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活动 软软的和硬硬的
小朋友们,小手摸一摸,不同的物品摸上去有不同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用小手感觉和发现物体的特性吧!
·活动目标
(1)用手感知物体的软硬,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体验感知的乐趣。
(2)初步认知软硬的概念,并且能够按照物体的软硬特征分类。
·活动材料
(1)摸袋:里面装棉花、海绵、袜子、笔、塑料积木、固体胶等软硬物品,盘子两个。
(2)篮子两个:上面有软性物品和硬性物品的标记,里面装软性与硬性玩具。
·活动过程
一、摸一摸、猜一猜,感知物体的软硬
(1)教师出示神秘袋(一个装软物品,一个装硬物品),先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摸一摸,捏一捏,说说感觉怎么样,猜猜里面是什么。
教师把物品从神秘袋里拿出来,看看他猜得对不对。
(2)教师倒出摸袋里的软硬物品,所有幼儿找一件物品摸一摸,捏捏该物品,说说摸的感觉,让所有幼儿都感受到物体的软硬,并且能说出“感觉软软的、硬硬的或毛毛的、光滑的或暖和的、凉凉的”。
二、幼儿感知玩具
老师这里有很多玩具,想不想来玩一玩?
(1)要求:每人只能挑选一件。
(2)提问:用你的小手摸摸看,你拿到的玩具是怎样的?
(3)教师指导幼儿用各种方式了解玩具的软硬特征。
(4)讨论:你发现你玩的玩具摸上去或碰上去是怎样的(学词:软软的、硬硬的)?
(5)幼儿再次玩玩具。
(6)和同伴交换玩具,尝试多种感知。
三、学习归类
(1)游戏:把玩具送回家。
(2)软软的玩具有一个家,硬硬的玩具有一个家,你拿的玩具是软软的就送到软软的家里,你拿的玩具是硬硬的,就送到硬硬的家里。
(3)幼儿送玩具,教师指导,把用手摸上去不同感觉的玩具进行分类。
·活动提示
(1)活动中除了让孩子感知物体的软硬,还可以拓展一些相关的物品特性的感知,如:毛毛的、光滑的或暖和的、凉凉的等。
(2)对于软和硬,有的孩子还不能正确感知,可以用动作演示加语言“软的东西一捏就瘪进去了,会变形;硬的东西不会变形”来让幼儿感知软和硬的不同。
·活动评价
幼儿姓名:
·参考资料
手指的触觉的产生是由于皮肤真皮层的触觉小体感受到刺激而形成神经冲动到大脑,人才会产生触觉。
人体手指触觉的灵敏度涉及多个角度,如凸凹与平坦,以及软硬、黏滑、冷热和干湿等,要全面科学衡量这种种触觉差异,其实很难做到十分精准。不过,科学家认为,因为手指触觉中最常用的是凸凹与平坦的分辫,所以这种触觉灵敏度的高低,基本上就可以代表人手指整体灵敏度的高低了。
那么,人的手指究竟有多敏感呢? 瑞典一个由材料学家和心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制造了16个特殊的聚合物,这些聚合物上面有一系列非常精细的平行脊状结构,脊之间的距离在300纳米到90微米之间,高度在7纳米到4.5微米之间,其中还有一个没有脊的平坦表面。1纳米约是1米的10亿分之一,只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8万分之一。
在实验中,研究小组给20名志愿者分别戴上眼罩,要求志愿者一律都用食指在聚合物表面上滑动,每次比较两个不同表面的差异。结果显示,志愿者能够确切感知到这些纳米级别的“山脊”,其相互之间的感觉差异幅度平均只有13纳米。
科学家指出,因为在人体触觉中,手指触觉是最常用的,所以揭开手指触觉灵敏度的奥秘对解决人类相关问题意义重大。
中班活动 能干的小手
小朋友们,我们都有一双能干的小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的五个朋友吧!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手的外部结构,并认识手指的名称,知道手的作用。
(2)会用手做力所能及的各种事情,学习正确使用和保护手的方法。
(3)体验动手做游戏的乐趣。
·活动材料
手的贴图一张,手指玩偶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好! 给大家猜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二、了解手的各部分名称
(1)我们手上都有些什么呢? 请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仔细地看一看(有手心、手背、手指)。每个人的手指长短都一样吗?
