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国民政府时期,从最初的以基础知识为主要线索,到现如今关注“科学探究”的中心地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迄今对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最新的官方表述,具体规定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2016年9月,在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在增强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目标的驱动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基本形成,强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如图1-1所示)。
图1-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当然,这也为儿童科学发展提供了方向。综上所述,学生在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各学段参与者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对总目标分解为如下三个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如表1-1所示)。
表1-1 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构成
(续表)
目前学校课程教育中的小学科学教育目标主要涉及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总目标是:第一,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第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第三,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第四,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整合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目标,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着重于3~8岁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意和探究兴趣,利用兴趣的驱动作用促进学生的求知欲。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富有想象力,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学会尊重他人,乐于分享、与他们讨论交流。
(3)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了解自然事物和现象,爱科学,具有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形成初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一些科学的探究方法,并积极参与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
(2)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感性认识。
(3)在做中学过程中初步具备一定的阅读、运算、观察、概括的能力,初步学会收集和处理图文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语言、自然、劳动和社会等方面浅显的基础知识。
(2)尝试动手、动脑锻炼,协调手指之间、手眼之间的配合。
(3)获得有关周围事物及其关系的经验,并有使用的倾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