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导入区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人口导入区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经过多次研讨,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特点,形成我校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目标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牢固确立“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上海市崇明县长兴小学 虞新忠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标准也多处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语文教育界的理论和教学实践都证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同时,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已成为当今教育的热点问题。我校位于正在疾速开发的长兴岛——一个上海市农村人口导入区,外来学生又多又杂,全校64.3%的学生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相对而言,他们的流动性比较大,家庭居住环境比较差,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比较低,在这些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等盲目懈怠的特征,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这些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往往落后于城市中的同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本校外来务工子女学习习惯上的这种差异性,学校以此为突破口,开展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调查结果与归因分析

从语文的学科特点出发,我们把语文学习习惯分解为听、说、读、写、问、查六大类,并据此对我校五年级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习惯的调查。接受调查的外来务工子女有85名,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对同年级的65名本地学生同时做了问卷与访谈调查,获得如下数据:

表6 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习惯调查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外来务工子女的听、说、读、写、问、查的习惯都不及本地学生。外来务工子女在主观上意识到听、说、读、写、问、查的习惯对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家庭环境和学生自我作业习惯的影响,自觉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由于外来务工子女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弱,不善于交际,34.1%的学生上课发言不主动,不积极,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18.8%的学生害怕发言,8.2%的学生不发言。受家庭条件的限制和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外来务工子女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不多,13%的学生从不看书,58.8%的学生偶尔看,从不课外自行查阅资料的占51.8%。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习惯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流动性大,学习生活环境差

家庭是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可以为孩子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还有利于孩子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据调查,我校外来工子女大都来自贫困落后地区,有76.5%的民工子女都来自于多子女家庭,家庭收入普遍不高。家长在子女教育投入上的资金也非常缺乏,造成孩子学习硬件环境较差。只有17.5%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房间,将近一半的家庭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不能为子女提供单独的学习空间。82.3%的学生家庭环境嘈杂,社会闲杂人多。他们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因此,放学回家后没有学习的条件、环境、氛围。有相当多的外来务工子女的课外书拥有量几乎为零。那些刚刚随父母由家乡来到沿海城市的孩子良莠不齐,他们所学的教材与本市的教材之间存着一定的差距,本来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的孩子,再加上不停地转学,使孩子们不能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

2.家长较忙,忽视了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资讯的快速发展,家庭教育已变成一个世界性的课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经营和维系好家庭、教育好孩子正成为备受世人关注的问题。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60%的外来务工对子女的学习比较重视,但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繁重,每天起早贪黑,无暇顾及子女,再加上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法不尽合理,有体罚和打骂的占76.5%。由于父母大都早出晚归,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就算有空闲,也因为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不能对孩子进行辅导。

3.传统的教育评价体制忽视了对学习习惯的培养

目前,由于教学质量仍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相应的,教师也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对于学习差的外来务工子女,有些教师没有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反而觉得是累赘,不大乐意接受外来工子女,再加上有些外来务工子女半学期插入,学籍未归档,造成多数教师疏于对这些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指导,导致其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成绩偏低。

三、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习惯的实施过程

1.各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目标的制订

语文学习习惯包括哪些,是每位语文老师必须了然于心的事情。这样,习惯培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通过多次专题研讨活动,让每一位语文教师知道语文学习习惯有哪些,教材中每一个年级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的阶段目标是什么。通过研讨,还让教师了解本年级的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和特点。我们经过多次研讨,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特点,形成我校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目标体系:

表7 长兴小学各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目标要求

(续表)

2.将学习习惯培养融入教学设计中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牢固确立“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阵地。我们把学习习惯培养当成教学的硬任务,纳入其中,通过一系列教学措施,强化习惯培养。语文习惯培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教学要求和习惯要求有机渗透,促进教学要求、语文能力和学习习惯的相互转化。我们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融入备课、上课、作业等日常教学的五环节中,并具体地体现在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制定中,体现在日常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形成比较可行的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更具操作性。(见表8)我们重新设计了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方案)的基本格式,增加了“学习习惯目标”和“学习习惯养成策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具体落实学习习惯目标的检测,将学习习惯养成情况纳入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之一。(见表9)