小结:我们每个手指的长短都不一样,它们也和我们的小朋友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
(2)认识手指的名字。
①现在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我们的手指吧。请小朋友看老师这里(看贴图),出示手掌图片,请幼儿认识各个手指的特点和名称。
(如:最长的手指叫中指;大的粗的叫大拇指;小的细的叫小指;点东西的手指叫食指;没有名字的手指叫无名指。)
(3)手指游戏。
出示手偶:现在老师的大手要变魔术了,变成一棵大树,有几只小动物想来树上玩游戏。
①我们来看看谁来了?(老虎来爬树,爬呀爬,一爬爬到……)(幼儿说:大拇指上;小熊爬到小指上;小虫爬到中指上;小猫爬到食指上;小狗爬到无名指上。)
②拇指上有什么小动物?
③某某动物在哪个手指上(复习巩固认识手指名称)?
④变换手指上的动物,让孩子们说说某某跑到某某手指上了(进一步复习和巩固)。
(4)大树上的小动物真多,哪个小朋友也和老师一起来让小动物们在树上游戏呢?
三、了解手的作用
(一)小手拿纸
(1)现在我们的手指想来试一试、比一比,看看哪个手指的作用最大?
(2)请小朋友用大拇指来拿纸,(幼儿尝试,不能拿)。
(3)加上食指尝试(可以,但是不能拿很多)。
(4)加上中指(可以,还是不能拿很多)。
(5)五个手指一起拿(可以抓起很多)。
教师小结:我们小手就是一家人,多动手,勤动手这样使自己的小手更能干,五个手指要团结在一起才能变得更能干。
手指拿纸实验(能拿起纸的打“√”,不能拿起纸的“×”)
(二)小手可以做些什么
小朋友告诉老师,你们每天都用你们的小手做一些什么事呢? (写作业、吃饭、画画、拍球、穿衣服、梳头发)
我们知道我们的小手可以做那么多的事,我们的小手很能干对不对? 那老师有一个问题想我们的小朋友,如果回家后我们什么事情都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帮做,那我们的小手会不会很能干呀?
我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我们能够做的事情,这样我们的小手才会更能干。
四、了解保护小手的方法
我们的小手这么能干,能做这么多的事情,做每一件事情都离不开它,小朋友是不是要好好保护我们的小手啊! 那我们要怎样保护我们的小手呢? (幼儿讨论)
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回答。
小结:要勤洗手、勤剪指甲,不能咬手指,不能玩尖利的东西,冬天我们还要擦护手霜,戴手套。
我们和手指宝宝做了好朋友,还玩了手指游戏,知道了手的作用和保护手的方法,我们的小朋友回家后就把我们今天学的保护手的方法也告诉我们的爸爸妈妈,我们还要用我们能干的小手帮爸爸妈妈做我们能够做的事。
·活动提示
(1)教师可以事先做好一些有趣的动物玩偶,便于幼儿借助有趣的动物形象来认识手指的名称。
(2)活动中可以通过表演和演唱一些有趣的手指儿歌,帮助幼儿更好地认知手的名称和作用。
·活动评价
幼儿姓名:
·参考资料
《认识手指歌》
第一根手指第一根手指
我问你叫什么
人们都爱叫我叫我大拇指呀
大拇指就是我
第二根手指第二根手指
我问你叫什么
人们都爱叫我叫我食指呀
食指呀就是我
第三根手指第三根手指
我问你叫什么
人们都爱叫我叫我中指呀
中指呀就是我
第四根手指第四根手指
我问你叫什么
人们都爱叫我叫我无名指呀
无名指就是我
第五根手指第五根手指
我问你叫什么
人们都爱叫我叫我小指呀
小指就是我
手指是指人手前端的五个分支。
拇指:又称擘指、大指、巨指、大拇指,最粗大的一只,所以叫大拇指。
食指:又称示指、人指、盐指、头指,没有筷子的时候都是用这只手指头挖东西吃或是先尝尝看食物的味道,所以称之为食指。
中指:又称长指、将指,因为位于手掌中央,所以叫中指。
无名指:医学上称为药指、环指,是一只用来戴戒指的手指,结婚后就会将人由无名分而变成有名分,所以就叫无名指。
小指:又称季指、手小指、尾指、小拇指,位于尾端最细小的一只手指头,所以叫尾指。
大班活动 有趣的指纹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找一找,大家手指上的指纹会藏着什么小秘密呢?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了解指纹的类型,知道每个人的指纹独一无二的特性。
(2)了解指纹技术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愿意大胆尝试和表达。
·活动材料
课件《有趣的指纹》,放大镜、手电筒、幼儿记录纸和记号笔等。
·活动过程
一、手指画:激发幼儿对指纹的兴趣
(一)通过PPT展示事先收集的手指画作品
提问:这么漂亮的作品是怎么画出来的(手指)?
