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
执教时间:2007年4月12日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蠕动、难以磨灭、凝重”等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感受纤夫痛苦的生活。
(3)仔细观察纤夫的肖像,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运用积累的语言描述纤夫的姿态和神情。
(4)了解名画的诞生过程,感悟画家用笔表达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之心和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身上无穷的力量。
【教学重点】
了解名画的诞生过程,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感受纤夫痛苦的生活及他们身上蕴藏着的无穷力量。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名画,揭示课题,指导“诞”的书写
师:请看屏幕。(媒体出示伏尔加河)这就是俄罗斯著名的伏尔加河,它辽阔、美丽,被俄罗斯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河”。(媒体出示油画)一百多年前,就在这儿,有这样一群人,为了养家糊口,甚至为了挣得一块面包,不得不贱价出卖劳动力,终年拉着沉重的货船逆水而上。他们就是最辛苦、最贫穷的纤夫。俄罗斯画家列宾以伏尔加河为背景,创作了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是一幅享誉世界的名画,也是列宾的成名作。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幅名画的诞生过程。(板书课题)仔细看“诞”字怎么写,第六笔是竖折,一笔写成,最后写“建字底”。请用手指在书桌上认真地写一个“诞”。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31.一幅(fú)名画的诞生。
二、整体感知,了解与这幅名画的诞生相关的时间和地点
师:这幅名画是怎样诞生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与这幅名画的诞生相关的几个时间和地点。
(学生默读课文,按要求勾画语句,教师巡视)
师:谁能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交流一下与这幅名画的诞生相关的几个时间和地点。
生:第一个时间是1868年的夏天。(板书:1868年)
师:对。地点呢?
生:彼得格勒的涅瓦河。
师:接下来的时间呢?
生:接下来的时间是两年以后。(板书:两年后)地点是伏尔加河。
师:第三个时间?
生:第三个时间是1873年。
师:对。就在这一年,列宾完成了这幅名画。(板书:1873年)
师:你们理清了创作这幅名画的时间线索。在不同的时间,列宾分别做了什么?随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再请同学们交流。
三、学习第1小节、第3~5小节,初步感受纤夫的痛苦生活
师:这幅名画的诞生源于1868年,列宾在涅瓦河上的一次游览。在涅瓦河边,列宾看到了什么呢?请小朋友自由地、轻声朗读课文的3~4小节,边读边思考。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师:在涅瓦河边,列宾看到了什么?
生:在涅瓦河边,列宾看到了一群拉船的纤夫。
师:对,他看见的纤夫是什么样子的?
生:他看见的纤夫是肮脏、褴褛的。
师:书上哪一句话具体地描写了纤夫衣着肮脏褴褛? 找一找,我请同学读一读。(贴词卡:肮脏、褴褛)
生:请看第四小节。(读)有些人的裤子破了,就赤裸着大腿,拖着破布片往前走。他们的衬衣呀,简直认不出是蓝布做的。
师:(媒体出示第四小节)请小朋友仔细地看看这节中的第三句话,这是一个长句子,这有一个分号。请你轻声地读读这个长句子,想一想分号前面写什么,分号后面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生:分号前面写的是纤夫的裤子破了,就赤裸着大腿,拖着破布片往前走。
师:你只是把这句话读了一遍,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句写纤夫的裤子是怎么样?
生:纤夫的裤子破烂。
师: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形容?
生:褴褛。
师:分号后面的句子是写什么呢?
生:分号后面写的是纤夫的衬衣很肮脏。
师:你们读懂了这个长句子。这个长句子写出了纤夫的衣着——
生:肮脏褴褛。(师贴词卡)
师:列宾还看清了纤夫们的脸呢!找一找有关的句子,谁来读一读?
生:每个人的脸都是阴沉沉的,流淌着亮晶晶的汗珠;在乱蓬蓬的头发下面,流露出凝重的神情。
师:你读得很流利。这句话写出了纤夫的神情怎么样?你能不能也像我一样,用个词语来概括呢?
生:纤夫的神情凝重。
师:对。(贴词卡:神情凝重)列宾最初看到纤夫时以为是什么东西在蠕动,“蠕动”是什么意思?