表8 长兴小学语文学习习惯有效养成研究教学设计方案

(续表)

表9 长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

(续表)

3.注重评价激励,促进习惯养成

外来务工子女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一次成型的,而是需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经过反复的、长期的训练而成。

(1)通过及时性口头性评价,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很多外来务工子女害怕发言,不愿提问,学生不会提问,就不会思考。为此,教师应多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如:“×× ×同学多会发现问题啊!;×××同学提出的问题真有价值啊!×××同学多会观察呀,连这个都被你发现了!”等等。充分调动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习惯。

(2)通过阶段性评价,强化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重视对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日常性评价,并将其分解为课前、课中、课后。在日常评价处“☆”表示好,“△”表示需努力。根据日常评价得星情况,一学期相关项目连续得9颗☆星者,学期总评为好,并获相应学习习惯章于总评栏内。每一学科获得9个章的同学可获评该学科“学习习惯标兵”称号。(见表10)

表10 学生日常课堂学习习惯评价表

(3)通过表现性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能引导学生善于读书,则其功甚伟。”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读课外书、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针对外来务工子女的课外阅读匮乏的现状,确定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标准;在学校,组织进行图书漂流活动,让学校图书馆的书籍进入班级,定期轮换,充分利用中午午休时间,让学生借阅;在家里,定期布置阅读要求,积极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完成课外阅读记录卡,摘入好词佳句。其次,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读读精彩片段,谈谈感受,利用每周阅读课,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反馈,让能力强的外来务工子女介绍好书,交流好词、好句、好段以及读书心得。最后,结合学校的阅览课、班级图书借阅登记以及学校读书节活动,每月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综合评定出“阅读之星”,学期末综合评定“阅读小博士”,颁发奖状,以此鼓励。

4.家校同步,形成合力,共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而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往往源于家庭的不良教育或受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为此,我们通过以下途径,增进与家长的交流,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1)家长开放日。通过每年召开一次的“好习惯培养”专题家长开放日,把家长请进来,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教学的进程,学生习惯培养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说明需要家长给予哪些帮助与合作,促进家校合作。我们先后召开了“好习惯伴我成长”“同品书香韵味共享心灵阳光”两次专题家长开放日,通过教师及家长典型发言、“家校合作培养好习惯”主题班会、(书香校园、书香家庭)读书日、亲子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表彰好习惯明星学生、家长、家庭,使家校合作促使学生幸福成长。活动中家长之间交流互动,交流和切磋教育孩子的经验体会,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激发和培养家长强烈的教子兴趣,提高家长关注孩子教育的热情,增强家长教子的自觉性。

(2)互联网站。网络时代最大的便利就是交流自由、资源共享。我校的网站为此提供家校合作的交流平台,老师们和家长们把自己的精彩的文章、教子方法放到网站上与人分享。网络论坛中家长朋友和孩子们都到这里,他们在这里不但可以跟老师沟通,也可以跟同班的学生家长交流。老师和家长都可以在这里发布信息,上传和下载教育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3)家校联系簿。联系簿是一种教师与家长书面联系很好的方式。每周五老师先在每个孩子的本上写出他一周的表现,然后由孩子带回家先写出自评,再由家长写出最后的评语。随时把学生在学校的好习惯成绩、表现,优点、缺点以及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写在小小的联系簿上反馈给家长,其他同学发现的该生的优点也可以写上去,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实现家校沟通合作培养好习惯。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和学校这两个不同环境中习惯养成的表现是否一致,从而避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4)手机短信。通讯的迅速发展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与此同时手机短信为我校家校沟通提供了更便捷的联络方式。通过家校互动短信平台,将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家长和老师互通学生的各种情况、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共同纠正,家长和老师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5)成长档案。我们为每个孩子建立“幸福童年”成长档案,每学年一册,每月与家长沟通一次,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创造、表现、欣赏成功的机会。同时为家校提供一个记录孩子成长过程的系列平台,老师和家长两方面都能及时做学生工作,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优点能及时表扬,问题和不足能及时纠正,不仅能使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成长状况,孩子在家的许多坏习惯也能得到纠正,密切了家校联系,架起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教育效果明显。