(二)放大观察指纹
一个一个的手指印上有许多弯弯曲曲的线条,这是什么呢?
小结:每个手指头上都有许多弯弯曲曲的线条,它们组合变成了“指纹”。
二、观察:初步了解指纹的类型,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一)观察指纹,初步了解指纹的类型
(1)PPT出示指纹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指纹的类型。
弓型纹——特征:线条从一边走向另一边,中间弯弯像弓箭。
箕型纹——特征:线条向一面开口像个簸箕,又像大风吹过。
斗型纹——特征:中间是一个圆,边上一圈一圈像人们带的草帽,也像池塘里的小旋涡(或是小蜗牛的壳)。
小结:许多许多线条组成了不同的指纹,有的弯弯像弓箭;有的一边开口像簸箕,也有的绕成了一个个圆圈圈像小漩涡。
(2)幼儿利用工具自主观察指纹并记录。
①提问:用什么工具能更清楚地观察自己的指纹?
②幼儿利用放大镜、手电筒自主观察自己的大拇指指纹。
要求:观察左右手大拇指指纹的类型,并在记录单上进行记录。
小结:有的小朋友发现她的两只大拇指指纹是一种类型的,都是XX纹;也有朋友发现自己的两个大拇指指纹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是XX纹和XX纹。
(二)进一步观察比较指纹,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
(1)PPT展示不同人的大拇指指纹,区分指纹类型。
提问:X老师和X老师的指纹是什么类型的?
小结:不同的人可能有着不同类型的指纹。
(2)PPT展示比较同一类型的指纹,发现其不同之处。
提问:我和X老师的指纹都是簸箕型的,我们的指纹会不会是相同的? (一个朝左,一个朝右)
小结:同种类型的指纹也会有不同之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相同的指纹,所以指纹可以成为一个人的标记。
三、指纹的应用
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指纹? 指纹破案、指纹签到机、指纹锁、计算机手机指纹功能等等。
小结:我们的身上除了指纹是不一样的,其他地方的纹路会不会也都是不一样的呢? 比如手掌纹、脚掌纹、脚趾纹、唇纹等,回家之后可以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一看哦。
·活动提示
(1)教师活动前准备好不同人的大拇指指纹(幼儿熟悉的老师)拍成照片制作成PPT、活动前幼儿已经有手指画的经验或作品。
(2)幼儿在自主观察指纹时,教师要给予幼儿多些时间来观察比较,以此来发现每个人指纹的不同,老师也可以适当进行引导幼儿发现同一类型的指纹的不同之处。
(3)通过活动引导幼儿发现指纹独一无二的特性主要目的在于让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产生兴趣,从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事物开始,逐渐培养幼儿的好奇探究的精神。
·活动评价
幼儿姓名:
·参考资料
