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后“茶馆式”教学从大量实践案例中提炼出八个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之一:“学生先学引导性”策略
学生的学习无处不在,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课堂教学有学习目标,因此,常常把它们称作学业。因为是有明确目标的教学活动,在让学生先学的同时,教师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
相同的教学资源,可以有不同的侧重面,所以相同的教学资源可以达成不同的目标。例如,语文教学就十分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一篇文章,可以偏重朗读,偏重词句,也可偏重写作手法。侧重面的确定,依据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学中的每一篇文章只是一个例子。”所谓侧重面,也就是这篇文章适合作什么例子,学生需要什么例子。相同的教学资源,还可以确定不同的深度、广度。例如,精读与泛读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学目标是教师确定的,学生自己学习,自然需要教师在学生先学之前作适当的引导。
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有不同的引导。如果是“书中学”的方式,学生获得别人总结出的间接知识,那么,把教学目标直接告诉学生也未尝不可。然而,如果是“做中学”的方式,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在探究中自己得出结论,那么,把结论先告诉学生,探究的意义就不大。教师可以提出需要研究的方向,及可供学生选择的方法。例如,物理学上学习“密度”概念,教师提供给学生同一种物质,不同体积、质量的物体,要求学生自己探究,“密度”结论是学生自己得出的。
学生先学,教师引导的形式又是多样的,可以口头,也可以书面;可以是问题、习题,也可以提出某个学习任务;可以只是给出要求,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教学目标。语文课上,先出现文章的题目,要学生去猜想文章可能是怎么写的,写些什么内容,然后再让学生开始“读读”。这种情境的创造也是引导。必须引导,但引导不拘形式。
教学策略之二:“学生先学最大化”策略
“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其中,“不教”“不讲”是远期目标,但是这个远期目标的达成一定是在中小学的教学中逐步培养而成的。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不但让学生先学,而且期望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最大化。要达成学生先学的最大化,应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学生先学的完整性。任何一个教学内容,不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先学,教师怎么知道究竟学生哪些自己能学会。不让学生先学,教师是没有理由认为学生自己不能学会,即使有学生自己不能学会,不等于全部学生中没有人能自己学会;这个班级学生自己不能学会,不等于别的班级的学生自己不能学会;过去的教学中学生自己不能学会,不等于现在的教学中学生不能学会。完整地让学生先学,不一定要求一次就学完整,可以是分次达到完整的先学。完整,既包括内容的广度,也包括内容的深度。因此,多次先学,可以从内容来分,也可以从层次来分。例如,一篇语文教学中的文章,第一次学生先学,要求掌握生词,读通文章。第二次学生先学,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完整地让学生自学,不等同于学生能全部学会,更不等同于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中,完整性策略的应用,会有不同。可以以文本为依据,也可以以练习为依据。如果以练习为依据,那么练习设计必须考虑其完整性,包括内容维度的完整,也包括能力维度的完整。
其二,学生先学的灵活性。为了学生先学的最大化,教师必须合理地选择时间、时段、方式、方法和手段。学生先学时间可长可短;可以课前先学,也可以课上先学;可以一次先学,也可以多次先学;可以采用“书中学”,也可以采用“做中学”;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可以先读,也可以先练、先听、先议。不同的选择,体现出在同样的教学目标要求下,让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达到最大化。
其三,学生先学应该得到教师帮助。中小学学生处在学会学习的阶段,学生的学会不是先天就有的,需要教师的培育,在学生先学阶段应该得到教师的帮助。而且,这种帮助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上,也应是不同的。例如,一堂初中的历史课,教授中世纪的宗教。教师把教材内容分成三块,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先学。学生先学第一块内容时,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先学第二块内容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图表,实质为内容的“脉络”;在学生先学第三块内容前,教师放了一段录像。录像内容描述的是中世纪宗教的教堂,学生可能没有直接的认识,而录像能帮助学生自己学会。无论是图表,还是录像,都属于一种教学手段,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自己先学。
学生先学最大化,指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最大化。其中“化”表示过程和程度。学生学会学习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教师的培育下逐步形成的,需要各学科、全学段教师通力合作。最大化的进程中,逐步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
教学策略之三:“预设问题设计突出‘重点’‘难点’”策略
学生在自己学习的时候能提出问题,反映自己的疑惑,但是,在许多场景下,学生自己认为学会了,而实际并没有学会。因此,不要期望学生能把自己没有学会的全部提出来,教师应该有预设问题的设计。另外,让学生带着教师预设的问题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也是对学生自己学习的帮助,这些教师设计的问题、习题往往是学生自己学习的“脚手架”。应用后“茶馆式”教学进行教学,预设问题的设计往往是教学效果优劣的关键,它是后“茶馆式”教学的核心。
