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的学前性学习感悟

学前教育的学前性学习感悟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不过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并不意味着学前教育公益性的丧失。学前教育的福利性主要表现为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解放劳动力,解放妇女。学前教育具有教育性和福利性双重性质,不但没有削弱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地位,而且充分凸显了学前教育的特质,体现了学前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一、学前教育的含义

学前教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对从出生到6周岁或7周岁的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对3~6周岁或7周岁的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

二、学前教育的任务

学前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关系着学龄前儿童的发展,而且影响着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各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一)肩负着对学前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任务

首先,做好对学前儿童的保育工作。保育就是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呵护、日常生活的照料。处于学龄前期的儿童,尤其是3周岁以前的儿童,身体仍处于成长发育初期,他们缺乏独立生活和自我保护的能力,需要成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这一点,无论是在家庭背景下,还是在社会环境中,均是如此。其次,对学前儿童开展初步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开端。学龄前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恰当的教育能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身体素质、行为习惯、学习兴趣、基本生活知识和初步技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二)作为教育事业的发端,承担着为儿童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任务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因此,学前教育应承担为儿童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任务,通过帮助儿童做好上小学的准备 (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来实现儿童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三)承担着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与保障家庭幸福的任务

每个孩子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我国儿童的入园率正在逐步上升,学前教育机构不仅承担着从时间上为家长参加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的任务,而且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发展和早期教育的当今时代,学前教育质量更成为家长关注的核心,直接关系着家长能否放心地工作、安心地学习。同时,学前教育通过承担儿童教育与保育工作,将儿童父母尤其是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女性就业,有助于改善女性的经济、家庭和社会地位,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三、学前教育的性质

(一)基础性

学前教育对于促进个体早期的全面健康发展、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与效益、提升国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价值,这是学前教育基础性的体现。

(二)非义务性与公益性

1.非义务性

学前儿童去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是自愿的而非强制的,家长完全可以根据孩子和自己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是否送孩子进托儿所或者幼儿园,以及送孩子进哪所托儿所或者幼儿园。学前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的学习可以很自主与自由,因故未上学前教育机构,事后家长和教师不得强迫他们进行课程补习。不过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并不意味着学前教育公益性的丧失。由于学前教育是属于最基础的教育,它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仍然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以确保学前教育的公平、公正。

2.公益性

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是指学前教育具有造福公众、让社会获益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教育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是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福利性

我国198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九部委 《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的请示》中提出:“幼儿教育既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福利事业的性质”,明确了学前教育所具有的福利性。学前教育的福利性主要表现为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解放劳动力,解放妇女。《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条指出,幼儿园要 “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学前教育具有教育性和福利性双重性质,不但没有削弱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地位,而且充分凸显了学前教育的特质,体现了学前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四)保教结合性 (保教并重)

学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十分迅速而旺盛的阶段,也是身体各种器官、各个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和完善的时期。因此,对学龄儿童的教育要特别强调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保育的前提下进行的。另外,这个时期的儿童一切正处于发展阶段,良好的教育可以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学前教育要确保保教结合,保中有教,教中有保。

(五)先导性和启蒙性

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开始,合理的学前教育可以让儿童未来的发展有个好的开始,所以具有先导性。

学前教育对儿童的教育来说,具备启蒙性。因为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尚处于朦胧的阶段,还不能分门别类地接受系统科学知识。学前教育的启蒙性是指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要与他们的现实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要启于未发、适时而教、循序渐进,不损伤 “幼嫩的芽”,并且要促使其茁壮成长。

总之,把握学前教育的启蒙性质,在于严格区别于小学教育,防止小学化或成人化倾向,使教育目标确实建立在学前教育工作规律的基础上。

(六)直接经验性

在学前教育阶段,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比较低,知识经验欠缺,他们认识事物主要是通过感官和动作与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直接接触,进行感知和操作,获取直接经验;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只有通过感官和动作确切接触到事物,并进行操作,才会理解。因而,学前教育具有直接经验性。在学前教育中,要注意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的实物材料和真实的生活情境,创造各种机会让儿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亲密接触大自然和其他各种事物,鼓励儿童多做户外运动,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自己的行为与身边环境的互动,获得直接经验。

