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趋势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前儿童的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这与儿童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不足有直接关系。儿童想象的无意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育的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儿童的想象活动是由画面的整个情境引起的。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密切相关的。儿童在想象中常常把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加以夸大。儿童混淆想象与真实的表现常常被成人误认为他在说谎。这和儿童感知的分化发

一、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一)无意想象

学前儿童的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这与儿童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不足有直接关系。儿童想象的无意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如3、4岁的儿童看见小汽车或者是小凳子,就当司机开着 “车”,嘴里还 “嘀嘀……嘟嘟……”“下车了”说个不停。儿童画画也是如此,如看见糖果,就要画糖果,其他小朋友也跟着画。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内容零散、无系统

如在游戏中,一个儿童正在当 “老师”,忽然看见别的小朋友在给洋娃娃打针,他也跑去当 “医生”,加入打针的行列。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得更明显,一会儿画人,一会儿画树,一会儿又去画小虫、小花等。当说他画得不像树时,他立刻说 “这是火箭”,这显然是一串串无系统的自由联想。

3.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如小朋友讲故事时,看起来有声有色,既抑扬顿挫,又有表情动作,听故事的小朋友也被吸引得出神入化,听得津津有味,但成人一听,却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完全没有来龙去脉和情节。孩子们就这样在讲和听的过程中进行想象,感到满足。

4.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由于情绪的作用,儿童虽然知道想象与现实不符,仍然迷恋于想象过程。游戏中的想象,更多表现了儿童的情绪和愿望。例如,当有人欺侮了游戏中的孩子 (一块小木头)时,做 “妈妈”的孩子真正地感到自己受了欺负,甚至于会流泪。而这个孩子清楚地知道,那不过是一块小木头。

(二)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在教育的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中班以后,儿童的想象已具有一定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大班以后,儿童的想象还有了他们本身的独立性。比较明显的表现有:①活动中出现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②想象主题相对稳定;③为了实现主题能克服一定的困难。

二、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一)再造想象

1.再造想象的特点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根据想象产生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而区分的。儿童最初的想象和记忆的差别很小,谈不上独立的创造。最初的想象都属于再造想象,学前期仍以再造想象为主。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特点有:①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③实际行动是学前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2.再造想象在儿童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再造想象之所以在儿童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儿童的想象内容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相比,是较低发展水平的想象,它要求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少。儿童的想象内容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①经验性想象。儿童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和个人经历开展想象活动。例如,一个中班男孩对 “夏景”的想象是:“小姐姐坐在河边,天热,她想洗澡,她还想洗脸,因为脸上淌汗。”

②情境性想象。儿童的想象活动是由画面的整个情境引起的。例如,一个中班男孩对 “夏景”的想象是:“有一个小女孩在小河边玩水,手里拿着手帕当小船玩,又不敢放手,怕被水冲走。”

③愿望性想象。在想象活动中表露出个人的愿望。例如,一个大班男孩观察 “雪景”后想象说:“她走在大路上,她想上学,想当个学生,她还想上班,当一个老师。”

④拟人化想象。把客观物体想象成人,用人的生活、思想、情感、语言等去描述。例如,一个大班女孩观察 “雪景”后想象说:“小女孩看见了雪人,雪人在看小女孩,眼睛望着她,两只手一动一动的,脚在跳舞,嘴巴在唱歌。”

真题再现

幼儿在想象中常常表露出个人的愿望。例如,大班幼儿文文说:“妈妈,我长大了也想和你一样,做一个老师。”这是一种 ( )

(河南省2015年)

A.经验性想象 B.情境性想象 C.愿望性想象 D.拟人化想象

【育萃专家解析】C。

(2)再造想象是儿童生活所大量需要的

学前期是大量汲取知识的时期,儿童依靠再造想象来理解间接知识。他们听故事、看图画需要再造想象,理解文艺作品和音乐作品也需要再造想象。比如,成人在讲故事时说到 “下雨了”,孩子复述时则说:“哗啦啦下大雨。”可见,他在听到有人说 “下雨”时,头脑中出现了生动的想象表象。又如,当老师讲到散文诗中出现的词语 “笔直的大路”时,儿童不理解;而当老师引导儿童想象大路像笔一样直时,他们就理解了。

