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和形式

学前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和形式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年龄儿童分类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思维基本形式的发展特点体现出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这阶段儿童已具备了初步的计数能力,但还没有形成数概念。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从感知和动作开始的。学前初期儿童虽然能够作出判断,但是他们没有或不能说出判断的依据。皮亚杰指出,2岁儿童已经出现转导推理。

一、基本过程

(一)分析综合

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而在头脑中获得对客观事物更全面、更本质的反映过程。在不同的认识阶段,分析综合的水平各有不同。儿童才开始的分析综合是以感知形象为基础的分析综合,随着语言的发展,幼儿逐步学会凭借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分析综合。

(二)比 较

比较是在思想上把各种事物进行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比较是分类的前提,通过比较才能进行分类概括。儿童对物体进行比较有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①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相应部分;②先学会找到物体的不同处,后学会找到物体的相同处,最后学会找到物体的相似处。

(三)分 类

分类活动表现了儿童的概括水平。分类能力的发展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幼儿分类的情况可归纳为以下5类:

1.不能分类

把性质上毫无联系的一些图片,按原排列顺序或按数量平均地放入各个木格里,不能说明分类原因,或任意把图片分成若干类,也不能说出原因。

2.依感知特点分类

依颜色、形状、大小或其他特点分类。例如,把桌子、椅子归为一类,因为都有四条腿。

3.依生活情景分类

把日常生活中经常在一起的东西归为一类。例如,书包放在桌子上,就把书包和桌子归为一类。

4.依功能分类

如桌子、椅子是写字用的,碗筷是吃饭用的,等等。

5.依概念分类

如按交通工具、玩具、家具等分类,并能给这些概念下定义,说明分类原因。

不同年龄儿童分类情况有所不同。随着年龄增长,从第一类到第五类依次变化。其特点如下:4岁以下儿童分类情况有所不同,4~6岁的儿童处于由不会分类向初步能够分类过渡的时期;5.5~6岁儿童发生了从依靠外部特点向依靠内部隐蔽特点进行分类的显著转变;6岁以后,儿童开始逐渐摆脱具体感知和情境性,能够依物体的作用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分类。

二、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儿童思维基本形式的发展特点体现出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解是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基本活动。

(一)概念的发展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反映。掌握以词为标志的概念,是逻辑思维发展的表现。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是向成人学习社会上已经形成的概念。但是,儿童并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接受成人所教的概念。他们往往把成人传授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系统之中,经过概括而形成概念。因此,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与他的概括水平有密切联系。儿童掌握的概念主要是日常的、具体的,有关熟悉的物体和动作,掌握的概念还不太稳定,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并有内涵不清、外延不当等特点。

1.实物概念的发展

儿童对实物概念的掌握,主要体现在跟自己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而且十分常见的一些实物方面。对这些实物概念的掌握,儿童往往从感知觉或实物的用途方面进行概括。

2.数概念的发展

儿童掌握数概念的敏感期是5~5.5岁。儿童掌握数概念包括三个成分。

(1)掌握数的顺序

一般3岁儿童已经能够学会口头数10以内的数。这时,他们记住了数的顺序,但是并不会真正去数物体。

(2)数的实际意义

当儿童学会口头数数以后,逐渐学会口手一致地数物体,即按物点数,然后学会说出物体总数,这时可以说是掌握了数的实际意义。这阶段儿童已具备了初步的计数能力,但还没有形成数概念。

(3)数的组成

掌握数的组成是儿童形成数概念的关键。儿童学会点数物体并说出物体总数以后,逐渐能够学会用实物进行10以内的加减。儿童掌握了数的组成以后,形成数概念。

林崇德的研究表明: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要经历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等四个阶段。

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从感知和动作开始的。儿童计数,起先不但要用眼看,而且要动手去数,以后可以逐渐减少用手点数的动作,主要凭借视觉把握物体的数量,用眼看实物,嘴里默默地数。有时还用点头来帮助数数,似乎以头的动作代替手的动作。

真题再现

1.形成数概念是在幼儿掌握了 ( )

(云南省2015年)

A.数的顺序以后 B.按数取物以后 C.数的实际意义以后 D.数的组成以后

【育萃专家解析】D。幼儿掌握了数的组成之后,形成数概念。

2.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是 ( )

(福建省2015年)

A.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B.口头数数—按数取物—说出总数—按物计数

C.按数取物—口头数数—说出总数—按物计数

D.按物取数—说出总数—口头数数—按物计数

【育萃专家解析】A。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一般包含四个阶段:①会口头数数,知道正确数数的顺序;②能按物点数,不要求说出总数;③能按物点数,并能说出总数;④能按数取物。

(二)判断的发展

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事物之间或事物与它们的特征之间的联系的反映。判断有直接判断和间接判断两种。直接判断即基于对事物的感知特征进行判断,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加工;间接判断是根据事物的本质定义和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判断,它是以抽象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儿童判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直接判断向间接判断不断发展的长期过程。学前儿童判断发展变化有以下特点。

