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少年中的许多心理问题,就是被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压”出来的。如前所述,青少年的许多心理问题来自家庭环境,特别是来自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因此,党和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意识和水平,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

一、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

据调查,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

当代青少年生活在我们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他们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生存竞争、升学竞争、就业竞争、发展竞争。家长们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伍和被淘汰,往往对孩子从一生下来,甚至还没有生下来,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就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比如,孩子3岁,要参与报考优质幼儿园的竞争,6岁要参与报考优质小学的竞争,12岁要参与报考优质初中的竞争,15岁要参与报考优质高中的竞争,18岁要参与高考和报考名牌大学的竞争……在人口众多、“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孩子们难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要一次又一次地品尝挫折、失败、批评、指责、埋怨等苦果。就以2013年昆明的“小升初”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只招18个班,约900人,可是报考人数有2万多[2],这就意味着将有2万个左右的孩子要被淘汰,要咀嚼失败的苦果(有些地方的竞争远比昆明激烈)。由此可见,当今的青少年从小就是在沉重的压力下生活,就在挫折、失败的煎熬中成长,他们稚嫩的心灵会常常受到这样那样的刺激和伤害,必然要引发他们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改革开放,各种思潮纷纷涌入,造成“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3],这些都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及不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家长素质也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第一要素。然而,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不会科学教子的家长还比较普遍。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造成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大量事实表明,家庭教育问题越多、家庭环境越不和谐,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多。

(四)学校教育的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体制影响下,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越来越重,加之许多学校采取公开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次、以分数论英雄等做法,都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加之学校管理、教师的工作态度等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五)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青少年进入了生理上的青春发育期、心理上的心理巨变时期,特别是身体的迅速增长、心理断乳期的到来、性意识的萌发,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出现心理问题。

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对策

人不可能没有心理问题,青少年也如此。但是,采取必要的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一些心理问题。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措施主要是:

(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属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心理活动,是由客观环境引起的。因此,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大力纠正各种不正的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尽量减轻青少年过重的心理压力

人类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也少不了参与竞争。没有教育的竞争,就没有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青少年之间没有必要的竞争,就没有他们的进步和发展。有竞争,就免不了有压力,因此,正在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不可能没有压力,但现在的问题是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体制、评价体系,对青少年形成了过重的、不应该有的,甚至会伤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压力。青少年中的许多心理问题,就是被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压”出来的。因此,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改变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举措。

(三)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水平

如前所述,青少年的许多心理问题来自家庭环境,特别是来自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因此,党和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意识和水平,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自觉性

从教育的角度讲,容易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除来自家长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外,还来自教师教育方法的失误,诸如对学生简单粗暴、歧视学生、对待学生不够公平、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等等。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自觉性,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

(五)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措施。然而,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教育部提出的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还没有完全落实,因此,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主要承担青少年教育任务的中小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师资、教材等一系列问题。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正确对待客观环境中的,家庭教育中的、学校教育中的,以及自己身心发展变化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应对和处理影响自己身心健康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学会调适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中小学除了开设好心理教育课程外,还要搞好心理咨询室及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支持、鼓励每一位教师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咨询的技能技巧,积极参与做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努力成为学生愿意倾诉心声的知心朋友。

【注释】

[1]见2010年3月22日《中国青年报》。

[2]见2013年5月12日《春城晚报》。

[3]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