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科全书儿童6-12岁绘本故事

百科全书儿童6-12岁绘本故事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换一个好玩的角度”阅读绘本童话故事《最完美的王子》和《灰王子》,合理地预测情节的后续发展。要换一个好玩的角度来猜!7)过渡:没有猜对的同学是不是有点失望,伊莎贝拉公主也很沮丧地回到了王宫。伊莎贝拉发出奇怪的声音。继续“换一个好玩的角度来猜”,一起阅读英国作家芭贝·柯尔写的《灰王子》。可以联系灰王子的外貌和他的心愿“身体结实强壮、毛发浓密”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来说一说。

【教学目标】

(1)学习“换一个好玩的角度”阅读绘本童话故事《最完美的王子》和《灰王子》,合理地预测情节的后续发展。

(2)能借助故事情节结构图把预测的情节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做到语句通顺连贯,尽量不写错别字,标点使用正确。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2

【教学准备】媒体、学习单、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预测《最完美的王子》,体验好玩的故事情节

1)小朋友们,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看故事书,尤其是带有漂亮插图的书。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两个绘本故事。(板书:双绘本)

2)出示《青蛙王子》题目和图片,请同学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青蛙王子》的主要内容。(提示关键词:请求、帮助、结果)

3)出示《最完美的王子》的封面。

师:今天我们要来阅读英国作家保罗·哈里森写的绘本故事《最完美的王子》。(板书:《最完美的王子》)从封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似乎跟《青蛙王子》这个童话故事有关。

4)师生共同阅读《最完美的王子》前半段故事。

(教师讲述故事)从前有一位公主,名叫伊莎贝拉。国王和王后希望她像其他公主一样,遇到一位英俊的王子,恋爱结婚,然后生一个或两个孩子。

遗憾的是,伊莎贝拉没有遇到她喜欢的王子。“这个王子好不好?”王后从窗帘后面探出头来问她。“不,我不要这个。”她织着毛衣气呼呼地回答。

她总是说“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太高就是太矮,或是太胖、太瘦、太聪明、太笨、太蠢、太无聊,总之,他们都不是最完美的王子。

伊莎贝拉觉得很厌烦,她走出王宫,远远地避开那些不完美的王子。

有一天,伊莎贝拉散步的时候,突然看见了一只青蛙。她听过青蛙王子的故事,只要公主亲吻青蛙,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最完美的王子就会出现。

伊莎贝拉也想试试看,所以,她靠过去亲吻了一下青蛙,啵!

5)在故事的分岔点,引导学生进行预测。

师:大家来猜猜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你能简单地说一说吗?

预设1:青蛙被伊莎贝拉公主亲吻后,变成了王子。

预设2:青蛙没有变成王子。

预设3:公主变成了青蛙。

6)继续“阅读”,验证预测。

师: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我们来看看故事究竟会怎么发展?

(教师接着讲述故事)伊莎贝拉也想试试看,所以,她靠过去亲吻了一下青蛙,啵!但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青蛙没有变成王子,还是原来的那只青蛙。

师:你们真牛!发现了吧,猜的时候,要把原来那个《青蛙王子》的故事打破。要换一个好玩的角度来猜!(板书:换一个好玩的角度来猜)

7)过渡:没有猜对的同学是不是有点失望,伊莎贝拉公主也很沮丧地回到了王宫。故事到这儿并没有结束,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师接着讲述故事)伊莎贝拉沮丧地回到王宫,她的脸色看起来有一点点绿。国王问她:“亲爱的,你还好吗?”伊莎贝拉发出奇怪的声音。

师:你猜猜伊莎贝拉公主发出的是什么声音? (预设学生们一致猜测是“呱!”,与故事吻合。)

(教师接着讲述故事)吃晚餐的时候,伊莎贝拉什么也吃不下。

师:你们猜猜伊莎贝拉公主想吃什么呢? (预设学生们猜测“苍蝇! 蚊子”。)

(教师继续讲述)突然,一只苍蝇出现了。伊莎贝拉立刻伸出舌头,咻!苍蝇就被吸进去了。王后说:“呃! 好恶心!”伊莎贝拉却觉得:“嗯! 好好吃!”

王后说:“宝贝,你肯定是太累了,快上去睡觉吧!”伊莎贝拉就跳啊、跳啊,跳上了楼梯。

(教师接着讲述故事)这天晚上,王宫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情。

师: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教师接着讲述故事)一大早,国王和王后去叫公主起床,却发现伊莎贝拉不见了!一只青蛙坐在她的床上。

王后尖叫:“太恶心了! 快点把这只恐怖的东西丢掉!”国王立刻把青蛙丢到窗外。扑通!青蛙掉进了护城河。当然喽! 这只青蛙不是普通的青蛙,是公主伊莎贝拉。她无法告诉任何人她是谁,只能呱呱呱地叫着。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她很可怜? 公主都不做,居然做一只青蛙。可是你看她脸上的表情,她一点也不伤心哎。

(教师接着讲述故事)变成青蛙,她反而不再烦恼了。因为她在护城河里,遇到心目中最完美的王子,就是前一天她亲吻的那只青蛙。没错,那只青蛙有点绿,而且整天吃苍蝇。但是,现在的伊莎贝拉,也是整天吃苍蝇。他们不但相爱,而且生了一大堆“孩子”,大约有三千只哦!

