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构生命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重构生命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命教育”的提出无疑拓展了教育本质更为开阔的理论和思考的空间。“生命”“人的价值”“人本教育”“生命教育”,类似这样的提法近几年来频频出现,在我看来,这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理论创新。对于生命教育的探索,永远没有也不应该有尽头。

当“生命教育”这一论题摆在现代中国教育者面前的时候,人们或许有几分困惑、几分茫然,这些年,随着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探索以及中小学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人们对于生命教育的神秘感逐渐消失,生命教育在很多地区的中小学中已经成为必修课。

从我工作的上海看,上海的基础教育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都是从上海延伸至全国的,生命教育也是如此。2005年,上海市教委首开先河,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生命教育从理性的楼阁转向实施的蓝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当我们试图真正走进“生命教育”的时候,我们不禁要对它的功能结构作出自己的理解。上海市将“生命教育”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进入中小学教育,也许有其他理性的原因,但有一个直接的动因,那就是近年来发生在中小学校园和学生身上的触目惊心、发人深省的不珍惜个人生命和伤害他人生命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和教育管理层的高度重视,欲以系统的“生命教育”来从根本上预防和纠正。从已经颁布的政府文件的具体内容来看,充实细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9],而从生命教育实施多年的成效看,大多数的学校也能够认真实施,并在实践领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生命教育”的提出无疑拓展了教育本质更为开阔的理论和思考的空间。“生命”“人的价值”“人本教育”“生命教育”,类似这样的提法近几年来频频出现,在我看来,这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理论创新。但是,在多年的生命教育实践中,我也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也应该发生变化,生命教育不应该再局限于单纯的生与死的教育,生命教育也不一定表现为具体的针对生命开展的教学活动,要真正回归教育的生命本质,就应该用生命的视角审视和重构当下的学校教育,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等相关工作纳入生命教育的范畴进行整体设计和考量,让学校的教学与管理焕发生命的光彩,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载体与舞台。

上海市的生命教育开展已有十余年,有人说,现在写生命教育的东西已经不时髦了,已经不是热点了,已经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不否认,促使我动笔写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为市西中学命名七十周年校庆献礼,但更为重要的是,我深刻认识到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必要性。在我的眼里、在我的内心、在我的教育行为中,一直坚持这样的一个观点,一直秉持这样一种教育价值观,那就是: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对于生命教育的探索,永远没有也不应该有尽头。

在中国,无论是教育界还是其他社会各界,大家都非常熟悉两句话:“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无论是“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还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人都是应该关注的核心。人,就是一个个鲜活的、各有特点的生命。育人,就是要关注生命的健康成长,指导学生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育人,就是要激发对生命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发展生命,追求生命的精神与意义,承担生命的责任与担当。学校,本就是生命的组合体,学生、教师、员工乃至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鲜活的生命;即便是那些看似没有生命的硬件设施设备,也因为人这个富有灵气的生命体的精心设计、创建和运用,而变得富有生命的韵味。我很赞同李家成博士在《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中的一句话:“学校教育中的人都是生命体。无论教师、学生还是管理者,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没有生命的物。学校教育就是直面生命的一项事业。生命内在的力量等待唤醒、激发,生命自身的尊贵需要我们敬畏。”[10]所以,真正的学校教育,本就应该是直面生命的教育,本就应该是一部生命教育的史诗。一个处处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一定会让生命之花绽放,而且多姿多彩、千姿百态、争奇斗艳。

我生活和工作的市西中学就是这样的一个校园,虽不很大却充满生命气息,让我虽置身于世俗氛围的包围中,却一直有着教育价值和追求上的坚守与执著,那就是:好学力行,让生命成长,做更好的自己!二十多年在市西中学,作为一群生命中的一分子,我汲取着市西生命的空气和营养,释放着自己生命的温度与热度,滋养着其他生命的同时也成长自己!所以,与其说这是我在写一本生命教育的书,不如说是我用生命的眼光从一个角度来感受、来践行、来记录、来展现市西人的教育价值追求。虽然文笔笨拙,但感情真挚;虽然缺乏理论高度,但案例真实鲜活,希望引起生命的共鸣。

【注释】

[1]孟建伟.教育与生命:关于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9).

[2]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3(9).

[3]刘济良.教育与人的生命[J].教育研究,2004(5).

[4]高清海,等.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78.

[5]杨一鸣.理解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1(3).

[6]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377.

[7]郭元祥.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6).

[8]郭元祥.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 00(6).

[9]苗杰.教育的原点与本质: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6(6B).

[10]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