指纹,也叫掌印,即是表皮上突起的纹线。由于人的指纹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其与人体健康也密切相关,因而指纹人人皆有,却各不相同。由于指纹重复率极小,大约150亿分之一,故其称为“人体身份证”。指纹是人类手指末端指腹上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指纹能使手在接触物件时增加摩擦力,从而更容易发力及抓紧物件,它是人类进化过程式中自然形成的。伸出手,仔细观察,即可以发现小小的指纹也分好三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漩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即像簸箕似的,叫箕形纹;有的纹形像弓一样,叫弓线纹。各人的指纹除形状不同之外,纹形的多少、长短也不同。据说,现在还没有发现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指纹在胎儿第三四个月便开始产生,到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当婴儿长大成人,指纹也只不过放大增粗,它的纹样不变。
研究发现,除了人类,大猩猩、黑猩猩、猩猩等灵长类动物的手部和脚部也有肤纹,甚至在树栖动物考拉及其同类(袋貂科)动物身上也有肤纹。另外,生活在南美的蜘蛛猿、卷尾猴等都有一根卷曲的尾巴,可以灵巧地抓曳物体,它们的尾巴内侧也有肤纹。由此可以推断,在动物抓曳物体部位的皮肤上总是比较容易形成肤纹。
一年级活动 手指怎么啦——感觉
用针刺激你的手,你会感觉怎么样?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让我们一起通过活动,来初步了解这些知识。
·活动目标
(1)通过手指对物体的感觉等体验活动,感知手指的触觉。
(2)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初步知道产生皮肤触觉的过程和自我保护的方法。
·活动材料
大头针、塑料泡沫、冷热水、编号的水杯、几种小物件等。
·活动过程
一、感受触觉
(1)头脑风暴:手指在哪里? 手指的作用? 手的作用?
(2)体验:用手指触摸事先准备的小物件。
右手拇指:摸一下桌面,再摸一下椅子的金属杆,说说有什么感觉? (光滑、硬度、冷热……)
观察桌面是什么材料? 椅子底部是什么材料? 再次用手指皮肤去轻轻触碰,感受细微的差异。
(3)交流:通过手指的感知,你感觉这些小物件是什么样的?
结论:手指通过触碰物体给予皮肤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就是手对物体的感觉,这就是触觉。
二、触觉是否总是正常的?
(1)讨论:人的触觉是否总是正常的和一致的?
(2)实验验证:试探水温,注意安全教育。
把左右手指各浸入放1号杯热水和3号杯冷水的杯子中停留1分钟后,两手指同时浸入2号杯温水中,说说两手指不同的感觉(注意:最高水温不能超过40摄氏度)。
手指感觉试验
(3)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人的触觉虽然很灵敏,但有时在一定情况下会产生误差。还有专注出神、生病也会影响触觉。除此以外,还有温度、湿度、振动、压力、疼痛等诸多感觉。(神经细胞)
三、触觉是怎么产生的
触觉是接触、滑动、压觉等机械刺激的总称。多数动物的触觉器是遍布全身的,像人的皮肤位于人的体表,依靠表皮的游离神经末梢能感受温度。
四、探究
(1)不同部位皮肤的触觉敏感程度是否相同?
交流后实验验证:分别用1枚大头针,用同样大小的力触试对手背、手指的指尖、手臂,身体等部位(不要太用力),哪个部位皮肤最敏感?
