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强化实践,助推学生发展

强化实践,助推学生发展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西中学致力于实践课程的顶层设计,建构丰富学生直接经验的实践体系,进一步开发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实践的时空和内容,让学生更多参与、体验和感悟,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此外,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模拟实践。诺丁斯的教育研究认为“我们应该教育所有的人,既以能力也以关心为指向。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鼓励富有能力、关心、热情与爱心的人的生长[12]”,这也正是市西中学的教育价值追求。

梁漱溟先生说过:“生命与生活,实质上是纯然一回事。一为表体,一为表用而已。‘生’与‘活’二字,意义相同,生即活,活亦即生。生命就是活的延续。生命发展的唯一方式就是生活,生活不止,生命不息。”超越生命的途径依然离不开生活,既要模拟生活情境,更要走入真实的校外生活[11]

传统课堂中的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是间接经验,以及基于间接经验而形成的能力与素养。当代教育,特别是在中国城市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的背景下,学生的社会交往与实践明显缺乏,学校应该创造更多机会和平台,为学生提供习得直接经验,并培养基于直接经验的能力和素养的可能,进而更好地提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市西中学致力于实践课程的顶层设计,建构丰富学生直接经验的实践体系,进一步开发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实践的时空和内容,让学生更多参与、体验和感悟,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如前面介绍的科技节、文史节、体育节、艺术节、英语戏剧节等校园节日的组织开展,学生从策划设计、组织实施和总结反思等方面获得不少体验和感悟,丰富着学生的学习经验;学校依托已经建成的15个创新实验室,积极探索将实验室建设成为真实的实践环境,开发基于实验室的校本实践课程,设计学生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研究性学习,在创新实验室开展创新实践。而且为了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研究,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工厂如垃圾回收机制造厂、电梯制造厂等;大力支持学生创建学生社团,在现有30多个学生社团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申请组织学生社团,探索“低门槛注册,日常性评估,规范化年检,分星级扶持,不合规注销”的社团管理,鼓励学生社团自办刊物,允许在本校师生、校友中公开交流,每学期学生社团成果展评,每学年开展星级社团评选;学校精心策划开展文化学旅;学校依托街道社区、家长资源等,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系,在完善“进楼宇看企业”的实践项目基础上,积极探寻学生参与真实的科研和商业等项目的可能性,努力为学生提供直接参加真实项目的机会,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等等。

此外,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模拟实践。依托校园网络,建构基于数字技术的学生学习与实践平台,运用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探索建设虚拟的网络实践平台,并运用校园网络实行学生对学习主题、内容、时间、空间、指导老师和学习伙伴等全方位的预约学习。针对高中学生的实际,研究社会组织在校园内模拟实践的可行性,开展模拟联合国、模拟人代会、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深刻理解社会现实提供可能。同时,学校鼓励支持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参与社会公益项目,关爱他人,奉献爱心。一方面,学校签约各种社会实践基地,支持所有的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学校支持学生主动开展创意实践活动,并与社会公益组织携手开展社会公益项目,如IB国际课程班学生创意慈善音乐会,募集善款支持上海盛大公益厨房项目,帮助安徽贫困山区小学学生建设食堂,解决中午吃上热饭问题;还有2016年市西中学主办的第三届高中生微电影比赛,学生自主联系携手社会公益组织上海聊昇创意青年发展中心,邀请了一批正规大牌影视导演支持,将微电影比赛办成公益性的活动,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所有参与同学的社会责任感、爱心和公益心。诺丁斯(Noddings)的教育研究认为“我们应该教育所有的人,既以能力也以关心为指向。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鼓励富有能力、关心、热情与爱心的人的生长[12]”,这也正是市西中学的教育价值追求。

【注释】

[1]高清海.人就是“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213.

[2]冯建军.人的超越性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1).

[3]李忠红.关注生命教育的超越路向与超越意识[J].求索,2008(3).

[4][西班牙]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101.

[5]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25.

[6]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6).

[7]李如密,刘玉静.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8]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大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

[9]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观取向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0.

[10][美]埃尔德.大萧条的孩子们[M].田禾,马春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432.

[11]冯建军.从知识课程到生命课程:生命教育视野下课程观的转换[J].课程教材教法,2013(9).

[12]Noddings,Nel.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TeachersCollege Press,New York,1992,p.xiv.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