四、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学的策略

通过实践研究,

(一)听

1.组织游戏活动,增强听说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游戏,如“猫捉老鼠”,就是让学生从老师所读的一些词语中找出一个不同类的。再如“小小传声机”,就是每隔五六米站一个同学,教师对第一个同学说一句话,然后由他依次传给最后一个同学,最后一个同学再将这句话说给老师听,没说错的小组就可以得奖章。学生在游戏中会倾听,听得很认真,自然达到训练的效果。

2.明确倾听方法,注重反馈引导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的关系,学生普遍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大喜欢别人说,而且喜欢打断别人的发言。如:熟读了《四季歌》之后,我问大家:“每一个季节都唱到了什么景物?”孩子们纷纷举手,其中某同学回答了这个问题:“小草,荷叶,嗯——”某同学稍微停了一会儿,正思索着。这时有那么几个学生,边举手,嘴中边喊着:“谷穗!雪人!谷穗!雪人!”站着回答问题的同学尴尬地望着我,嘴里咕哝着:“噢,谷穗,雪人。”坐下了。某同学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只作了短暂的停顿,稍加思考,其余学生便没有耐心听下去,着急地代替他回答。这时,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倾听的一些方法:①明确倾听的目标。在倾听前,教师必须给学生以明确的目标:听什么? 怎么听? 边听边想些什么? 听后要做些?这样使学生不会认为自己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②倾听时要尊重别人,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③倾听时要专注,要用心去听,方能清楚地听见别人所说的信息。

3.培养倾听的兴趣,增加听说训练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然而,倾听对于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缺乏兴趣的。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积极寻找和创造乐趣,如在教学《筷子的传说》一文时,揭示课题后,布置学习任务:“听课文录音,听清传说中介绍了谁,他在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小组间进行合作比赛,看哪组听得最仔细,说得最清楚?”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的赞扬与激励是他们最大的乐趣所在。所以,在培养倾听的习惯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二)说

1.激发说话胆量,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一是怕说错让人笑话或挨批评,于是少说为佳;二是对话题不感兴趣,话不投机半句多,没话说。在教学中对学生说话中出现的错误不应急于批评和频繁指出,允许学生说错、修正、补充,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而对学生说话中存在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出,并提出纠正的方法。为此,教师应多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如:“×××同学多会发现问题啊!”“×××同学提出的问题真有价值啊!”“×××同学多会观察呀,连这个都被你发现了!”“不用急,慢慢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说清楚的。”这样既能保护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又能达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

2.立足课堂教学,培养说话能力

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课堂作为主阵地,可以通过朗读、复述、答问等训练进行: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通过朗读,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语感。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理清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形式,可采用详细复述、概要复述、创造复述等。这种复述课文的方式,可训练学生较长时间连贯的、有条理的、完整的说话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得当的提问既能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又能激励学生说话,创设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可采用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一问多答、一问一答等多种形式,教师对学生答问的内容、表达的方法、说话的仪态习惯等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以保护和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3.加强课外训练,提高说话能力

在课外日常生活中,师生间的交谈、学生间的会话、电话联系、即兴讲话等,由于是事先没有准备的边想边说,因此要求学生说话大方得体,语言力求简洁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培养机敏思考、灵活定向和流畅表达的社交语言能力。如利用早读或课前2分钟时叫学生说喜闻乐见的事,故事的来源可以是成语故事,读过的文学作品,看过的影视戏剧,或耳闻目睹的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要求学生述说故事前先熟悉情节和主要人物,正确理解主题.注意语调和语速,有些内容可作适当的加工发挥,表达要连贯、生动和有感染力,运用体态等配合渲染,增加效果。

