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否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会成为空话、套话。综上所述,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人才观,努力帮助学生成人,在成人的基础上更好地成才。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只有科学地认识学生,才能正确理解学生、正确教育学生。

科学发展观已载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订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它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个总命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各行各业都要以它为指导,但是,要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行各业还必须结合自己行业的特点,提出符合本行业特点的科学观念,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行业化”,就像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

科学发展观只有与本行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符合本行业特点的具体观念,才可能在本行业、本岗位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否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会成为空话、套话。

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化”,就是科学教育观。科学教育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科学理解“教育”的含义和定义

对“教育”的含义和定义,不同的《教育学》版本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对“教育”的科学解释很简单,即:教者,教书也;育者,育人也。教育者,教书育人也。根据这样的定义推定:教育工作就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教育活动就是教书育人的活动,教育事业就是教书育人的事业,教育过程就是教书育人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就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人(首先就是教师,以下同)。

根据教育就是教书育人的定义,还可以判定: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书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教师只要在教书,就必然在育人——不是自觉地育人,就是在不自觉地育人;不是在育这种人,就是在育那种人。世界上不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学活动,也不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约翰·菲力德力赫·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曾尖锐地指出:“教师总是作为道德教育者出现的,有时教师自己没有意识到,但学生是意识到了的。”德国另一位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Friedrich Adolf Wilhelm Diesterweg,1790—1866)也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美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则说:“任何真正的教学莫不具有教育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极少数这样的教师,他们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犯错误而不加管教,对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不认真听课而不管不问,等等。人们常把这样的教师叫做“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教师。其实,在校园里见到学生犯错误而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或者绕开走的教师,在课堂上只管照本宣科、不管课堂纪律、不管学生学习态度的教师,他们不是不“育人”,而是不自觉地在“育人”、在“错误地育人”。这种教师的行为,无疑会对学生的为人处世态度产生消极的影响,会使有的学生“仿效”教师而成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负责任的人。

教师如果把“教育”含义理解为“教书育人”,就能自觉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任务,就能自觉地在教书中育人,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学校里不担任教学任务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他们在学生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起着“育人”的作用,因此,他们应该把管理与育人、服务与育人统一起来,自觉做到在管理中育人,在服务中育人。

二、科学的人才观

一切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而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必须科学地认识人才的标准,树立科学人才观。

关于人才的标准,即对什么样的人是人才的认识,观点很多。有的说,学习成绩好,能考上名牌大学,考上硕士、博士的就是人才;有的说,能当官、有地位的就是人才;还有的说,会赚钱的就是人才……这些都是片面的人才观。考上名牌大学、考上硕士博士,能当官、会赚钱,只表明他们有“才”,但却不一定是“人才”。我们认为,科学的人才观就是一句话:人才是“成人”之“才”。它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即“成人”和“成才”。所谓“成人”,就是会做人,有良好的人品,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所谓“成才”,指具有比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比较高的劳动技能。“成人”与“成才”相比较,“成人”更重要。因为:

(一)“成人”是社会对每个成员的基本要求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无数的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爱好,都可以选择不同的职业和成才方向,甚至可以不成才,但是,每个人都必须“成人”,即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具有基本的人品。这是社会对每一个成员的最基本的要求。

大量事实说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成人”的人越多,社会就越和谐安定,人们越能够安心从事自己的职业,就越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反之,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不遵守公共道德、不遵守国家法律的人,即“人品”差、没有“成人”的人越多,社会就越不得安宁,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就越大。大量事实还说明,不会做人的人,“才能”越高、本事越大,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的潜在威胁就越大。许多犯罪分子,特别是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的人,都是很有才能、很有本事的人,问题就出在他们不会做人、没有“成人”上。

退一步讲,一个青少年,如果将来没有成才,没有成“大才”,人们最多说这个人“可惜了!”但如果他没有“成人”,那就不单是“可惜”的问题,很可能是可厌、可恨、可怕的人!工农业产品可以划分为优等品、合格品、次品、废品,而教育的“产品”,还可能出“危险品”。没有“成人”的人,就可能成为“危险品”。

