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国家汇集了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他们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博采众长,形成了西方的饮食文明。这种饮食方式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中西方饮食上最为明显的差异表现在饮食餐具的使用上。如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夹食物,而西方人则用刀叉切割食物。根据这种饮食结构,西方人被认为具有动物性格。

纪晓峰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称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西方国家汇集了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他们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博采众长,形成了西方的饮食文明。

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意俱全,而不管营养是过度还是不足,也不管各种营养成分是否搭配得当,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这也是中国饮食文化存在的最大弱点。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民间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只要口味好,便乐意享受这口福。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维生素、蛋白质、热量的多少以及是否被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而不会过分地追求食物的口味,西方人吃的是营养,更多的是从营养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简言之,西方是一种科学、理性的饮食观念,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

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压倒了理性,忽视了食物营养的合理搭配,而西方饮食注重食物的科学和营养,维护了人体的健康。中国应借鉴西方这种科学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取长补短,不断发展完善,使其国际化。

饮食方式的差异

饮食方式即怎么吃的问题,中西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喜欢热闹,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围桌而坐,面对满桌丰盛的酒菜,人们相互敬酒、劝菜,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营造出一种热闹温馨的用餐气氛。特别像在春节、中秋节等节日里,全家人聚在一起共吃团圆饭,相互祝福,围桌而谈,体现出一种和睦、团圆的气氛。同时中国人在吃饭的过程中,不会限定每个人的食量,也不会对食物进行提前分配。这种饮食方式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而西方人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习惯于独盘独碟,每个人的食物是提前分配好的、定量的,吃饭的时候没有固定的座位,可以自由走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当今比较流行的自助餐。这种用餐方式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保留了个人空间。但各吃各的,彼此间互不干扰交流,缺少了一些中国人共乐的情调。

简言之,中国人是通过同桌共食来体现和睦、团圆、热闹的气氛,而西方人则是通过自助餐的用餐方式将个人的独立、自主提到首位。

饮食餐具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上最为明显的差异表现在饮食餐具的使用上。无论是平常的家庭用餐,还是正式的宴会上都是如此。如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夹食物,而西方人则用刀叉切割食物。

中国人的餐具比较简单,一般只有筷子以及各种形状的杯子、盘子、碗、碟和勺。这些餐具造型、大小、颜色各异,适用于各式各样的餐饮场合。并且中国烹饪讲究餐具与菜肴协调搭配,让人在一饱口福的同时,还能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而西方人的餐具以刀叉为主,辅以各种类别的杯、盘、碟、匙和盅。他们的餐具可以分为五大类:瓷器、银器、金属器、玻璃器皿、上菜盘和厨房用具。其中,瓷器、金属器和玻璃器皿又有不同的种类和用法。如茶杯和咖啡杯多为瓷器,刀叉多为金属器,而水杯和酒杯则多为玻璃制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人的餐饮器具正以“多元化、专业化和组合化”的新面孔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日常家庭用餐增添了新意和情趣。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对餐具的设计,使其更具观赏性和趣味性。

进餐座次的差异

中国人进餐时十分看重座次的安排,尽管西方人对座次也很讲究,但内容却大不相同。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一般是客齐后再入席,而且座次是按位高权重、长幼顺序来坐,座次“上东为尊”“面朝大门为尊”。而西方国家尊重妇女,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讲究绅士风度。如果是男女共同参加的宴会,面对门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男主人与女主人面对面,男女间隔而坐,夫妇也分开而坐,但应在同一边,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要高。入席时,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让其先入座;进餐时,当女主人及其他女士进餐后男士们才能开始;进餐结束时,必须等女主人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开,且男士仍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其先行,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饮食内容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饮食从先秦开始,就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谷类蔬菜居多,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据西方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六百多种,比西方多六倍。中国人之所以以植物为主菜,跟佛教有着很大的关系。佛教认为,动物是“生灵”,不可以杀死,更不可以吃,而植物是“无灵”,所以形成了这种以蔬菜为主的饮食结构。根据中国人的这种饮食结构,中国人被认为具有植物性格。中国人喜欢热食,主菜大多是热的,他们认为菜凉了,就失去了菜原有的味道,只有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鲜味,吃到菜原有的特色。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渔猎、养殖为主,采集、种植为辅,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在饮食方而,注重营养的吸收,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多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羊肉、猪肉等菜肴。根据这种饮食结构,西方人被认为具有动物性格。与此同时,西方人喜爱冷食,餐桌上少不了色拉、拼盘等凉菜,除此之外,西方人喜欢生吃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饮食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加大了肉类菜肴和奶类的比重,而西方人的餐桌上蔬菜的种类及分量也在明显增加,中西方的饮食结构日趋合理化、营养化。

烹饪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艺术,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所以烹调一直以极强的趣味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乐趣的中国人。中国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有煎、炒、爆、炸、溜、焖、蒸、煮、炖、烤、烩、拔丝等,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既费时又费工,又要求有精湛的烹调技巧。不同的烹饪大师,对于同一道菜,由于个人厨艺以及对原料选择标准的不同,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对于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来说,不仅能满足个人的经济需要,而且还能从中得到乐趣,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

在西方,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厨师如同实验室的实验员,因而工作也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由于西方人在饮食方而重在食物的营养,只要摄取的营养够标准,他们就不在乎食物的种类、样式和做法。因此烹调方法主要有煎、烤、焖、炸。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在饮食观念、饮食方式、饮食内容、饮食餐具、进餐座次、烹饪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各有长处。当然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具有相对性。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信息高度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中西方饮食文化必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中国人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和科学性,西方人也开始注重食物的色香味意形俱全。饮食文化的交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充当着不同文化间的“传递带”。可以预料和展望,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将会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富有魅力,中西方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也将会享受到更美味、快捷、营养、健康的食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