(三)读

1.认真读书的习惯

学生在诵读中经常会出现错读、误读、加字、落字、唱读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认真负责的读书态度。此时,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诵读的规范要求。我们的要求是读书要做到“三到”:心到——读书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专心致志地读;眼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仔仔细细看准字眼;口到——读时字字读得响亮不含糊,吐字清晰准确。对每一篇要求学生诵读或背诵的课文,教师都先范读,从每一个字的读音到句间停顿,都为学生做出示范,尤其是对于生僻字、多音字、习惯性错误读音的字,教师更要做出提醒。在学生读书时,教师注意观察他们,发现坐姿或拿书姿势不正确、读书声音不够响亮的同学,及时提醒纠正。读书结束,教师用一两句话总结,点名表扬那些读得好的同学,为全班同学树立榜样。这样就使读书规范变成集体的共识,创设了良好的习惯培养的氛围。

2.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

“熟读精思”“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于思”是我国传统的阅读经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自能读书”等,都离不开动脑思考。没有思维的阅读,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阅读。因为从本质上说,阅读主要是靠思维接收文章的信息,思维是影响阅读效果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条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种种思维的方法,用来提高阅读能力。如果学生读书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理解课中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如低年级的孩子读《狐假虎威》一课时,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大大小小的野兽都吓得撒腿就跑”。有的孩子边读边思考,向老师提出来:“老师,这句话不对”。他认为森林里不像它们在热带草原上,它们不一定吓得跑,因此,课文中“都”字用得不对。还有,低年级的一名小同学在阅读《春天来了》时,老师提问:“春天来了,冰雪变成什么呀?”他回答说:“变成了春天。”他没有说冰雪融化成水,可见他在读书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这两个例子说明,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把主动权交给他们,不但会发现并解决许多问题,而且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3.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读书时,只有一边读一边思考,才会有所感,才会圈画批注,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可贵的良好阅读习惯。但是,如果只在课堂上提一提这要求,却不做具体的方法指导,最后要求就可能落空。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指导。在和同学们共同的学习中,我们制定和逐步完善了读读画画的具体方法:①画一画:生字词,特定含义的常见词,有标志性提示性意义的词;有关重要注解;重要的句子(体现结构和层次的标志性语言,需要着重理解的重点句、中心句、佳句等)。②注一注:注音(易读错的生字、多音字、形近字);释词(结合语境解释词义);老师的重要讲解,或在课堂上同学们形成共识的结论。③标一标: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或写上自己初步的认识、见解;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提出疑难问题,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阅读中,随着思考,或受到启发,或得到新知,或发现疑点,该画则画,该圈就圈,该点就点,该抄则抄,学习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坚持下去,便能够习练出非同一般的阅读能力。

(四)写

1.扎实进行写字训练,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新课程理念特别指出:“识字和写字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整洁、整齐、认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养成的重要习惯之一。如在教学书写提手旁的字是这样做的:师:(出示生字“拥、抱、扬”)请大家看看这三个生字,发现什么了吗?生:它们都是提手旁的字。师:对。那我们来看看该怎样在田字格里写这些字。(老师在黑板的田字格里教写,学生说笔画名称,然后学生在田字本上练写,老师巡视点评)(学生写了每一个字的字头后,老师叫停下)师:现在,看谁能轻轻地把铅笔和橡皮送进铅笔盒,我们就表扬他。(学生听到后,马上安静地把铅笔和橡皮收拾好放入铅笔盒里)平时的教学中,扎实落实写字训练,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书写课后生字,能够把生字写得端正、清楚。另外,做作业时,要求学生一笔一画认真书写。不定期举行作业评比,对书写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促进学生认真写字的积极性。

2.注重读写结合,掌握写作技能

学生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如教学《火烧云》一文时,可以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为仿写点,培养学做能力。在教学颜色变化一节时,让学生找出颜色变化多和快的句子,并圈出有关的词语。学生在交流时,都找到了“火烧云变化极多极快,一会儿红彤彤,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等句子。有学生说:“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四个词语我知道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之快,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表示颜色的词语说明了火烧云颜色的多。通过画句子,圈词语的学习方法,我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把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和快写具体的,为仿写作好铺垫。在教学形状变化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又运用画句子,圈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先学“马”的一节,按照“天空中出现了什么——它的样子怎样——它是怎样变化的”这一顺序,用不同的线条画出有关的内容,学习课文。学生通过自学,找到了相关的句子,发现这一节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写法。另外几节由于结构相似,我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学。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这段内容的写作特点。掌握了写作特点,就为仿写作好了铺垫。在学生清楚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之后,我就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仿写“变幻的云彩”,让他们把他们看见的千变万化的云,通过描写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写作的方法,老师从扶到放,放手让学生写,学生写得得心应手,兴趣盎然。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范例的章法为章法,依章循法地引导学生从事写作练习,通过对范例进行分析、理解和仿写,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增强写作能力。