1.判断形式的间接化

从判断形式看,学前儿童的判断从以直接判断为主,开始向间接判断发展。直接判断主要是感知形式的判断,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加工。比如,3岁儿童指着一个戴红领巾的女孩说是 “王老师的小姐姐”。这是根据感知的特征来判断,是真正使用概念进行的;年龄较大的儿童就会说:“王老师的女儿”。间接判断通常需要推理。

2.判断内容的深入化

从判断的内容来看,儿童的判断从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开始向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发展。这种发展和判断形式呈现从直接向间接变化的趋势。

3.判断根据的客观化

从判断的根据看,儿童从以对待生活的态度为依据,开始向以客观逻辑为依据发展。学前初期儿童常常不能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观逻辑进行判断和推理,而是按照 “游戏的逻辑”或 “生活的逻辑”进行。这种判断没有一般性原则,不符合客观规律,而是从自己对生活态度出发属于 “前逻辑思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判断开始遵循一定的依据,根据依据来进行判断。

4.判断论据的明确化

从判断论据看,儿童从没有意识到判断的根据,开始向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根据发展。学前初期儿童虽然能够作出判断,但是他们没有或不能说出判断的依据。3~4岁儿童或者以别人的论据作为论据,如 “妈妈说的”“老师说的”;或者只能说出模糊论据,如 “不会漂,它在水里待不住”。他们甚至于并未意识到判断的论点应该有论据。随着儿童的发展,他们开始设法找寻论据,但是最初出现的论据往往是游戏性的或猜测性的。学前晚期,儿童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据,努力使自己的判断有依据,对判断的论据日益明确,说明思维的自觉性、意识性和逻辑性开始发展。

(三)推理的发展

1.最初的转导推理

幼儿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转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事例的推理,他是从一个具体的观察中形成一个具体的结论为基础的。这种推理还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属于前概念的推理。

皮亚杰指出,2岁儿童已经出现转导推理。例如,刚满2岁的女孩,在应该睡觉时不想睡,要求父母把卧室的灯开着,并和她说话。她的要求被拒绝了,过了一会儿,父母突然听到孩子的尖叫声,急忙跑到卧室去看。孩子说,她拿了架子上的娃娃,而这是睡觉时被禁止的动作。可是父母一看,她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动。皮亚杰认为,这就是孩子在生活中的一种推理:“如果我做了坏事,他们就会来开灯,并且和我说话。”这种推理是依靠表象进行的,是超出了直接感知范围的思维活动。

转导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其中没有类的包涵,没有类的层次关系,没有可逆性。这一类型的推理,在3~4岁儿童身上是常见的。儿童的转导推理之所以常常不符合客观逻辑,是因为:①缺乏知识经验;②不能进行分类、概括等概念性思维加工。

2.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 “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简单而典型形式是三段论,三段论是由三个判断、三个概念构成的,每个概念出现三次。它是从两个反映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推出新的判断。

3.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一种逻辑推理,它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它是从特殊推向特殊的推理。3~6岁幼儿已经具有一定水平的类比推理。而在皮亚杰看来,儿童要到形式运算阶段通过习得才具有类比推理。

(四)理解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也体现为理解的发展。理解就是懂得事物的本质,它是逻辑思维的基本环节。概念、判断和推理都依靠对事物的理解。

儿童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即与知觉过程融合在一起,不要求任何中介的思维过程。学前期逐渐出现间接理解。间接理解是通过一系列较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进行的。

学前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有以下发展趋势。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这一点在儿童对图画和对故事的理解中就反映出来了。儿童起初对图画的理解是对单个的人或物的理解,然后是人与人或者人与物之间联系的理解。若图画的内容单一、简洁,儿童很快就能理解图片的内容;若图画内容细节多,儿童就不能理解整幅图画的内容了。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主要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

起初儿童理解事物会借助于具体形象或实际行动。例如,老师向儿童讲述时,儿童有时会做出相应的动作。研究表明,插图可以促进儿童理解文学作品的水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言语的发展,儿童逐渐可以不借助图画而单纯用词语说明来理解事物。

3.从对事物比较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深刻的理解

起初儿童只能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和特征,而难以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与本质。例如,在阅读图画作品时,儿童往往只能理解图画对人物的表面描述,却不能再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等。

4.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儿童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常常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这种影响在4岁前儿童身上尤为突出。因此,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常常是不客观的。年龄较大的儿童能够根据事物的客观逻辑来理解。

5.从不理解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儿童思维常常比较刻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比较固定、单一,难以理解实物的中间状态或相对关系。例如,看电影,每出来一个人物,儿童总是爱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样的问题常常使人难以回答。因为他们的头脑中,认知有两大类:好人和坏人。“基本上是好人,但有些缺点错误”,这样的答案,儿童常常不能接受。对于 “左、右”这样具有相对性的概念,儿童掌握起来很困难。

由于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比较固定,所以掌握的知识常常不能自动迁移,学会3+2=5后,不经过学习,就不知道2加3等于多少。

真题再现

幼儿理解能力发展的表现之一是 ( )

(浙江省2015年)

A.从整体到部分 B.从定向性到选择性

C.从主动到被动 D.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到依靠语言说明

【育萃专家解析】D。幼儿理解能力的发展有如下趋势:①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②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③从对事物作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④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初步能理解事物的辩证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