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生理、心理、社会整合机制的结果。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在每一个阶段中既留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特征。
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在一定的教育和社会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的机体、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稳定的成熟和发展的顺序;人类的知识、经验本身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性;儿童知识经验的积累、智能的发展也要经过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些都决定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同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又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年龄特征是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这些因素又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决定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可变性。
真题再现
【真题再现】人们在谈论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聪明,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 ( )
(河南省2015年)
A.延续性 B.多变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育萃专家解析】D。由于社会文化和教育条件在儿童身上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体现出可变性。“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聪明”就体现出这种可变性。
二、心理发展的年龄划分
我国学者根据我国儿童自身活动的特点,形成了我国的儿童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并配以我国的学制。
表2-2-1 我国心理发展的年龄划分和学制划分
续 表
三、各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乳儿期 (0~1岁)
人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一些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在这一年里,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新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开始与人交往
出生头一个月的新生儿必须适应环境,独立地进行维持生命的活动,适应空气的温度变化,接受外界光和声音等各种各样的刺激。
新生儿生长非常迅速,体重、身长都明显地增长。出生带来的许多无条件反射活动,主要是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出生后不久,即出现条件反射。注意的出现是选择性的反映,是人们心理能动反映客观世界的原始表现。乳儿与成人的交往也开始发生了。满月的孩子,当他看到人脸时会发出微笑,甚至还会手舞足蹈。再大一些的孩子,明显需要与人交往。当人不在时,他会哭;有人陪伴时,他就很愉快。
2.动作不断发展
婴幼儿动作发展有以下规律:
(1)整分规律
整分规律指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婴幼儿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散性的。比如,满月前婴幼儿受到痛刺激后,边哭喊边全身乱动。以后,婴幼儿的动作逐渐分化,向着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2)首尾规律
首尾规律指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婴幼儿最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走。
(3)近远规律
近远规律指婴幼儿最早出现的是头的动作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即靠近头部和躯体的部分先发展,然后是远离身体中心部位动作的发展,遵从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发展的规律。
(4)大小规律
大小规律指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从四肢的动作看,先是学会臂和腿的动作,即活动幅度较大的所谓 “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手和脚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 “精细动作”。
(5)无有规律
无有规律指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婴幼儿动作发展的方向是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支配,动作发展的规律也服从于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
3.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最初的认知活动出现,突出表现在感知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发展上
起初,婴儿的视线能够追随移动的物体;到了稍大一些,婴儿能够主动地去寻找视听的目标,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和发展,能对物体的大小、形状产生知觉,有了深度知觉,出现认生。认生是婴儿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3~6个月的婴幼儿开始出现认生现象。
(2)婴儿阶段是人的言语萌芽期,婴儿从理解别人说话和牙牙学语中为掌握语言做准备
婴儿阶段,虽然语言还没有产生,但是对语言的刺激非常敏感。出生后不到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别出语音和其他声音,并做出不同的反应。7个月的孩子还会用不同的声音招呼别人。
(3)婴儿的情绪发展很早就已经表现出来,情绪逐渐分化,而且具有社会性的反应
最初的情绪表现主要是与婴儿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婴儿在两三个月以后,就开始对与他交往的人作出选择。半岁左右,婴儿开始产生对他最亲近的人的依恋。这种依恋表现为,当他最亲近的人在身边时,他就表现出愉快、舒适、有安全感;当他亲近的人要离开时,他会紧张哭闹,感到不安。婴儿不仅具有表达情绪的能力,还有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10个多月的婴儿看到别人发怒时,会表现出不安。微笑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行为。通过微笑与成人进行交流,引起成人对他的积极反应。