生:蠕动的意思是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师:对,纤夫拉船行走为什么会像虫子爬行那样动呢?找一找,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生:因为船上载(zǎi)着沉重的货物。
师:(出示词卡)注意这个字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四声zài,请你再回答一遍。
生:因为船上载(zài)着沉重的货物。
师:你读懂的内容是从文中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文中的第一小节最后一句看出来的。
师:(媒体出示第一小节),请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好吗?
生:他们大多身子前倾,都在拼命使劲,因为船上载(zài)着沉重的货物。
师:这一次你把这个多音字读正确了。再看看在这一小节中还有哪一个句子也和蠕动有关?
生:(读)岸上,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
师:请你们好好地读一读3、4句,读出你对蠕动的理解。
(学生练习朗读)
师:我请两位同学朗读。
(两名学生读句)
师:这两位同学读得很投入,也很动情。我听出来了,他们突出强调了这几个词语(媒体演示)。我想问问你们为什么这么读?
生:因为刚才杨老师介绍纤夫为了养家糊口,贱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终年拉着沉重的货船逆水而上,我觉得他们疲惫不堪。踏着黄沙向前走,他们非常艰难,所以我把“沉重”读重音,“一步一步”读得非常缓慢。
师:你不仅读懂了课文,还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了,真了不起。王子睿你刚才读的时候,为什么要强调“拼命”和“沉重”呢?(媒体出示:“沉重”“拼命”变红)
生:因为纤夫们为了拉动沉重的货船,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所以我这样读。
师:你也读懂了课文。同学们,请你们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注意读好红色的词语,读出纤夫步履的艰难。(媒体出示:“沉重”“一步一步”“拼命”“沉重”变红)
(生齐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纤夫们疲惫的身影、沉重的脚步。(贴词卡:脚步沉重)
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纤夫拉纤时的情景。
(播放录音)
盛夏时节,河滩上气温高达40多度,即使不干活也汗如雨下。但是纤夫们依旧顶着烈日,拖着沉重的脚步艰难地向前迈进。他们的背被晒褪了皮,脚底被烫起了泡。纤绳一搭在肩上,如刀割般钻心的痛。他们跌倒然后爬起,昏迷然后醒来。尽管纤夫们已经力尽所能,但是可恶的货船老板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不断地驱赶他们,大声地咒骂他们。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列宾,此时,看到这样的情景,你心中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生:我心中最大的感触是货船老板非常狠毒,因为刚刚录音里面说了,盛夏时节河滩的气温高达40多度,即使不干活也汗如雨下。货船老板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纤夫的死活。
师:你憎恨残酷剥削纤夫的货船老板。其他同学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我觉得纤夫拉纤十分艰辛,因为刚才录音里面说了,他们跌倒然后爬起。脊背被晒得蜕了皮,昏迷然后醒来继续拉纤。
生:我觉得这些纤夫们很可怜。因为他们的脊背因为长期在烈日下暴晒,已经蜕了皮。在烈日下,他们有时候热得晕了过去,但是为了挣钱,他们醒来以后还得继续拉纤。
师:听得出你同情这些可怜的纤夫。纤夫们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忍辱负重。所以列宾看到纤夫们的神情是?
生:凝重的。
师:同学们,在涅瓦河边,列宾看到一边是豪华的别墅、贵族般的生活,而另一边却是纤夫们苦难的劳动场景。这真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呀,列宾的心为此震惊。现在我们再来看这段话,你们一定能读出更深的感受。
(媒体出示第4小节)
师:纤夫靠近了,列宾看清了他们的衣着。
生:(齐读)天哪,为什么他们这样肮脏、这样褴褛呀! 有些人的裤子破了,就赤裸着大腿,拖着破布片往前走;他们的衬衣呀,简直认不出是蓝布做的。每个人的脸都是阴沉沉的,流淌着亮晶晶的汗珠;在乱蓬蓬的头发下面,流露出凝重的神情。
师:这触目惊心的情景,成了列宾挥之不去的记忆,看看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
生:难以磨灭。
师:对,难以磨灭。(板书:难以磨灭)
师:列宾目送着纤夫,直到他们消失在视线里,可他心中还是忘不了纤夫——
生:肮脏、褴褛的衣衫。
师:忘不了纤夫——
生:神情凝重的面孔。
师:忘不了纤夫——
生:脚步沉重的身影。
师:作为画家,此时他想做什么呢?
