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自己的沟通与说话风格。不同人格特征的人说话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比如对于半杯水的表述,乐观的人看到的是杯子里的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的杯子有一半是空的。然而无论如何,有些沟通的习惯是有害的。
教师的唠叨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发生在课堂教学中,一种发生在课下与学生交谈中。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唠叨通常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准备得不够充分,不够自信,以己之心度学生之腹,是担心学生没听懂的唠叨。发生在课下与学生的交谈时的唠叨则通常是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的一种表现,教师唠叨的背后是他们未被满足的需求: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或者做得不尽人意。此处主要讨论课下教师的唠叨行为的起因、可能导致的结果以及教师如何减少唠叨。
导致课下教师唠叨的原因,表面上通常是一个不当行为在同一个学生身上反复出现。实际上是教师没有找到应对学生顽劣行为的最佳方式,是教师的无奈与无力的一种体现。其结果是教师苦口婆心地唠叨,学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一切都是徒劳。为此教师需要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不能奢望面对相同的问题时,用相同的方法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要想改变学生的行为,首先得改变自己的应对方式。教师应从行动入手,而不仅仅是语言。
例如,初一某班同学甲总是欺负同学乙,不是把乙的笔袋藏起来了,就是把乙的书在教室里扔来扔去,有时还从乙那儿抢吃的。开始的时候,每次同学反映甲欺负了乙时,班主任都会把甲、乙两人叫过来,耐心地问原因、经过、结果。甲的态度总是很好,说自己是在闹着玩,不是欺负人。乙认为甲欺负了自己,但不想给老师添麻烦,就没找老师。班主任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教导甲如何跟同学交往,要团结友爱,要学会如何跟人打交道而不是打闹欺负人。五次三番下来,甲每次都信誓旦旦地要改错,但行为上没有丝毫变化。面对这种现状,这位班主任想出了一招,假戏真做,让班上一位比甲还高大威猛的同学模仿甲对待乙的方式对待他,一次、两次、三次……当甲愤愤不平地找班主任控诉时,班主任就说“乙也是这种感觉啊”。自此,甲再不像以前那样对待乙了。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就像孩子在学走路时难免会摔跤一样。孩子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走,只要没有摔坏,就很少有家长记得孩子摔的那一跤。然而作为教师,却常常不会把学生犯的错轻易忘记。即使不用笔写下来,当学生再次犯错时,教师通常会搬出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该生犯的同样的错,并质问学生当初怎么承诺的,现在怎么又犯了。还有教师会因某学生上课接了一句话,引发出这名学生之前的种种不是,在课堂上花大把的时间批评该生,使得有效教学时间缩短。教师的这种行为,一方面会让学生觉得老师记仇,心胸过于狭窄;另一方面,由于老师不是就事论事,学生会觉得老师否认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极易破罐子破摔,严重地破坏了师生关系。再者,许多事情搅和在一起,混淆了学生的视听,即使对有心改错的学生来说都会觉得无所适从。因此教师在和学生沟通过程中,不宜翻旧账,要更多地记住美好的事情。学生是在错误中长大的,教师不能使劲揪着学生的错不放。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高二学生因早恋,被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地责骂:“就你这样,能考上大学的话,我跟你的姓!”学生的自尊心被老师狠狠地踩到了脚下,心被老师的瞧不起狠狠地揪着,于是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后来他真的考上了一本,但他仍然恨班主任曾在全班同学面前骂他,即使是同学聚会,也很少参加。当年的班主任说自己只是激将法,不愿意看见那么聪明的学生与大学擦肩而过。然而那位学生心中的恨,并没有因为教师的一句激将法而消退。靠仇恨产生的力量前行的人,不知道如何与人友善相处。一个人的心境上有了仇恨的影子,那么即使有了爱,也不会再重新圆满起来。
当教师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生的非分之想时,最常用的一招就是嘲讽学生。例如,对班上一名长大想当老师的学生小哲,在他犯错时,班主任总是阴阳怪气地说:“小哲老师,你打算怎么处理这类事情?”对于班上淘气学生“以后我想像帕瓦罗蒂那样当一名男高音歌唱家,挣很多钱”的梦想,班主任在全班同学的窃笑声中说:“那你还得成为作曲家呢,不然哪里去找你不跑调的曲子呢?”这样的语言,即使没有严重到让学生恨教师的程度,但同样地都让学生很没面子。学生可能会后悔告诉了老师自己的梦想,自此不再会和老师谈自己的心里话了,师生间话就此越来越少。
教育要以爱育爱,恨只会让自己陷入报复的囹圄。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的每一个梦想,用鼓励给学生的梦想提供阳光、水分和成长的土壤,而不是用讥讽把学生斑斓的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不少教师都有口头禅,比如讲课时“这个这个这个……”“……就是任性”“别着急”等。这些话在课堂上每五分钟就出现一次的话,对于师生沟通和师生关系的促进显然是无益的。除了让学生冠之以“这个老师”“任性老师”“别着急老师”外,似乎就只是使多年后同学对老师的记忆仅剩下这句口头禅了,徒增笑料。笔者对大学期间某物理老师的印象就是这样,每讲几句话就会有一句“同学们认真听啊,刚才没跟上不要紧,现在认真听就可以了”,至于他讲了些什么,长得什么样全都不记得了。课下和学生沟通时的口头禅,比如“我都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还这样啊!”“管不了你了是吧?”“你再这样就让家长把你领走!”等,没有几句有效,也没有几句是真的。但前者会让学生立刻闭嘴,后者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无能,对师生关系的破坏力可想而知。
同为一线教师,笔者深知当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成绩时,学生的学习便成了教师挂在嘴边的话题,唠叨在所难免;当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行为时,教师会下意识地翻学生的旧账;当教师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并不能真正矫正、干预学生的行为、猫捉老鼠的游戏在校园里一再上演时,教师开始变得刻薄寡情;当学生的行为和教师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教师的讽刺就如奔腾的洪水冲出沟渠一般自然。然而这些不良习惯会疏离师生关系,降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降低教育效能,最终背离了教育的宗旨。
[1] [美]盖兹达:《教师人际关系培养》(第七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55~60页。
[2] [美]盖兹达:《教师人际关系培养》(第七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71~76页。
[3] [美]托马斯·戈登:《教师效能训练手册》,新雨出版社1982年版,第83页。
[4] 屠荣生、唐思群:《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