3.儿童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奠定基础

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密切相关的。再造想象的发展使儿童积累了大量的想象形象,在它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一些创造想象的因素,儿童的再造想象可以转换为创造想象。例如,一个孩子听别人说到 “手绢”时说:“我爸爸给我买了手绢。”这是记忆的表现。而旁边的孩子就接着说:“我爸爸也给我买了手绢。”这是他的想象,事实上他的爸爸没有给他买手绢,这可以说是一种自由联想,其中既有由别人说话引起的再造想象,也有最初的创造性成分。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及语言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儿童在再造想象过程中,逐渐开始独立地而不是根据成人的语言描述去进行想象。想象的内容虽仍然带有浓厚的再造性,但已有独立创造的萌芽。

(二)创造想象

1.创造想象发生的标志

儿童创造想象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能够独立地从新的角度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具体表现在:①独立性。这类想象不是在外界指导下进行,不是模仿,受暗示性少。②新颖性。它改变原先知觉的形象,摆脱原有知觉的束缚。

记忆表象和知觉原型基本相同,想象表象与知觉形象的区别在于有重新的加工改造,而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有更多从新的角度进行的联系或联想。

2.创造想象的特点

创造想象的特点有:①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②形象和原形只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上略有改造;③创造想象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形发散出来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性相似。

三、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一)夸张的表现

学前儿童想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喜欢夸张,这种夸张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儿童在想象中常常把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加以夸大。例如,一个儿童画小孩放风筝,把小孩子的手画得很长,比身体几乎长了3倍。儿童说话也喜欢夸张,比如说:“我家的花开得可大了!”“我家种的那个瓜可大了!”等等。

2.混淆假想与真实

儿童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例如,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了医院,他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过了两天,这个孩子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一回事。儿童混淆想象与真实的表现常常被成人误认为他在说谎。儿童在游戏中常常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当作游戏中的角色。儿童喜爱游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游戏中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做到他渴望做到,而在真实活动中做不到的事情。儿童在生活中也常常把自己的强烈愿望当作真实。

真题再现

1.幼儿的想象力具有明显的 ( )

(云南省2016年)

A.单一性 B.多向性 C.夸张性 D.情绪性

【育萃专家解析】C。

2.小班幼儿看木偶剧表演时,看到 “老虎”会感到害怕。这说明幼儿 ( )

(安徽省2015年)

A.想象脱离现实 B.想象与现实混淆

C.想象容易受情绪影响 D.想象内容零散

【育萃专家解析】B。幼儿混淆假想与现实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

(二)儿童想象夸张的原因

1.认知水平的限制

儿童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常常只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点,而且往往是非本质的特点。对于事物的其他特点,儿童常常没有意识到。儿童记忆中所保持的形象比较贫乏,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在想象过程中反映的也只能是一些突出的非本质的特征。

儿童常常把想象与真实混淆。这和儿童感知的分化发展不足,以及想象与记忆的混淆有关。由于感知的分化不足,儿童往往意识不到事物的异同,察觉不到事物的差别。想象与记忆的混淆,使儿童分不清哪是由于渴望得到而反复想象的形象,哪是真实经历过的记忆形象;常常把想过的和做过的事混淆,常常把假想的事信以为真。

2.想象受情绪的影响

儿童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情绪性强。他们感兴趣或喜欢的东西,往往在其意识中占据主要地位。例如,对蝴蝶有兴趣,他们在绘画时就会把蝴蝶画在图纸的最中心位置。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东西比别人的厉害,就拼命地去夸大,甚至自己有时也信以为真。

3.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想象总要通过一定手段来表现,学前儿童想象的夸张性导致想象与事实不符,往往受表现能力的限制。这一点在各种造型活动中尤为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