(二)“成人”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调查研究显示,从小人品好、会做人的青少年,他们更有明确的成才方向,更有成才的动力,因此,他们“成才”的希望会更大,“成才”的层次会更高。

综上所述,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人才观,努力帮助学生成人,在成人的基础上更好地成才。

教育学生会做人,主要是教育他们在四种场合会做人:

一是在家会做人,做一个孝敬父母长辈的好儿女。

二是在学校会做人,做一个爱校、尊师、守纪、正直、友爱、勤奋的好学生。

三是在社会中会做人,做一个遵守公共道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四是长大了在岗位上会做人,做一个爱岗、敬业、遵守劳动纪律的好员工。

上面四个方面会做人,是从具体环境而言。教育学生会做人,最根本的是教育他们做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能够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作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能够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自己为人的准则。

三、科学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通俗地讲,学生观就是怎样看待学生,或学生是什么?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只有科学地认识学生,才能正确理解学生、正确教育学生。科学学生观的核心是学生是人。具体言之,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半幼稚半成熟的人。科学的学生观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既然学生是人,是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感情的、半幼稚半成熟的、正在成长中的人,那么,就要承认他们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既需要努力学习,也需要休息、娱乐、玩耍和交往;既需要教师、家长及其他成年人的监护和教导,也需要培养自主、自立、自护、自学、自强等精神和能力;既需要学会尊重大人,也需要得到大人的尊重;他们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会进步,也会退步,还会犯错误。

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对立的是陈旧的、错误的学生观,它把学生视为学习的机器,视为装知识的袋子,视为顺从的小绵羊。他们对教师、家长的话必须言听计从、必须无条件服从。持这样的学生观,就听不得学生有不同意见,就看不得、容不下学生有缺点错误,就不可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也不可能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就不可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科学的师生关系观

师生关系观,是对师生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通俗地讲,师生关系观就是怎样看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科学师生关系观认为,师生之间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古人言,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益师良友,此话应该颠倒过来,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友益师。当好学生的“良友”,更有可能成为学生的“益师”。

与科学师生关系观对立的是陈旧的、错误的师生关系观。陈旧的、错误的师生关系观,把师生之间的关系看作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是绝对权威与绝对服从的关系、是师徒关系,甚至是“师徒如父子”的“父子”关系。教师持这样的师生关系观,就不能平等对待学生,也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观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教师中心论”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都认为教师对学生居于领导的、中心的、支配的地位,学生则处于从属的、服从的地位。“教师中心论”在班级教学发展的初期,确实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坚持这样的师生关系观,必然会阻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五、科学的学生管理观

学生管理观是对怎样管理学生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管理目标、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

学生管理观以管理者的学生观、师生关系观为基础。不同的学生观、师生关系观,决定着不同的管理目标、管理方式、管理手段。

科学的学生管理观认为,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提高他们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是管理观的出发点、着眼点、归宿点。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方式包括: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制度管理与启发自觉相结合、表扬鼓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等。

与科学学生管理观对立的陈旧的学生管理观,把要求学生听话、服从视为管理观的出发点、着眼点、归宿点。对学生的管理就是要树立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的话必须句句照办、绝对服从。于是,听话的“乖学生”就是好学生。

六、科学的教学观

教学观就是对教学的总体看法和总的观点,就是什么是“教学”的认识。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这是“教师中心论”在教学论上的表现。

科学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学生学”与“教师,教学生学”,虽然只是一点之差,但一点之差,却代表着两种对立的教学观。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观,教学的出发点、着眼点、归宿点都是让学生接受好教师所教的东西,因此,教师备课主要是“备”上课时教给学生些什么,上课就是把准备好要教给学生的东西“灌输”给学生。按传统的说法,就是把教师桶里的水,舀一碗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必然是“满堂灌”和“填鸭式”。

“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观,教学的出发点、着眼点、归宿点都是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备课的着眼点是怎样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上课时,教师的重心和主要工作是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启发式的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