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习语文,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材。一般做法是:先识字,后阅读。先用“三、百、千”作识字教材,集中认识两千来个汉字。然后就是读书,主要读“四书五经”或“十三经”,也读一些其他的古诗文书籍。
古人学习语文,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语文课程,并不硬性规定几岁要读什么书,只是大体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序列”:先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识字两千个左右;然后读经,同时补充些诗歌、散文故事,并练习对对子,讲解一些文字、音韵知识;最后在继续读经的过程中,读些历代名家的散文佳作。另外,还要读一些“时文”,即“八股文”,相当于现在的学生作文选,主要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但是,这个“序列”不是固定的,而是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的。古代没有强烈的升学率概念,也不像现代学校有严格的教师考核,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因此,同一年入学的学生,因天资、勤奋程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学的内容千差万别。有人可能读了三年还在念《三字经》,有人可能在第二年就开始读《论语》《孟子》了,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
传统语文教材庞杂而又丰富,没有统一的分类法,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中,列出一份“蒙学书目稿”[1],将传统语文教材分为21类,有上百本书籍。内容涉及历朝历代的各种蒙学篇目,这实际是一份比较齐全的传统语文教材书目稿。笔者研读相关著作,认为传统语文教材主要有五类。
(一)识字课本
识字教育的代表性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是低龄学童的主要识字课本。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些识字教材中的一些经典语句,早已潜移默化地进入了现代人的日常语言、行为习惯,甚至道德思维中,成为中国人不可分割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三字经》一般都认为是南宋学者王应麟所作,已经使用700多年。它以“人之初,性本善”起篇,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五经诸子、历史朝代更迭,最后以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著名故事作结。把历史文化常识、传统伦理思想和识字教育融为一体,是明清两代重要的识字课本,一直受到蒙师的重视,被称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2]其特点是:三字一句,押韵整齐;包罗万象,内涵丰富;通俗晓畅,易学实用。
《百家姓》也使用了700多年,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作者不清楚。全书118句,共472字。内容是姓氏的堆积,并无深义,但在编排上四字一句,合辙押韵,读来非常顺口。因无理解上的困难,故特别适合作识字课本。
《千字文》为南朝史学家周兴嗣所作,已经使用1400多年,是一本公认的编得最好的识字教材,也是现存出书最早、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全文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天文、史地、动植物名称、农业知识、道德规范等。其特点是:四字一句,句式整齐;平仄合律,讲究押韵;排偶对仗,前后联贯;通俗易懂,文质兼美;使事用典,成语众多。
综观传统识字教材,主要有四个本色特点:
1.识字教材全部是韵语课本
三本代表性的识字课本都是韵文,体现了汉语的表达特色:句式整齐、长短一致、押韵合辙、平仄合律、易读易诵、朗朗上口,特别适合低龄学童诵读。韵语识字提高了识字效率,为学童提前读写打下扎实的基础。
2.识字教材以集中识字为主
传统语文教育以集中识字为主,这是有充分的学理依据的。其一,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必须一个一个地认读。其二,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偏旁部首、造字规律非常明显,适合比较类推、成批认读。可以说,集中识字正是遵循了汉字的结构特点,是有科学依据的。
3.识字教材用字重复率极低
据统计,三本代表性的识字课本共有汉字2708个,剔除重复用字,实有单字字种1462个,篇幅省,覆盖面广,识字量相对科学,非常适合儿童背诵识字。有学者做过统计,从字种比例看,“三、百、千”有73.67%的字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有10.61%是现代汉语次常用字,两项合起来,有84.27%的字在我们常说的3500常用字范围内。因此,单从字种比例看,“三、百、千”即使在今天仍然不失为优秀的识字课本。[3]
4.识字教材与生活积累相关
三本代表性的识字课本基本上都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编成韵语读本,同时融合常识、伦理、思想、文化、道德等内容,使之成为综合性蒙学教材。
(二)读经课本
古代学子在完成识字阶段的学习后,就开始读经阶段的学习,一般是读“十三经”,指《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十三部儒家经典。必读的是“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十三经”和“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它们详细地记载了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古籍宝典,古代科举选仕的试卷命题都出自其中。数千年来,它们对中国人的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读经课本的最大特色是教材均为国学原典。所谓“原典”,是指文化源头的经典要籍,反映了一种文化、思想、流派最开始、最本源的学说。传统语文教育的读经课本,无论是“十三经”“四书五经”,还是《左传》《史记》、历代名家散文等,都是中国传统典籍、古典名著、文学经典,可称之为国学原典。这些国学原典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读后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三)古诗文课本
古代学子在读经的同时,往往还读些古诗文课本。常用的诗歌读本有《千家诗》《神童诗》《训蒙诗》《小学弦歌》《唐诗三百首》等;常用的古文读本有《左传》《国语》《国策》《史记》《昭明文选》《文章正宗》《文章规范》《古文关键》《古文标注》《古文观止》等。
这些古诗文课本,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均为名家名篇的选集,其主要特色是文学水准高,语句优美,语言精粹,读上去抑扬顿挫,富有美感。它们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创作能力大有裨益,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极大的帮助。
(四)工具类课本
主要是文字、音韵、训诂等传统小学类书籍,实际是传统语言文字的专著,为写诗、填词、作文服务的。主要有《字体蒙求》《文字蒙求》《字学举隅》《文字辨讹》《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增注字类标韵》《初学捡韵》等。
(五)其他课本
有《弟子规》《蒙求》《龙文鞭影》《增广贤文》《幼学琼林》《书言故事》《日记故事》《蒙童观鉴》等,以及专门为女子编写的蒙学读物,如《女小儿语》《闺训千字文》《改良女儿经》《女四书》等。其特点是融识字、读文、教化于一体,有一定的趣味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