嘲热讽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不利于孩子更好地学习。但是,在孩子不缺关注、不缺爱护的情况下,稍有表现就大张旗鼓地赞扬和鼓励也是不可取的,缺乏“含金量”的表扬更易让孩子模糊了是非,把事情推向反面。因此,要多把表扬用在孩子努力做事的过程中,自信的培养也要因人而变通。我们要相信,引导着孩子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几件事,“自信”自然就会在心底里生根发芽。
第四,关于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是我们坚持了近三年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孩子已经培养起热爱阅读的兴趣,能够坚持每天保质保量的阅读,却有些孩子由于家长督促得紧一阵、松一阵,缺乏恒久使力的状态,使得原本就不那么“乖”的孩子在阅读方面不同程度地落后了,这是让我感觉比较遗憾的地方,希望家长能够带着孩子迎头赶上。
随着孩子学习能力的增强,我们阅读的难度也在相应地提高。首先阅读的书籍不再仅仅是儿童小说,阅读的范围开始变得宽了,历史、文学、科学和哲学类的书籍会渐渐走进我们的亲子阅读,不要担心孩子看不懂,永远不接触高水平的读物,孩子们就会永远在低水平的层面盘桓,这是我们谁都不想见到的。另外,阅读的书籍是没有明确的年级界限的,只要读得明白,小学生读一读高中的读物有何不可呢?因此,从现在开始,只要是健康的阅读材料,凡是能够读懂的皆可阅读。
十岁左右的孩子是自主思维开始建立的时候,他们所读懂的东西不必再一一说给家长听,而我们也应该鼓励孩子们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独特的见解。因此,对于已经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家长们不必再亦步亦趋地陪读了,可以尝试着放手,但阅读过程中的督促以及阅读后的交流还要坚持。我们要督促孩子有意识地关注喜欢的词语和句段,想想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我们要和孩子交流文章或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喜欢哪些人物,为什么喜欢,读完故事后自己有什么看法,等等。注意,我们说的是交流,而不是简单的提问,所以说,家长的读书感受往往会激发孩子阅读的潜能,推动孩子分享与交流的愿望,从而更好地提升孩子的语感。如此,为孩子打下了厚实、广博的阅读基础,何愁语文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呢?
各位,辛苦了!孩子虽然上四年级了,我依然无法肯定地通知您“放手”,虽然孩子的羽翼正在逐渐丰满,但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展翅飞翔,所以,路还在脚下延伸,我们依然在路上……
全远姬
2015年10月15日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