结论:手指指尖的触觉最为敏感,指纹能增加手指处决的敏感性,例如:盲人能熟练地用手指触读。
(2)你有没有失去触觉的经历,触觉会给人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失去触觉会给生活带来不方便,甚至会很危险。)
·活动提示
(1)在感知水的冷热时注意安全,教师要事先明确给予学生实验的水的温度,这个实验也可以改成在杯子的外壁用手指感知水的温度的高低。
(2)在感知水的温度高低时,先感知,然后教师可以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的温度,通过对比试验来说明手指的皮肤能够感知水温的高低。
·活动评价
学生姓名:
·参考资料
皮肤指身体表面包在肌肉外面的组织,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主要承担着保护身体、排汗、感觉冷热和压力等功能。皮肤覆盖全身,它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袭。人和高等动物的皮肤由表皮、真皮(中胚层)、皮下组织三层组成。
皮肤(Skin)总重量占体重的5%~15%,总面积为1.5~2平方米,厚度因人或部位而异,为0.5~4毫米。皮肤覆盖全身,它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袭。皮肤具有两个方面的屏障作用:一方面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其他物质丢失;另一方面阻止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皮肤保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皮肤也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皮肤有几种颜色(白、黄、红、棕、黑色等),主要因人种、年龄及部位不同而异。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并含有附属器官(汗腺、皮脂腺、指甲、趾甲)以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
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一个成年人的皮肤展开面积在2平方米左右,重量约为人体重量的1/20。最厚的皮肤在足底部,厚度达4毫米,眼皮上的皮肤最薄,只有不到1毫米。
皮肤感觉是由皮肤感受器官所产生的感觉。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痛觉、冷觉和温度觉。人的皮肤感受器中的神经感受器有环层小体,触压感受器等。
二年级活动 指纹显原形
怎样让指纹显原形? 小朋友一定会说,这不要太容易,只要把手指按在印泥里,按在白纸上,纸上就留下了我们的指纹。在电影、电视里,我们常看到警察在案发现场少不了一个取证程序——取指纹,但是,犯罪分子不会傻傻地给我们在印泥里留指纹的,那警察是怎样让罪犯显现出他们留在物体表面的指纹? 下面让我们做一个实验,学当一次警察,让指纹显原形,大家一定很乐意。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认识到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学习一些观察、识别与还原指纹的方法。
(2)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喜欢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活动材料
白纸、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碘溶液、镊子、书、火柴、量筒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步骤
(1)轻轻用镊子取一张白纸放于书上,不要让手指在白纸上留下痕迹。用大拇指在白纸中央重重按下指纹。
(2)戴上手套,取少量碘溶液,倒入试管中,体积约占试管容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3)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端,并置于酒精灯上方。
(4)点燃酒精灯,先将试管在酒精灯外焰来回移动,使试管受热均匀。
(5)加热试管,一手拿试管,一手将有指纹处的白纸靠近试管口上方。
我猜想:①白纸上出现清晰的指纹。②白纸上不出现清晰的指纹。
怎么样? 赶快动手试一试吧!
二、实验现象
白纸上会出现清晰的棕色指纹。
三、揭秘原理
原来我们每个人的手指上都含有油脂、矿物油和汗水等有机溶剂。当手指按在白纸上时,手指上的这些有机溶剂会呈指纹样留在纸上。碘是一种容易升华,又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物质。当碘受热升华时,会溶解于其中,因为碘是棕色的,这些原本无色的有机溶剂在溶于碘后显色,从而显出指纹的图案。
四、引发思考
碘的多少与显示的清晰度是否有关系? 你知道有其他鉴定指纹的方法?
·活动提示
(1)活动中要使用酒精灯,请掌握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2)把试管加热时要掌握正确的加热方法,注意安全。
·活动评价
学生姓名:
·参考资料
酒精灯是以酒精为燃料的加热工具,广泛用于实验室、工厂、医疗、科研等。由于其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烟雾,因此也可以通过对器械的灼烧达到灭菌的目的。又因酒精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对其他实验材料加热。它的加热温度达到400℃~1000℃以上,且安全可靠。
一、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使其平整,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灯里酒精的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的1/4,少于2/3,在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烧另一盏酒精灯,而应该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二、给物质加热
酒精灯灯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在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注意:
(1)在用酒精灯加热可以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来给液体加热,在加热固体时可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等,有些仪器如集气瓶、量筒、漏斗等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不可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
