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既受生理发展的制约,也受社会环境及教育的影响。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社会环境及教育则是心理活动的源泉。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必须从其生理发展与社会环境及教育条件等方面入手。
一、生理发展引起的心理发展特点
青少年由生理发展引起的心理发展变化很多,但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一)身高、体重迅速增长,促使青少年产生“大人心理”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成长的第二个加速期。有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身高、体重突增的时期,女孩在11岁左右,男孩在13岁左右。14岁男孩的平均身高为150厘米,女孩为152厘米;体重男孩为44.2千克,女孩为45.1千克。这些数据说明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的外形已经接近成年人。青少年身高、体重的增长,使他们产生“我已经长大、不再是小孩”的“大人心理”。
(二)大脑神经系统功能的发展,促使青少年产生“断乳心理”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十多岁的青少年其大脑重量、大脑神经元数量和功能都已接近成人水平。他们的心理能力、心理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童年时期还没有或还不明显的许多心理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都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对大人的心理依赖性越来越少,要求独立、自主、尊重,企望摆脱大人的监护和管束的愿望日益强烈。于是,他们对大人的话不再“言听计从”,他们会进行思考、分析、判断,认为对的才听,认为不对的就不听,还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主张。如果他们认为大人的话不对,就会跟大人争辩;如果大人不理解、不赞同他们的观点,或者对他们采取压服的态度,他们就会“顶牛”,甚至与大人“反着来”“对着干”。
对于青少年的这些心理变化,人们常常称其为“逆反心理”或者“叛逆心理”。我们认为这种“逆反心理”的说法不大科学。“逆反”和“叛逆”都带有贬义。如果用“逆反心理”“叛逆心理”来表述青少年随着心理发展而产生的要求独立、自主、尊重,企望减少大人监护和管束的愿望和表现,很容易带来不良后果:大人容易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叛逆心理”产生反感情绪,进而对青少年采取压制的态度;青少年呢,有的以“我有逆反心理”而自矜,有的为了克服和改正“逆反心理”“叛逆心理”而自我压抑。这些做法,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其实,青少年的这些心理变化,乃是他们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自我认为“我已经长大”“我已经不再是小孩”的心理和表现,也是他们走向独立、走向成熟的可喜变化。1928年美国青年学者L.S.Holing Worth在他的《青年心理学》中,把青少年身上出现的上述心理变化称为“断乳心理”(psychological weaning),还有的学者把它叫作“离巢心理”。“断乳心理”和“离巢心理”的说法比较恰当。
(三)性激素分泌日益增多,第二性征日益突出,促使青少年性心理发展
性激素,是动物体内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人在童年时期,身体分泌的性激素极少,还不足以引起体征和心理的特殊变化,所以,童年时期的男孩女孩,基本上没有性别意识,都处于“两小无猜”的状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体内的性激素分泌日益增多,于是,心理也随之发展变化。
人体分泌性激素的器官,男子主要是睾丸,女子主要是卵巢。性激素的分泌受着下丘脑和位于中脑的形似松果的松果腺的控制。人在幼年时期,松果腺会不断分泌一种叫黑色紧张素的物质来抑制下丘脑的活动,使下丘脑基本处于休眠状态。从十岁左右开始,松果腺逐步开始钙化和停止分泌黑色紧张素,于是,失去黑色紧张素抑控的下丘脑便逐渐活跃起来,并开始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下,脑垂体前叶的腺垂体开始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又刺激男子的睾丸或女子的卵巢等性腺器官,于是,性腺器官开始分泌性激素。男子分泌的主要是雄性激素,女子分泌的主要是雌性激素和孕激素。
性激素随血液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便会“激发”有关部位的体征发生相应变化,使男女之间的第二性征日益分明起来。如男孩子的喉结日益长大,女孩子的乳房日益隆起等。而进入大脑的性激素则会“唤醒”沉睡中主管性意识的脑细胞,促使这部分大脑细胞接受外界“性信号”的刺激,开始思考有关两性的问题,进而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神秘感、探索欲、亲近欲,或者在异性面前产生羞涩、恐惧等心理。这就是性意识或性心理的萌发和觉醒。
总之,青少年随着身高、体重的增长而产生“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的“大人心理”,随着大脑神经系统功能的发展而产生“断乳心理”或“离巢心理”,随着性激素分泌日益增多,第二性征日益突出而引起性心理加速发展,这是青少年因生理发展引起的三个主要心理发展特点。
二、社会环境及教育引起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社会环境和教育是心理活动的源泉。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教育层次的提升,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增加、能力增强、见识增长,强化着青少年“大人心理”“断乳心理”的发展
青少年“大人心理”“断乳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除前面说的受身高、体重等生理发展的影响外,还受社会环境及教育的影响。
青少年一般都接受了十年左右的系统的学校教育,也经历了十来年的社会生活与实践的锻炼,随着他们的知识不断增加、能力不断增强、见识不断增长、经验不断丰富起来,许多原来只是大人知道的事情他们知道了,许多原来只能由大人做的事情他们会做了,甚至在某些方面,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还超过了大人。这些现象,都在加速、强化着他们“我已经长大了”的“大人心理”及“断乳心理”的发展。
(二)实践经验的丰富,促使青少年进入了“性格变型期”
性格,是人对待客观事物的习惯化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简而言之,性格主要表现为个人为人处世的习惯。
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后天的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因此,人的性格在一生当中都会发展变化,但是,有四个时期是性格发展变化显著的时期,或称为性格发展的关键期。
第一个关键期从一岁左右至五六岁,是性格初步成型的“性格雏形期”。
第二个关键期从十岁左右至十七八岁,是性格明显变化的“性格变型期”。
第三个关键期在三十岁左右,是性格趋于稳定的“性格定型期”。
第四个关键期在六十岁左右,是随着生理更年期的到来而使性格有明显变化的“性格更年期”。
为什么说青少年进入了“性格变型期”呢?人们只要注意观察就不难发现,青少年的性格表现跟童年时期相比,会有明显的变化:童年时期爱说爱笑、比较外向的,会变得少言寡语、比较内向;童年时期不爱讲话、比较内向的,会变得活泼开朗、比较外向。其原因就在于青少年所处的环境、教育及社会实践,促使他们进入“性格变型期”。青少年这个时期性格向什么类型“转变”,对其学业及将来事业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学习负担不断加重、升学竞争更为激烈、社会环境更为复杂,使青少年的烦恼、焦虑不断增多
烦恼和焦虑都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碍,或者感到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损害而产生失落感、挫折感、内疚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紧张不安、情绪低落、自卑恐惧等情绪状态。
烦恼、焦虑本质一样,都属于情绪、情感问题,只是二者的程度不同。烦恼是轻度的焦虑,焦虑是较重的烦恼。严重的焦虑会发展为焦虑症及其他心理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巨变时期,加之他们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升学竞争越来越激烈,面临的人际环境、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碰到的矛盾越来越多等原因,很容易产生烦恼和焦虑。
据曾汝弟、徐坤元对昆明地区1100名中学生、641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烦恼、人际关系烦恼、情感烦恼、身心发展烦恼、前途烦恼、社会问题烦恼、有烦恼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的烦恼等七个方面的烦恼。调查结果还显示,92%的学生有烦恼和焦虑情绪,其中,35%的学生七种烦恼都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