四、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学前教育活动的功能或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学前教育活动的主体有两个:一个是发展中的学龄前儿童,另一个是作为整体的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组成的社会系统。因此,学前教育具有儿童发展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其中,儿童发展价值是学前教育的本体价值所在,社会发展价值则要通过儿童发展价值来实现,具有间接性。

(一)儿童发展价值

1.学前教育对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6周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等基本形成的良好时期,是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效力,会影响并决定着儿童的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他们积极地适应社会这个大环境,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2.学前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人的一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说明了儿童具有很大的发展 “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 “可能性”变为现实,需要成人提供适宜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好的学前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二)社会发展价值

1.学前教育通过服务于家长从而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

(1)家庭成员尤其是学前儿童的父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工作

家庭成员尤其是学前儿童的父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工作,会带来两个好处:①家庭收入增加,从而更好地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在当今核心家庭结构的背景下,当孩子的父母必须有一个要离开工作在家照料孩子时,如果没有外援支持,家庭经济状况的紧张可想而知。但是,如果能将保育、教育孩子的工作交给社会学前教育机构,夫妻二人同时外出就业,那么收入就会增加,家庭经济压力会明显减小。②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学前教育帮助家庭成员从繁重的儿童保育和教育工作中释放出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潜在劳动力。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从理论上说,更多的劳动力必然会带来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这一点,对当今面临老龄化压力且劳动力不足的国家而言尤为重要。

(2)使家庭成员尤其是学前儿童的父母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发展中

对个人而言,除了工作,其实还有许多有益的事情可做。比如:为了提升自身素质,可以不断学习提高;为了增加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可以参加各种休闲和社交活动。但是,对许多年轻的父母来说,照料、教育孩子会占去他们大多数的时间。为此,他们不得不减少休闲和学习的时间,甚至没有时间参加休闲、社交活动,更没有时间去学习提高。要改变这种状况,有赖于学前教育的发展。当社会学前教育承担起部分本应由家庭担负的养育、教育孩子的任务时,年轻的父母们负担有所减轻,促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提高、社交休闲,家庭会因此减缓紧张、提升品质、增强稳定与和谐,社会也会从中获益。

2.学前教育通过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从而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

(1)学前教育通过影响儿童的发展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间接影响

学前儿童是社会未来的潜在劳动力,要把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就必须依靠教育。要改变一个人的本性,使其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技巧成为熟练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潜在劳动力的转化实际上从出生就开始了。虽然接受完学前教育的儿童,还不是现实劳动力,但学前教育为儿童今后进一步地转化奠定了基础。一个接受过良好学前教育的儿童,会带着健康的身体、和谐的身心、粗浅的知识与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走进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积极促进他们进一步成长。

(2)学前教育通过影响儿童的发展从而对未来社会政治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一般可以通过培养政治家和培养合格公民两个途径来实现。学前教育对未来政治家和社会合格公民的培养都能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培养学前儿童好的行为习惯,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学前儿童通过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活动,初步学会与人合作相处,体验关爱他人,了解集体的重要,知道公共物品需要爱护,萌发爱家乡、爱国家的意识,等等。这些初步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虽然与未来作为政治家的标准还相距甚远,但这起码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而政治家首先当然应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就此而言,学前教育通过对学前儿童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的初步熏染,为未来公民和政治家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从而间接地影响社会政治的发展。

(3)学前教育通过影响儿童的发展从而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产生间接影响

教育通过传播、继承和创新文化,最终影响文化的发展。从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来看,学前教育引领学前儿童初步体验、认识风俗民情,通过儿歌、童话、古诗、故事,初步认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简单的科学知识,学说本民族语言等,这实际上是在做着文化传承的工作。总之,学前教育通过直接服务于家长和学前儿童的发展,从而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这就是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