生:此时,列宾想要把这些纤夫的样子全部用画笔描绘出来。
生:此时列宾想亲身体验一下他们生活的艰苦。
师:对,列宾想用画笔描绘纤夫的劳动场景。用画笔替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呐喊,控诉这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四、学习第6~7小节,深入感受纤夫痛苦的生活及他们身上蕴藏着的无穷力量
师:为了画这幅画,两年后,列宾来到了伏尔加河,开始体验生活,进行创作。列宾是怎样进行创作的呢? 请小朋友默读课文的6、7小节,一边读一边思考。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列宾是怎样进行创作的?你能简要地说一说吗?
生:列宾在那里和纤夫们生活在一起,他画了伏尔加河的自然景色,还画了许多纤夫的肖像。
师:画自然景色,画纤夫的肖像,都是在——
生:搜集素材。
师:(贴词卡:搜集素材)在搜集素材之前,列宾做了什么呢?看看书。
生:他仔细地观察着那些蕴藏着无穷力量的身体,长久地注视着那些善良的眼睛和脸,抚摸着那些铁铸般粗壮的手。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用个四字词语概括一下列宾做了什么?
生:列宾仔细观察纤夫。
师:对。(贴词卡:仔细观察)在搜集素材之后,列宾又做了什么?
生:他反复修改。
师:(贴词卡:反复修改)在伏尔加河,列宾和纤夫们生活在一起,纤夫又给列宾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我把课文中的句子稍作修改,重新排列,我想和你们一起读一读。
(媒体出示句子)
师:在那里,他和纤夫们生活在一起。他仔细地观察着——
生:那些蕴藏着无穷力量的身体。
师:仔细看看,那是些怎样的身体,看清楚了就要读出来。
师:他仔细地观察着——
生:那些蕴藏着无穷力量的身体。(强调“无穷”)
师:他长久地注视着——
生:那些善良的眼睛和脸。
师:那些黑黝黝的面孔上流露出的是善良和友爱的眼神哪! 再读,他长久地注视着——
生:那些善良的眼睛和脸。(强调“善良”)
师:他轻轻地抚摸着——
生:那些铁铸般粗壮的手。
师:那一双双布满老茧的双手是多么结实有力呀!要字字有力地来读。他轻轻地抚摸着——
生:那些铁铸般粗壮的手。(强调“铁铸般”“粗壮”)
师:列宾和纤夫们生活在一起,他静静地倾听着什么? 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呢?请你们自由地、轻声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
(媒体出示补充材料,学生边读边想)
列宾对纤夫们的生活作了长期的观察,熟悉并了解了他们的不同个性和苦难的生活经历。他发现面对生活的苦难,纤夫们没有叹息,没有沉默,而是工作时拼命努力,他们伴着低沉有力的号子,艰难地行进;休息时尽情宣泄,他们一边煮饭,一边唱起心爱的歌谣,喊声震耳,连稀饭溢出来都不知道。
(生边读边想)
师:他静静地倾听着什么?
生:他静静地倾听着纤夫们低沉有力的号子声。
师:这是纤夫拉纤时,列宾听到的。
生:他静静地倾听着纤夫唱起他们心爱的歌谣。
生:他静静地倾听着纤夫们尽情地宣泄。
生:他静静地倾听着纤夫们诉说苦难的生活经历。
师:对,他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纤夫们面对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叹息、没有沉默,而是顽强地面对这些困难,工作时很努力。
师:你真切地体会到了纤夫们的生命力是非常——
生:顽强。
师: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是——
生:乐观的。
师:这是他的感受。其他小朋友呢?列宾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呢?有不一样的吗?