(2)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然后加热,以免容器炸裂。
(3)加热的时候,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也不要离得很远,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影响加热效果,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可能破裂,也不要立即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
(4)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应行进行预热,预热的方法是:在火焰上来回移动试管,对已固定的试管,可移动酒精灯,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灯焰固定在放固体的部位加热。
(5)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也要进行预热。同时注意液体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体积1/3,加热时,使试管斜一定角度(45°左右),在加热时要不时地移动试管,为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手应该持试管夹的长柄部分,以免大拇指将短柄按下,造成试管脱落。
(6)特别注意在夹持时应该从试管底部往上套,撤除时也应该由试管底部撤出。
案例3“人体手指类”评析
幼儿成长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意识在逐步形成,他们对自己的身体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小手是幼儿最长用、最熟悉的一部分。他们每天用小手做很多事情,但是幼儿的生活经验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还不知道怎样保护小手。他们经常咬手指,啃指甲,玩刀子等,这些行为不仅不卫生,还很危险,需要成人及时纠正和指导。此外,孩子们还非常渴望用自己的小手,像大人一样去做事情,小手究竟有些什么本领,也是孩子们迫切想去认知和实践操作的。
本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随着孩子们的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渴望探索自己身体的奥秘,但是对于很多问题却只停留在发现的阶段,如何将孩子的兴趣点提升出来,引导他们更进一步的进行科学探索? 这对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人体的手指》这一系列单元中,选择了通过手指感知物体,认知手指、认识指纹,手指的触觉,到科学实验“指纹现原形”这一围绕“手指”主线设计科学认知实验活动内容,由最直观简单的手指感知到以“指纹”为支撑的科学实验,层层递进,梯度上升。
幼儿园小班重点落在认知,《软软的和硬硬的》这一活动内容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手指感觉直观的去感受物体的软硬,了解、感知软硬的不同(软的东西一捏就瘪进去了,会变形;硬的东西不会变形,软的摸上去很舒服的)。在活动环节上我们主要通过幼儿摸一摸,捏一捏玩具,让幼儿感受物体的软硬,了解软硬的特征,再通过把玩具送回家的游戏给玩具进行软硬分类。活动方式简单,材料的选择直观(如棉花、海绵、袜子、笔、塑料积木、固体胶等),重在幼儿的感受。
幼儿园中班重点还是在认知,《能干的小手》通过谜语的导入,朗朗上口的“手指歌”和有趣的“手偶”游戏的跟进帮助孩子们知道一双小手有10个手指、每个手指有不同的名称,以及手指的作用和手指的保护等。通过动手做游戏活动,进一步来认识小手、喜欢小手、保护小手,并掌握一些小手的安全保护意识,认知手的作用和本领。
幼儿园大班重点落在感知和观察,《有趣的指纹》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指纹画,了解指纹的类型和区别,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了解指纹技术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指纹可以破案、指纹签到机、指纹锁等。在活动环节上,在小班直观感受的基础上通过画画、比比,让幼儿感知指纹的奥秘。材料有放大镜、手电筒、漂亮的指纹画等,活动环节增设了画一画自己的指纹,找一找指纹的区别,想一想指纹的用途等,充分激发了幼儿对指纹探究的兴趣。
小学一、二年级重点落在探究,一年级的《手指怎么啦》在幼儿园的初步认知和用手直观感知物体的软硬的基础上提升到探究手指感觉敏感程度、影响触觉的因素等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小实验,知道手指的触觉虽然很灵敏,但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会产生误差,知道皮肤是人体的最大的感觉器官,不同部位皮肤的感觉敏感程度也是不同的,了解失去感觉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方便,甚至会很危险。一个个自主探究小实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小学二年级的《指纹现原形》中,儿童通过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认识到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学习一些观察、识别与还原指纹的方法。在小组合作、自主测量和记录、合理预测、科学分析、实验验证的环节让儿童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意义,从小播下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探索未知世界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他们对什么都特别地感兴趣,司空见惯的一件事情,很平常的一个现象,很普通的一个物体,都是他们研究的兴致所在。因此在活动设计时,选择了学生身边最普通的,但观察研究起来却会有许多新的发现的研究对象——“手指”作为自由研究的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兴趣,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除了这个系列,围绕“人体”的有关知识内容,还进行了“动动我的身体”“比高矮”“人体呼吸和脉搏的测定”“食物旅行记”等的相关科学活动内容的设计,让孩子们在不断认知、实验中了解自己身体、明白身体各部分的作用,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