8)《最完美的王子》故事大回顾。

(1)好玩的角度大回顾。

师:我们换了一个好玩的角度来猜,把《青蛙王子》中公主亲吻青蛙、青蛙会变成王子,换成了什么好玩的故事情节呢?请用一句话简单地说一说。

(2)给好玩的故事情节排序。出示故事情节,并请学生交流排序。

(3)如果我们用“伊莎贝拉”做主人公,那这5个故事情节还可以用怎样更简洁的语言来说?

交流反馈,随机出示:

①伊莎贝拉没有遇到她喜欢的王子。

②伊莎贝拉亲吻了青蛙。

③伊莎贝拉吃苍蝇、跳跃。

④伊莎贝拉变成青蛙,被丢到了窗外。

⑤伊莎贝拉和青蛙生活在一起。

(4)体会写法。

我们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了故事情节。你发现用“伊莎贝拉”做主人公的句子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它们都是“谁+干什么”这个结构。)

二、预测《灰王子》,创编好玩的故事情节

1)引入话题,出示《灰姑娘》题目。

2)出示《灰王子》的封面。

现在,我们把《灰姑娘》换成《灰王子》,女的换成男的。继续“换一个好玩的角度来猜”,一起阅读英国作家芭贝·柯尔写的《灰王子》。

(板书:《灰王子》)

3)引导学生观察封面,注意人物细节。

看看绘本《灰王子》的封面,灰王子和你所熟悉的王子有什么不一样,请你仔细观察他的衣服、身材、脸蛋儿等。(交流反馈)

师:你们从外貌上发现了灰王子的特征。的确,这个灰王子很穷。

4)师生共同阅读故事。

灰王子的模样不大像个王子。他瘦瘦的、矮矮的,头发乱蓬蓬,满脸小痘痘。

师:你看,裤子都是补丁,鞋带也没有系好,邋里邋遢的。

他有三个强壮结实、毛发浓密的哥哥。他们总是取笑灰王子的长相。

三个哥哥常常带上公主女朋友,一起去皇家迪斯科舞会跳舞。可怜的灰王子却要留在家里洗洗涮涮。

干完了活,灰王子会坐在炉火边,祈祷着自己能像哥哥们那样强壮结实、毛发浓密。这个愿望对他来说真的很迫切,你看地上的铁饼、哑铃、拉环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他正在洗袜子,忽然从烟囱里掉下来一个灰头土脸的仙女。

5)第一次预测。

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可以联系灰王子的外貌和他的心愿“身体结实强壮、毛发浓密”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来说一说。

预设1:仙女用魔法帮助灰王子。

预设2:仙女要给灰王子变出漂亮的衣服和汽车出来,让他去参加舞会。

师:哈哈,你们猜得好棒哦。看看你们猜对了没有?

6)师接着讲述故事《灰王子》。

仙女大声说:“我能实现你所有的愿望!滋滋嘣!踢踢踏! 空罐头变成大汽车!毕毕嘣!啵啵啵!送你去跳迪斯科!”

(翻页之后,画面上出现一辆很小的汽车。)师:这汽车好小哦,比灰王子的鞋子还小。

仙女说:“这不对呀!”她不灰心,依旧要帮助灰王子。

“老鼠趾头蝾螈眼儿,烂围裙变身帅衣服,最好是礼服!”

师:你看看,变出什么来了?(变出了一身泳衣,学生们捧腹大笑。)

“可恶!”仙女心想,“我没想变泳衣啊!”仙女使出所有的魔法,说:“我将实现你最大的心愿,让你变得强壮结实、毛发浓密!”

师:大家一起喊:“‘踢踢踏’好不好?”(学生喊魔法咒语:“踢踢踏!”画面上出现一只硕大无比的猴子。)

这下好了!灰王子果真强壮结实、毛发浓密了! 居然变成了大猴子。这可怎么办?

“讨厌!”仙女说,“怎么又错了?不过没关系,午夜一到,我的魔法就消失了。”

7)预测后续的故事。

师:猜猜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呢?(出示学习单)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把接下来的故事写在“故事列车”里,要求至少写3节车厢。为了让你们写出更好玩的故事情节,我给你们三个小提示——(指名读一读)

(1)变成大猴子的灰王子在赶去舞厅的路上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呢?

(2)当午夜一到,魔法消失的时候,灰王子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3)灰王子会遇见美丽的公主吗?他们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吗?