生: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纤夫们工作时是努力的,休息时是轻松的。
师: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在纤夫身上蕴藏着——
生:无穷无尽的力量。
师:现在提高难度,把两句连起来说,注意感受与提取的信息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生:他静静地倾听着纤夫诉说苦难的生活经历,真切地感受到纤夫生活的艰辛。
生:他静静地倾听着纤夫低沉有力的号子声,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拉纤时拼命努力。
生:他静静地倾听着纤夫唱起心爱的歌谣,真切地感受到拉纤的艰辛没有磨灭他们对生活乐观的态度。
师:对呀,纤夫身上蕴藏着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力量啊! 随着对纤夫的深入了解,列宾迫切地想拿起笔,他要描绘劳动人民的——
生:痛苦生活。
师:他要歌颂他们身上的——
生:巨大力量。
师:为了画好这幅画,列宾三次来到伏尔加河。他勤奋地工作,画了伏尔加河的自然景色,画了许多纤夫的肖像。这些纤夫年龄不同,姿态不一,神情各异。
(媒体出示填空)他勤奋地工作,画了伏尔加河的自然景色,画了许多纤夫的肖像。这些纤夫年龄不同,有( ),有( ),还有( )……他们姿态不一,有的( ),有的( ),还有的( )……他们神情各异,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师:让我们一起仔细地观察一下画面,(出示油画)这些纤夫年龄不同,有——
生:这些纤夫年龄不同,有老年人,有中年人,还有少年。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些纤夫姿态不一,注意看,边看边想。(媒体凸现4个纤夫的动作)身子怎么样?手在干什么?头、腿?请你们交流,说一个姿态就行。
生:他们姿态不一,有的直着身子,无精打采地衔着烟斗。
师:他似乎已经厌倦了——
生:拉纤的生活。
生:他们姿态不一,有的拉了一下把他的肩膀勒得发疼的纤绳。
师:你说的是这位红衣少年吧,“拉”这个动词用得很准确。
生:有的身子前倾,使着蛮劲向前拉。
师:你灵活运用了第一节中的“身子前倾”。
生:有的用袖子擦额上的汗珠。
师:显得很疲惫。还有人想说吗?
生:有的低着头,拖着沉重的步子,一步一步向前走。
师:你也活学活用了。他们神情各异(媒体放大四个纤夫的脸),仔细观察眼睛、目光。同桌间商量商量。
师:他们神情各异,有的——
生:有的眼睛漠然地望着前方。
师:心想:路还长着呢。
师:有的——
生:有的头转过去,愤怒地朝货船上望。
师:哦,一定是货船的老板在——
生:咒骂他们、驱赶他们。
师:还加上了自己的联想,说得很好,掌声鼓励一下。
生:有的往上凝视的目光充满了诅咒和抗议。
师:你说的是这位纤夫吗?
生:对的。
师:看来他对这种生活十分——
生:厌倦不满。
师:看看第4小节,能不能选用有关语句说一说。
生:有的脸上阴沉沉的,流淌着亮晶晶的汗珠,流露出凝重的神情。
师:对,学过的句子要会运用!
师:列宾正是通过仔细观察,大量素描,才描绘出了栩栩如生的纤夫形象。(媒体出示列宾创作过程中的几幅图)他根据这些素描,画了许多草图,他仔细推敲,精心构图,巧妙布局,反复修改,用了三年时间,一千多个日子,终于在1873年完成了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板书:完成作品)同学们,请你们看黑板,这幅名画的诞生历经了几年呀?
生:5年。
师:读到这,我们不由得被列宾勤奋、顽强的创作精神所——(板书:勤奋创作)
生:感动。
师:所——
生:折服。
五、回顾这幅画的创作过程,感受列宾勤奋创作的精神
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幅名画的诞生过程。1868年,列宾应同学之约,游览涅瓦河。在涅瓦河边,他看到了什么?你能用黑板上的词来说一说吗?