语文教研组长、特级教师陈美
有人说:“学生自己能学会的都是浅层次的,只有教师讲解才是深层次的。”深与浅是相对的,而学生自己是否学会应该是有客观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预设的问题应该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往往反映了教师对教学重点的理解,也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的假设。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预设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预设问题的设计更应该突出“重点”“难点”。过去,也曾强调教师精讲,讲什么?讲“重点”“难点”,后“茶馆式”教学强调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教师在备课中分析出的“重点”“难点”,不是用于教师的讲解,而是用于问题的设计。
后“茶馆式”教学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有人说,后“茶馆式”教学是否不要学科和学科的逻辑结构了?非也。后“茶馆式”教学强调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建构学科和学科的逻辑结构。突出“重点”“难点”预设问题是学生自己建构时不可或缺的教师的重要帮助。
静教院附校推进后“茶馆式”教学已经多年,我校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静安区名师陈美老师说,她目前备课花时间最多的是问题的设计。这不但说明设计问题的难度,也反映了设计问题的重要程度。
教学策略之四:“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策略
如果以教师的讲解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形式,那么,教学的评价往往在课堂教学之后。即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会提出些问题,常常是教师自问自答,自娱自乐,自说自话。偶然有学生回答,只是个别的,而且集中在几个学业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身上,其作用常常是代替教师讲话,意义不大。后“茶馆式”教学提倡“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许多教师听后的疑惑是“如何知道学生哪些学会,哪些没有学会”?因此,后“茶馆式”教学一定是把教学评价引入课堂教学的。
学生自己独立学习时,往往让他们带着教师预设的问题和习题等,这些问题和习题用于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结果往往是有人能回答,有人难以回答;有人自己认为能回答了,但回答是错的。学生对教师预设问题、习题的反馈,让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究竟哪些他们还没有学会。而合作学习中,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如果教师参与了某些小组的合作学习,那么还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如果是口头的评价,只能由一个学生回答,这个学生需要教师作选择,满足不同的价值取向。有的为了进一步暴露;有的可以通过这个学生的回答判断全班学生的掌握情况(例如学业中、偏下的学生);也有的是为了对某些学生的鼓励。所有这些评价,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自己建构起知识与知识体系。由此看来,后“茶馆式”教学不仅把教学评价引入课堂教学,而且已经把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了。
常说教学五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在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唯一组织方式的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学环节是“串联”的。在后“茶馆式”教学中,教学的五环节就成了“并联”“混联”的。备课中有学情分析,这是静态的分析,不但要分解学生先学之前的基础,还要分析学生先学之后的可能状况。教学过程中也有学情分析,这是动态的分析,不但判断备课时的学情分析是否恰当,还要判断哪些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学情。上课时有教师的讲解,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把评价,也把作业、辅导融入课堂教学。新的教学五环节的解释正反映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课堂教学的转型。
教学策略之五:“学生先解疑,教师后解疑”策略
“学生先解疑,教师后解疑”的策略与“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的基本特征是一脉相承的。学生自己能学会,不仅包括学生个体学会的,也包括学生群体学会的,只要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都不需要讲,不需要解疑。
这个策略看似简单,操作性强,教师容易接受。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难从“应然”到“实然”,变成教师的教学行为。
原因之一,教师太习惯于自己讲解,也太习惯于自己对学生解疑。在静教院附校推进后“茶馆式”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虽然有改革的认同,但进了教室,明明可以让学生解疑的,自己“一不小心”又冲到了学生解疑的前列。
原因之二,有的教师认同了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教育理念,但在学生对学生的解疑上存在疑虑:学生解疑如果回答错了怎么办?这是事实,有解疑出错的可能。其实,有谁能保证教师的解疑就完全没有出错的可能呢?问题是他们出现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认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小“概率”事件,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另外,静教院附校作过长期统计,问学生:你遇到学习上有问题时,最想请教的是谁?无一例外,在教师、家长和同学三者中,选择最多的都是同学。这可能与学生对学生更了解有关。更重要的问题是,学生在对别的学生解疑时,自己还在提高。