4.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是指眼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能够和眼球运动视线一致,按照视线去抓住所看见的东西。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大致经历以下阶段:
(1)动作混乱阶段
出生后头几天,除了一些本能动作外,儿童的动作往往是混乱的。两只眼睛的动作有时也不协调,一眼向左,一眼向右。手的动作也是没有条理的,只是胡乱摆动。但是相对来说,儿童眼球运动的发展和协调,比手的动作发展要早得多。
(2)无意抚摸阶段
2~3个月的孩子,当手偶然碰到被子或别的东西时,他会去抚摸物体。有时婴儿用自己的一只手去抚摸另一只手。这时手的动作的特点是,只会沿着物体的边缘移动,或者用手拍拍被子或其他物体、但不会抓握物体。这时的抚摸动作是没有任何目标、没有方向性的,是纯粹的无意动作。
(3)无意抓握阶段。3~4个月左右的孩子,如果有人把东西放到他手掌上,他会去抓握。他有时甚至会把手里的玩具摇得发出响声,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他有意把玩具弄响,而是他的手无意地挥动,使手里的玩具随着手的动作而发出声音。孩子有时也会抓住系在小床上的绳子,那也只是偶然的、无意的动作。这时的抓握和新生儿本能的抓握反射已经不同,不像以前那样紧紧抓住。
(4)手眼不协调的抓握
在手眼协调动作接近发生之前,婴儿看见挂在他眼前的东西,会伸手去抓,但是他的手总是在物体周围打转,不能准确到达目标。这就是说,手的动作还不能同视线协调起来,大脑还不能支配手去抓住眼睛所看见的东西。
(5)手眼协调的抓握
4~5个月以后,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这时手动作的特点是:
①能够按照视线去抓住所看见的东西。
②动作有了简单的目的方向,并且能够做出一些虽然简单,但是有效果的动作。例如,把东西拉过来,推开它,把奶瓶的奶嘴送到自己的嘴里等。
③动作虽然有目标,但还伴随着许多不相干的动作。例如,去拿皮球的时候,不仅动手,还动起脚来。
④当手里拿着一样东西时,如果见到另一样东西,就会把手里的东西丢掉,去拿别的东西。在6个月以前,如果孩子右手拿着一块积木,再把另一块积木放在他的前面,他会把先前手里拿着的积木丢下,或者用右手拿着积木去敲打旁边这块积木,而不会用左手去拿,似乎在他的左右手之间有一个 “神秘的中线屏障”。
⑤坐起来的姿势有助于手眼协调动作的发展。因为坐起来的姿势使视线容易落在自己的手上,使手的活动范围和视线范围重合。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它是用手的动作去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真题再现
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于 ( )
(河南省2015年)
A.2~3个月 B.3~4个月 C.4~5个月 D.5~6个月
【育萃专家解析】C。婴儿4~5个月以后,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二)婴儿期 (1~3岁)
1~3岁称为先学前期。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儿童在这时期学会走路,开始说话,出现表象思维和想象等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出现独立性。换句话说,各种心理活动逐渐齐全。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直立行走
满周岁时,儿童开始迈步,但还走不稳。在学步车里,他可以自如地走动。但如果要求他独自迈步,他总是有些害怕,要成人伸双手保护,或者牵着一只手。儿童开始走路时步子不稳,显得僵硬,头向前倾,踉踉跄跄,容易摔跤。
2.使用工具
1岁以后,儿童逐渐能够准确地拿各种东西。1~1.5岁儿童,已不再是把手里的任何东西都拿来敲敲打打,单纯摆弄。而是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这是把物体当作工具来使用的开端。2.5岁以后,儿童能够自己用小毛巾洗脸,拿起笔来画画。
3.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
人类特有的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岁以前是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1~1.5岁儿童处于理解语言阶段。他能听懂许多话,但是能说出的不多,有的儿童甚至完全不说话。1.5岁以后,儿童有一个似乎是突然开口的阶段,一下说得很好。2岁左右的儿童,虽然说话不成句,但总是喜欢咿咿呀呀地说话,更喜欢模仿大人说话。到了3岁,能够初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与此同时,儿童的表象也发展起来。特别是1.5~2岁左右,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儿童能够在大脑中出现关于该事物的表象。表象的发生使儿童的认识活动出现重大的变化。他的记忆已不仅停留在再认那些重新出现的事物,还可以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
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形式——思维,也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这时儿童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比如,能够把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人加以分类,主动叫 “爷爷”“奶奶”或 “哥哥”“姐姐”。在生活中,2岁以后儿童开始知一些事理。比如,妈妈睡觉了,他知道不去吵妈妈。对一些事情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成人告诉他:“天黑了,该睡觉了。”他立即反问:“那么月亮为什么不睡觉?”这时候的思维是非常具体的,而且只是在活动中进行。所以说,他带有 “直觉行动”或 “感知运动”性质。
至此,儿童的认识过程,从感觉到思维,都已形成。
4.独立性开始出现
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独立性的出现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这时孩子知道 “我”和他人有区别,在语言上逐渐分清 “你”“我”,在行动上要 “自己来”。比如,他要自己走路,成人想抱着他走,他会把身体挺直,使人无法抱他,嘴里还说 “我自己”,或 “自己走”。
(三)3~4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
3~4岁是学前初期 (幼儿初期),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范围扩大
儿童的身体比以前更加结实、健壮,身高、体重明显增加。同时,3~4岁儿童的活动精力更加充沛,睡眠相对减少,而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却大大增强了。3岁儿童动作的发展已经比较自如,能够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此外,3岁儿童的语言能力已基本发展起来,能够向别人表示要求和愿望,与别人进行初步的交流活动。
2.认识依靠行动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3~4岁儿童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再想,他不会想好再做。比如,让小班幼儿把几个图形拼成图画,他拿到图形后立刻行动;如果让他想一想再动手拼,他做不到。他往往是无意中拼出了某种形状,才有所发现地说出,如说 “小孩骑马”。画图画之前,他即使说了 “画小人”,在画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画完之后,他惊讶地说:“大气球!”
