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色语文概述

本色语文概述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后,在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及“文白争论”的推动下,语文学科教育正式进入“国语”和“国文”教育的并存时期。“语文”一词作为学科名称,一直使用至今。笔者作为一名基层一线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三十年,愿将自己粗浅的认识和教学体会,与同道分享,为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添砖加瓦。

现代小学语文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历史。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实施,在《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初等小学堂之教授科目凡八:一、修身,二、读经讲经,三、中国文字,四、算术,五、历史,六、地理,七、格致,八、体操”[1]。在《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高等小学堂之教授科目凡九:一、修身,二、读经,三、中国文学,四、算术,五、中国历史,六、地理,七、格致,八、图画,九、体操”[2]。首次设置的“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两科,已经具备以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为主体的现代语文学科的特征,拉开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学科单独设科的序幕。民国初年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3],为此后语文教育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扫除了障碍。1912—1913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在《小学校令》中规定“初等小学校之教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女子加课缝纫……高等小学堂之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4]“国文”一科的设置,合并了“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使语文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又有了新的进展,语文学科从此真正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之后,在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及“文白争论”的推动下,语文学科教育正式进入“国语”和“国文”教育的并存时期。到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对语文学科的开设重新做了调整,确定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春,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开始编制全国范围内使用的教材。与会人员中有人建议把旧有的“国语”“国文”一律改名为“语文”,主张中小学都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增加学习一些文言文,作文一律使用白话文。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的工作,在起草《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时,把国语、国文科更名为“语文”,自此开启了语文教育的新时代。“语文”一词作为学科名称,一直使用至今。

回顾这段百余年的现代小学语文史(如果以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白话文为标志,现代语文教育尚不足百年),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现代语文教育一直处于不断调整、发展、变化的动态建设之中,用吴忠豪教授的话说,“相对于传统语文教育而言,现代语文教育不仅非常年轻,而且也显得不很稳定……现代语文教育还远没有达到成熟期……”[5]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思想、教材建设、教法研究等方面,还需通过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方能建设成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笔者作为一名基层一线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三十年,愿将自己粗浅的认识和教学体会,与同道分享,为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添砖加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