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教学经验,我的教学感受

我的教学经验,我的教学感受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月13日,我们组的全体老师及刘校长和教务处老师齐聚四年级一班教室,问诊我的第一次试讲。我们最后一致认为,《一枚金币》这堂课要牢牢抓住“这是一枚怎样的金币”这个问题,并以此为线索,通过穿插课文中的三处对比让学生明白这个童话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枚金币》的教学设计通过老师齐心协力的打磨最终成形。同时,“磨课”也让我的教学设计从散乱走向和谐,虽然这是一件费心的事,但也是魅力无穷的事。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如此,“磨课”也是如此。一堂课,从选课到定稿,从理论到实践,就像在一个平面上画圆,随着圈起来的部分越来越多,就会发现圈外拥有更多的空间,这称之为“磨课”。一次次地试讲,一次次地反思,一次次地推翻,一次次地收获,“磨课”的滋味,有困苦与彷徨,有希望与欣喜,虽忙碌但也充实,虽磨人但也快乐。

教材研读——众人拾柴火焰高

“磨课”指导我们深刻理解分析教材,“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当我选定四年级下册“金钱”这个单元《一枚金币》这篇课文,同年级组的语文老师一起研读文本时,因为每个人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由此而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思路,组内的同事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给了我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这篇看似简单的童话故事,不仅要深刻理解文中父亲、儿子的性格特点,而且还要抓住文中的写作特点。教学目标要落实具体,故事的内容要一目了然。要重视重难点环节学法指导,拓展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等。经过讨论,我的初稿教案思路更加清晰,教学设计也有了雏形。

组内试讲——反复研究求成形

11月13日,我们组的全体老师及刘校长和教务处老师齐聚四年级一班教室,问诊我的第一次试讲。课堂上,我总是担心学生学不会、讲不清、说不准、浪费时间多,放不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导致我的话多而且有点急。学生汇报时,一出现学生吞吞吐吐、思路不清时,我就急于强行介入,一节课下来,总感觉我说得多,学生谈得少。课后,我们组的老师再次聚在一起开始了研讨。组内的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王老师建议在创设情境这一环节可以先问问题,然后再开展小组的交流,可节约时间;赵老师建议将问题问具体,降低难度;陈老师建议学生交流时间一定要充分,全班的汇报可有选择性地进行;刘老师提出了我的课件中存在的问题;刘校长也针对我的初稿设计的环节连接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方法……听了同事们真诚的建议,我的教学思路开阔多了,这为我下一步调整教学方案提供了许多参考的依据。但同时也把我带入了一个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觉得这些建议都特别好,因而都想全盘吸取、不忍舍弃,以为这样就可以使我的课更完美、更精彩。结果在二班的第二次试讲中,面对预设的一连串问题,“学”和“问”的环节却又占用了过多的时间,最后环节的“写”还是没有真正落实,很多重要的环节再次走了过场。面对再一次的失败,我开始灰心丧气:这哪里是“磨课”,简直是磨人呀!

专家指导——蚕蛹破茧终化蝶

11月20日,区教研员程剑蓉老师来四年级五班听我的第三次试讲。课后,程老师和学校教务处的唐燕老师及我坐到一起针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重难点的体现,再到教学流程的设计,甚至到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对,我们都各自发表了意见。在讨论交流中,大家的见解相互摩擦,思想相互碰撞。我们最后一致认为,《一枚金币》这堂课要牢牢抓住“这是一枚怎样的金币”这个问题,并以此为线索,通过穿插课文中的三处对比让学生明白这个童话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同时,她们也真诚地向我提出:讲台一定要让给学生,话语权一定要还给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要让他们畅所欲言,不要一味追求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学生记住了多少内容,而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动起来,思维是否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激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此次讨论结束后,组内的同事们又鼓励我在四班试讲一次,并反复叮嘱我要牢记教学设计的两条线。

课后,参与听课的老师对我教案的几个具体环节有了一致的定论,认为我应该按照第四次试讲的思路来讲。教案大环节定了,我悬着的心落地了,心里也不再那么紧张了。

下午,唐老师又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对我最后试讲的教案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和梳理,最终定稿。看着线索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落实的教学设计,我长久以来压迫的神经突然松懈下来,也有了一丝丝的成就感。

《一枚金币》的教学设计通过老师齐心协力的打磨最终成形。我们将经验、理论、实践融为一体,这个过程经历了学习、设计、教学、反思,再学习、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继续学习、继续设计、继续教学、继续反思。这一次次的打磨是对我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检测,而这样的检测必然会给我带来经验和教训,只有将经验进行提升、教训进行修正,课才会越磨越精细。同时,“磨课”也让我的教学设计从散乱走向和谐,虽然这是一件费心的事,但也是魅力无穷的事。多次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我的最初设计思想在大家的辩驳中慢慢流失,到最后面目全非,甚至体无完肤,可就是这个时候我破茧而出蜕变成蝶,回头观望,发现自己已站在崭新的台阶,那份体验,那份快乐,无以言表。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读着古训,感慨良多。

(成都市沙河源小学 付 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