3~4岁儿童在听别人讲述或自己讲述时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比如,听故事时,听到 “大象用鼻子把大灰狼卷起来了”,就用手在自己鼻子前面做 “卷”的动作;吃饭时,给家人讲述幼儿园里的事情,经常把碗和匙子放下,站起来比画。
3~4岁儿童的注意和行动紧密联系。当他注意看图书中某个人物时,常常用手去指点。
因此,教学中,为了使小班幼儿注意听讲,必须要求他眼睛看着老师,双手放下。如果儿童手里拿着别的东西,眼睛看着别处,他的注意就会离开老师的讲述。
3.情绪作用大
整个学前期,情绪在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都比较大。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是无意性的。而在3~4岁,这种特点更为突出。比如,3~4岁儿童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哭起来,对他们一般地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用有趣的事情吸引他,倒是可以很快地使他忘却原来的不安。小班幼儿容易激动,常常越哭越兴奋,甚至全身抖动。当他哭得厉害的时候,对他讲道理,一般都听不进去。这时只能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爱的声调说话,让他感到亲切,使他情绪上渐渐不再对立,完全冷静下来以后,才能对他进行说理教育。
4.爱模仿
3岁前儿童已经会模仿,但常常受能力的限制,模仿的对象较少。3~4岁儿童的模仿现象显得较多,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动作和认识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主要是模仿一些表面现象。再大一些的儿童的模仿,则已开始逐渐内化。3~4岁儿童看见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总是要去做;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总是想要。比如,看见别人在玩球,就想玩球;看见别人戴帽子,也要戴帽子。模仿是3~4岁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
真题再现
为4岁以前儿童选择韵律动作时,应以 为主。 ( )
(浙江省2015年)
A.基础动作 B.模仿动作 C.舞蹈动作 D.专门动作
【育萃专家解析】B。3~4岁儿童最感兴趣的是模仿动作。因为他们关心的不是动作本身,而是该动作所体现的熟悉事物。所以,在为4岁以前儿童选择韵律活动时,应以模仿动作为主。
(四)4~5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
4~5岁是学前中期 (幼儿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活泼好动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特点在学前中期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所以,这个时期的儿童表现为活动积极性极高,时刻处于活动状态,不知疲倦,更能表现出童趣。
2.思维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思维是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在学前中期表现最为典型。这时期的儿童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很形象、很具体的。比如,中班幼儿计算物体的数量,虽然可以不用手指直接点着去逐个地数,但是头脑中必须有物体的形象,而不能依靠抽象的概念。他只知道几个苹果加几个苹果是多少苹果,而不能用抽象的相同的数概念相加。
3.开始接受任务
中班幼儿开始能够接受严肃的任务。在实验室进行的一些比较单调的任务,都只能从4岁开始。4岁以后,儿童之所以能够接受任务,与他的思维的概括性和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由于思维的发展,他的理解力增强,能够理解任务的意义 (小班幼儿在实验中常常由于不理解实验要求而不能接受任务)。由于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儿童行为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控制性都有所提高。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儿童都喜欢玩。游戏是最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活动。小班幼儿已经有游戏活动,但是他们还不大会玩,需要成人领着玩。如果没有成人引导,小班幼儿就不知玩什么,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动作。4岁左右是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中班幼儿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规定主题。他们不再像小班那样,出现许多平行的角色。他们会自己分工,安排角色。中班幼儿游戏的情节比较丰富,内容多样化。在沙坑里玩沙,能够发展出钻地洞的游戏;搭积木时,搭好了 “动物园”后,玩动物园游戏。在游戏中不但反映日常生活的事情,还经常反映电视电影里的故事情节。
(五)5~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
5~6岁是学前晚期 (幼儿晚期),即幼儿园大班的年龄,也是我国现行学制规定儿童即将进入小学的年龄。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好学好问
儿童的好奇心都很强,但5岁以后儿童的好奇心和以前明显不同。他们不再满足于了解表面现象,而是想要知道事物的原因,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事物的兴趣。5~6岁孩子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非常喜欢智力活动,在一些智力活动中还能有较强的坚持性。
5~6岁儿童喜欢学习。他们愿意上课,学到一些新的知识或技巧以后,会感到满足,而且喜欢对别人讲。他们已经能够坚持稍微长时间的智力活动。在课堂上,他们喜欢各种新课,喜欢一些动脑筋的活动,如做计算活动、编故事或做其他的创造性活动。在课外,不少儿童热衷于下棋、猜谜,或做各种智力游戏。
2.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5~6岁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是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儿童已能够对事物进行分类,能对事物的关系作出判断并正确排出顺序,有了初步的顺序的概念。抽象能力还表现在对事物的记忆上,他们已经能按类别进行识记。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5~6岁儿童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比如,在观察图画时,5岁后儿童已不再是胡乱地看,而是能够按照一定方向或路线,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扫视。由于没有掌握方法,年幼的儿童的观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遗漏较多,而5~6岁儿童有了观察方法,效果较好。4岁儿童往往不会比较两个或几个图形的异同,而5岁以后儿童则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对比的方法,把图形或图形的相应部分一一对应地进行比较。
4.个性初具雏形
5~6岁儿童已对事物有了比较稳定的态度。他们爱憎的态度比较明确,看问题也开始有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在情绪上也能够克制自己,情绪变化比以前要小得多;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有时对自己的行为产生顾虑。
真题再现
下列属于5~6岁幼儿特征的是 ( )
(河南省2016年)
A.认识依靠行动 B.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C.秩序敏感期 D.初步生活自理
【育萃专家解析】B。5~6岁幼儿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的方法。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