生:1868年,列宾应同学之约,游览涅瓦河。他看到了肮脏、褴褛,神情凝重,脚步沉重的纤夫在拉着货船。
师:这一情景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两年后,他做了什么?谁也能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说一说。
生:两年后,列宾通过仔细观察,搜集素材,反复修改,画出了一幅名画。
师:可以,谁再来说一说? 把最后一个时间和黑板上的这个词语用上来说一说。
生:两年以后,列宾来到伏尔加河和纤夫们生活在一起。在那儿,他仔细观察纤夫,搜集素材,精心构图,反复修改,终于在1873年完成了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师: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幅画之所以享誉世界,列宾之所以成名,是因为在这幅画里,他描绘了——
生: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师:也歌颂了——
生:他们身上的巨大力量。
六、朗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名画内容
师:一百多年来,每当人们欣赏这幅画时,都不由得被画面的内容所感染,所震撼。(媒体出示油画和第一小节内容)
师:天空晴朗。远处,在辽阔的伏尔加河上,有一艘货船——
生:(读)因为没有风,帆没有张起来。
师:近处,只见岸上——
生:(读)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
师:他们——
生:大多身子前倾,都在拼命使劲,因为船上载着沉重的货物。
师:我想这幅画面已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位同学的心中。
(此课荣获2007年上海市中青年教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比一等奖。本课录像作为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案例与分析由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教学点评]
关注文本 巧妙施教 有效达成
杨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主线,教学脉络清晰、教学内容丰满。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凭借语言文字感悟课文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语言、思维的碰撞和震荡中,完成了一次难忘的阅读历程。杨老师匠心独具,设计巧妙。
一、三维目标巧整合
这堂课的目标集中、明确、适切,较好地将三维目标有机整合,既体现了年段的要求,又突出了单元的训练重点。明确地表述了三维的具体要求和把握程度,可操作性强。特别是注意了三个维度中“过程和方法”的表述。看得出,在制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之前,杨老师是反复研读了教材,读懂了课文的内容、读懂了课文的主旨、读懂了课文的表达特点;同时,又关注了年段的要求和单元的训练重点;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二、课堂结构巧安排
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流畅,遵循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首先,创设情景整体切入,通过播放音乐欣赏名画以及教师对这幅画创作背景的介绍,揭示了课题,渲染了学习的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时代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随即,教师从课题的题眼“诞生”入手,让学生圈画名画诞生的相关时间和地点,初步了解名画诞生的过程,理清课文的大致脉络。接着抓住列宾情感变化的主线,分“列宾在游览时看到了什么”和“列宾是如何创作的”这两大块展开重点句段的学习,引导学生读懂列宾首次见到纤夫后其内心深处对纤夫产生的同情之心,读懂列宾通过和纤夫们一起生活感受其善良与勤劳后产生的深厚的热爱之情。同时,串起了纤夫的辛劳、善良以及列宾的创作艰辛、勤奋这两个点的理解感悟。在这一情感变化的主线中落实对课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以及细节描写段落的学习,让学生真正走近纤夫、走近列宾,实现文本、作者、学生的对话。最后又借助板书要点回归整体。这堂课以欣赏名画开始,以诵读画面内容结束,整堂课主线清晰,层次分明,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三、重点词句巧学习
对于词语的理解始终紧扣文本,始终与阅读紧密结合,体现了词语理解的层次性。初读,理解词语字面意思;再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带着理解读,读懂词语背后所蕴涵的意思,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三步层层推进,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学会了词语的运用,而且感受到了画家丰富的情感变化。在语言训练的同时,做到雁过不留痕的人文性的教育,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课外资源巧拓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老师要用好手中的例子”,新课程要求老师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因为文本中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纤夫的生活、列宾的情感及其创作历程都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是难以让学生理解的,仅靠文本语言,学生只能体会到纤夫的辛苦和列宾的勤奋,无法体会到纤夫在水深火热中的痛苦,自然也无法理解列宾对此产生的强烈情感。杨老师立足文本,适时、适当地补充资料,并把补充的资料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如在学习3~5小节时,通过听录音补充了盛夏时节,纤夫顶着烈日拉船的劳动场景,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列宾,看到这样的场景,你心中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从课堂效果看,虽然资料很短,但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与列宾产生了情感共鸣,感受到纤夫痛苦的生活,感悟到画家用笔表达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之心。在学习6~7小节时,补充了列宾和纤夫生活在一起的文字资料,阅读资料后让学生练习说话:他静静地倾听着______ ,他真切地感受到 ______。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身上无穷的力量,不屈不挠的力量。而这正是列宾通过画作所歌颂的。
五、语言训练巧设计
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在表达实践中才能获得。杨老师借助名画的画面,创设语境,让学生仔细观察纤夫的肖像,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先总后分的句式,运用积累的语言描述纤夫的姿态和神情,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加上合理的联想,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体会纤夫痛苦的生活,感受列宾勤奋创作的精神这一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巧”,这堂课很好地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上海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薛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