教学策略之六:“关注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策略
在以教师讲解为唯一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中,是不会产生生成性问题的,即使学生有生成性问题,也被忽略,被扼杀了。在后“茶馆式”教学中,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不但会产生,还可能充分暴露。但是,教师应该关注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
静教院附校的后“茶馆式”教学对外有许多开放活动。有人听课后反映道:“班中肯定还有两个学生疑惑没有解决。”对充分暴露、解决“相异构想”的基本特征表示不解。其实,我们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观点不敢恭维。可能没有人走进医院,对着医生说:“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医治的医生!”教育可能比医学更复杂,医生开刀完全由医生做主,但是教育好学生一定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作用。课堂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活动,后“茶馆式”教学要达成的效果是:同样的教师教同样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更快,学会的学生更多。这里,我们并不反对关注每一个学生,只是认为很难在一堂课内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认为后“茶馆式”教学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因此,在后“茶馆式”教学的课堂中,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是要解决的,但是往往只能解决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
何谓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学生的典型错误。它可以涉及核心知识、核心概念,也可以是错误比例较高的内容。其二,学生的不同思维。一种思维是概括不了全部的,文科如此,理科也是如此。不同思维,不一定是正确与错误之分,也可能都是正确的,但思考的角度、方法、途径是不同的。其三,尤为重视有创意的“闪光点”。“相异构想”不但有错误的,也可能是“闪光点”。学生的创新素养的培育与不断暴露解决“相异构想”有关。
教学策略之七:“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策略
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建构学科和学科体系的两个最主要的教学组织方式,反映了对教学本质的理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两者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的作用是不同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
学会独立学习是学会学习的基础。今天,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学生的独立学习不仅通过文本、实验和实践,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独立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培育兴趣、好奇心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基石。
合作学习,往往是独立学习之后很自然的选择。人是有差异的,独立学习之后这种差异更大,而且是方方面面的。小组合作学习把这些差异,视作教学资源。其实,如果不进行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一个教师是根本无法解决这么多学生中的各种“相异构想”。一个人无法独立生活在世上,而且,目前绝大部分成果也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生活需要合作分享,学习也需要合作分享。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后“茶馆式”教学把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转变的策略,但是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时表现出两种组织方式的结合应用,有时仅为独立学习,有时仅为合作学习,应该视不同教学内容而定。
教学策略之八:“‘做中学’与‘书中学’并举”策略
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与“做中学”“书中学”阐述的都是教学方式。前者是学习的组织方式,后者是学习的认知方式。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强调的是结合,“做中学”“书中学”强调的是并举。所谓并举就在学习同一学习内容上教师应该作恰当的选择,是用“做中学”的方式,还是用“书中学”的方式。并举不是取代,不是用“做中学”的方式取代“书中学”的方式,更不是用“书中学”的方式取代“做中学”的方式。一般来说,目前中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方式还是以“书中学”为主,即让学生学习前人已经总结出的知识。但是“做中学”的学习认知方式不可或缺,原因在于知识不仅在于最后的结论,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一种知识,是一种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支撑着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做中学”所要求的时间往往大于“书中学”。静教院附校在“做中学”与“书中学”两种学习的认知方式的取舍时往往决定于两个条件:其一,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上缺乏经历,或经历不全面,学生很难用“书中学”的方式掌握。其二,涉及了核心知识和核心概念。
虽然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研究中尚属中观层面的问题,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意义已经凸显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