8)学生在学习单上创编《灰王子》后续故事。

三、交流创编的故事情节,指导评价修改

1)指名交流。

(1)令人期待的时刻到了,请几个同学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写得最好玩的情节。

(2)指名5~6人。

2)讲评学生的作品。

(1)请一名学生读评价标准。

(2)选择1名中等水平的学生作品放在投影仪上进行修改。

(3)根据评价标准,请同学参与修改,发表各自意见。

3)自我修改并评价。

(1)根据刚才的点评再次修改自己的故事情节。

(2)根据学习单下面的评价要求完成自评。

(3)请1~2名同学读一读自己修改好的故事情节。

4)激发阅读兴趣。

最后,《灰王子》的结尾这样写道:“仙女把灰王子的哥哥变成了长翅膀的仆人!三个人在王宫里飞来飞去,扫扫擦擦,一直到永远。”想知道作家芭贝·柯尔后面的故事怎么写的吗? 究竟谁猜中了呢? 有兴趣的同学回去读读绘本故事《灰王子》。

板书:

绘本《灰王子》学习单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学号:______

请“换一个好玩的角度来猜”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故事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写在“故事列车”里,要求至少写3节车厢。

思考提示:

(1)变成大猴子的灰王子在赶去舞厅的路上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呢?

(2)当午夜一到,魔法消失,灰王子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3)灰王子会遇见美丽的公主吗?他们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吗?

读一读自己编的故事情节,按照下面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并请你的同伴帮你评价。

(1)想象合理吗?好玩吗?

(2)想象的故事情节连贯地写清楚了吗?

(3)写的句子通顺吗?

(4)字词都写正确了吗?

(5)标点符号都用对了吗?

(此课于2014年11月27日在“上海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文心创意工作坊”团队的市级项目《小学低中段写话、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创造力的教学实践研究》启动仪式上执教)

[教学点评]

杨妍老师结合她领衔的市级项目《小学低中段写话、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创造力的教学实践研究》,对绘本教学进行了探索。今天执教的这堂课选择了双绘本互文教学这一种创新模式,前一个绘本阅读用来引领孩子们体会“换一个好玩的角度来思考”的方法;后一个绘本阅读则是对前面学习活动的延伸,让学生学会运用“换一个好玩的角度来思考”的方法来阅读新的绘本。这堂课不仅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到了绘本带来的快乐,而且让我们每位听课者耳目一新,领悟到绘本教学的真谛。

这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三个亮点:

一、领会目的,挖掘精髓

好的绘本总是在有趣的故事后面隐藏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带给人不同的启迪。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从一个绘本中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所以,有人说:“绘本是写给从一岁到一百岁的人看的书。”

要想教好一个绘本,老师首先要好好研究它,领会作者写这个绘本的目的,挖掘绘本的思想精髓,然后再考虑用什么方式教学生。比如《最完美的王子》这个绘本故事,完全颠覆了人们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一位美丽的公主最后变成了一只青蛙,和青蛙王子结了婚,还生了一大群孩子。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生活得很幸福。人们总习惯于接受丑小鸭变成天鹅或者青蛙变成王子的故事,而不容易接受相反的事实。这个绘本故事就是想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改变不了别人,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同样也可以获得幸福。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这种生活的哲理和生存的智慧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吗?杨老师读懂了这个绘本中蕴含的哲理,并且紧扣这个主题来安排教学。所以,孩子们学完这个绘本后,接受的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也明白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当然,孩子们对道理的理解也许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但故事的种子一旦留在了他们记忆深处,终会在今后的岁月中开花结果。

二、凸显预测,激发想象

这堂课上,杨老师充分尊重儿童阅读绘本的心理特点,选择了最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猜”作为主线,运用“预测——阅读——验证”的阅读方法,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好的绘本故事一般都有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情节和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而猜想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期待,引发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绘本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画面为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也为教学提供了很多设置猜想的机会。

杨老师非常善于运用“猜想”这一阅读策略。如《最完美的王子》教学中,老师说:“公主靠过去亲吻了一下青蛙。啵!大家来猜猜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又比如在《灰王子》教学中,老师让学生猜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他正在洗袜子,忽然从烟囱里掉下来一个灰头土脸的仙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杨老师每一处猜想的设计都非常巧妙,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阅读动机和兴趣。在这种强烈动机的驱动下,孩子们思维和语言的积极性都被极大地调动起来。阅读活动不再停留在教师讲述故事的层面,而变成了一种师生互动,共同创编故事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三、读编结合,培养能力

这堂课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当《灰王子》故事读到关键处——小仙女把灰王子变成了强壮结实、毛发浓密的大猴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呢?这时的猜测不只是停留在说的层面,而是出示“故事列车”学习单,让孩子们通过“纸笔游戏”在学习单上创编自己预测的好玩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说”转为“写”,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习单上的三个写作提示,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前半段故事情节,合理大胆地想象,帮助学生写出更好玩的情节。

为了更好地学习用文字表达,本堂课在阅读故事时做了不少铺垫。新课一开始请学生借助关键词简单概括《青蛙王子》故事情节。在读完《最完美的王子》后及时回顾主要情节,并给出五个句子进行排序。然后提出以“伊莎贝拉”为主人公改写句子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将句子写得简洁明了,为后面写话表达训练打下基础。

学习单的评价要求,是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的依据。杨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合理猜测的同时,也能将故事尽量写得好玩有意思,并且注意语句通顺连贯,字词标点不出错,夯实语言基本功。让学生对照学习单上的评价要求自评、修改,切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上海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  杨文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