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攻击心理,本也属于心理问题,但比较复杂,且是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故单独列一节阐述。
攻击性,是人的一种潜在心理倾向。人的攻击性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和破坏性的。积极的攻击性如向阻碍人类发展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发起进攻;消极性的攻击性包括攻击他人的身体和攻击他人的精神,非法掠夺、占有他人的财物,故意损坏他人的东西或公共场所、风景名胜区的设施等。
青少年学生攻击心理强化,最突出的表现为在校园里攻击同学或教师的人身安全,造成同学或教师的身体伤害。尤其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有扩大化、严重化的趋势,急需引起有关部门及学校的重视。
一、校园暴力的特点
近几年来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有以下特点:
(一)为小事和口舌发展为暴力
从近几年公开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看,引起学生向他人施暴的原因多为一些口舌小事。如听说或怀疑对方说自己的坏话,或者仅仅因为看不惯对方的某些言行,或者为男女生感情问题等。
(二)暴力活动群体化
校园暴力活动群体化,主要表现为或者双方都是群体,即“打群架”;或者是一伙人殴打一两个人,即“群殴”。近几年公开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多数为一伙人群殴一个人。
(三)手段残忍
从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看,施暴者的手段极为残忍。他们不仅仅是动手,而且是拳脚相加,有的还加上棍棒、皮鞭、匕首等器具;施暴的部位不仅仅是扇耳光、踢腿脚,而且还伴以揪头发、撞墙、踢腹部和下身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部位。
(四)女生多于男生
据近两年公开曝光校园暴力事件统计,女生校园暴力的比例约占总体校园暴力事件的65%。
(五)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近两年网络和其他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场所几乎都是在集体宿舍、运动场、厕所等公共场所,而且,大多数都是施暴者边施暴边录像,或者专门安排人进行录像,然后公开发布在网络上。施暴者已经到了肆无忌惮,无所顾忌的地步。
(六)受暴者不敢呼救和反抗
近两年公开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乎没有一个受暴者有呼救和反抗行为。
(七)旁观者态度冷漠
近两年公开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都有不少旁观者,但是,旁观者没有一个人出面公开劝阻和制止,也没有人向学校或公安部门反映和举报,个别的还为施暴者助威呐喊。
二、青少年学生攻击心理强化和校园暴力增多的原因
导致青少年学生攻击心理强化和校园暴力增多的原因主要是以下方面:
(一)社会暴力事件及暴力文化的影响
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在学校的反映。近几年,社会暴力案件也呈上升的趋势,成年人中动不动就大打出手的事随处可见。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动不动就大打出手的镜头和场面也比较普遍,于是,在某些人中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敢于动手才是有“勇气”、有“硬气”、有“骨气”。
青少年由于受知识、阅历的限制,他们分不清是非,加之模仿心理、好胜心理比较强和容易冲动,容易学习、模仿社会上的、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行为。青少年中的施暴方式和手段,几乎都是从影视中学来的。
(二)受家庭的影响
青少年的攻击心理受家庭的影响,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一是家长之间的暴力。如有的家长夫妻之间经常以暴力相对待,有的还要孩子参与对付另一方。
二是家长动不动就对外人施暴。如有的家长在社会上不肯让人,动不动就大打出手,甚至开车发生点不愉快的事也要下车大吵大打。
三是家长对孩子的暴力。有的家长一直坚持“不打不成人,棍棒底下出好人”的理念,经常对孩子施暴。于是,养成了孩子也喜欢施暴的性格和习惯。
四是对孩子娇惯溺爱。被家长娇惯溺爱的孩子,容易形成唯我独尊、不肯忍让,事事要求别人顺着他,稍不如意就大打出手的性格。
五是有的家长相信“恶人不吃亏”的处世观念,并对孩子从小就进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教育。有的家长还怂恿孩子说:“谁欺负你你就揍他,打不赢他,有我呢!”于是,孩子从小就有比较强的攻击心理。
(三)学校德育工作未完全到位
伤害性攻击行为,违背学生守则和学生行为规范,违背国家有关法规,违背中华传统美德,违背“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学校的德育工作,都对学生进行着遵守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有关法规的教育,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还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但是,学生消极性攻击心理的强化和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说明,学校的德育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教育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
(四)学校管理工作未完全到位
从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看,学校对校园暴力事件事先毫无察觉,事件发生后未能及时知情,也就未能及时加以制止,甚至事件的录像都已经在网络上传开了,当事学校尚不知晓。这些都暴露了学校的管理工作还未完全到位,甚至还存在比较严重的缺失。
(五)心理健康教育未完全到位
青少年中的攻击心理,许多是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可以弱化、淡化和矫正的,但是,学生消极性攻击心理的强化和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说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完全到位,成效还不令人满意。
三、矫治青少年攻击心理、减少和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对策
(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减少社会暴力案件的发生,让青少年从小在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里健康成长。
(二)净化、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阅读文学作品、观看电影电视,是青少年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文学艺术界应该按照党中央的精神和要求,努力净化、优化文化环境,特别是让青少年阅读和观看的文学艺术作品,要向青少年提供正能量,有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友善美德精神及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三)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科学地论述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的意识、教育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遵守社会主义道德的习惯等,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德育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必须采取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方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的方法和自己与人为善的良好榜样教育孩子,是帮助青少年弱化、淡化攻击心理,减少和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举措。
(五)加强依法自我保护和互相保护的教育
面对受暴青少年不敢呼救、旁观者不敢出面相救,甚至冷眼旁观、为施暴者助威呐喊的现象,学校和家长都要给予孩子学会敢于依法自我保护的引导教育。
(六)加大青少年施暴的代价
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已经属于犯罪行为,但是,目前有关法规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惩治力度偏小,致使有的青少年对国家的法律缺乏应有的敬畏心理。有的施暴者总认为,大不了让家长领回去教育一下,或者写个检讨交差。还有的认为,反正我年龄小,即使打死了人也判不了刑,进不了监狱,或者也不用抵命,甚至学校也不会开除……这既是青少年肆无忌惮、无所顾忌施暴的原因,也是受暴者不敢呼救、不敢报告的原因,因为他们认为呼救、报告会遭到更大的报复。因此,要帮助青少年弱化、淡化攻击心理,减少和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应加大对施暴青少年的法律惩治,让他们懂得,施暴是要自己承担责任、自己是付出代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