3.加强“练笔”,增强习作能力

许多同学在语文学习中都感觉作文难写,而且进步较慢,针对这种现象,留心观察、多读书,为写作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如果不动手,眼高手低,所有的工作对于提高写作也只是徒劳,所以勤于动笔才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之所在。因此,要让学生写日记,做周记,多写作文,多多训练。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活动,课堂上少不了说的练习。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说,顺势让他们写一写。这样,“说”为“写”铺设平台,降低了写的难度,为“乐写”打下基础。如学习三年级《燕子》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光彩夺目”,让学生看图读文圈画:哪些景物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课文写细雨、微风、柳丝、青草、绿叶、鲜花构成了多彩的春天;你们觉得多彩的春天仅这些事物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议论纷纷起来。于是教师顺势让他们说一说春天里还有哪些事物和不同的色彩,再指导写一写,以不同角度来理解春天的含义。

(五) 问

1.把好预习关,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习惯

在预习阅读中进行自我提问,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它可以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听课的效率,如果能反复训练也会提高阅读能力。如在教每篇课文新课之前,布置有关提问的作业:阅读课文后从“题目、字、词、句、篇”五个方面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一个字一个词的好处,发现作者写作技巧的特色,感受篇章结构的前后关联。标出的问题首先在学习小组中相互质疑,再把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向教师质疑,如果学生质疑还没有达成掌握文章重点难点的目的,我就向学生质疑,在质疑中掌握知识。

2.把好上课关,创造在问中感受成功喜悦的机会

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如在每次预习作业后,认真批阅学生的自主作业,并且适当地在上课时抛出学生预习时存在的,期待能够通过全班的力量解决的疑问。另外,在备课中从①找题眼②抓中心词句③揭矛盾④比好坏⑤抓感兴趣的部分这几个方面设计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3.把好课后关,鼓励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其实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要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老师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因为时间关系,简要地板书了八个问题。接着他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其中有些问题是有联系的或是同一类的,这样问题就集中了。其中还有一个问题老师直截了当地指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超出了课文的范围,希望同学们能够课后寻找阅读相关的课外书来帮助思考解决。在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梳理后,学生学习目标就更明确了,然后就是学生自主地读书、探究和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审视黑板上的那些问题,把已经解决的问题一一擦去,最后发现还剩下两个问题没有解决,老师则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离开课堂,到课外的大课堂中去探寻,这对自己的学习更有利。

(六)查

1.遇到学习困难,主动查找工具书

《新课标》中指出:“学会用汉语拼音等两种查字典的方法,能根据读写的需要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词典。”而现实当中大部分学生不愿查工具书,学生普遍没有养成遇到问题自己主动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何解决呢?我们是这样做的:先进行方法的指导训练。要求学生每节语文课必带新华字典,凡是课文中出现的字词问题一律不放过,并及时指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查字典的方法。对于解词,学生在自读课文中发现句中不好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了解词语的义项,根据句意选择义项,再代入原句中,与原句一起读,在句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试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通过预习,认真查阅工具书,解决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不就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吗?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理解了疑难问题,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就是找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吗?

2.课前预习,查阅课外资料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些课文出自大家之手,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做些了解,这可以比较好地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如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预习过程中,所设计的预习内容和知识应做到比较广泛,要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人、事、景、物、地点等内容,如果课内教材中没有相关内容,那么教师要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或者分组到学校电教室查阅相关资料,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课外知识摘抄本,把查到的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激发了课内阅读的兴趣。

五、研究取得的成效

(一)学生的学习品质得以提高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得到了纠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坚持每天一页字,书写清楚、规范、美观;在学习过程中已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自行扫除阅读理解上的文字障碍,成为一种基本技能;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记好听课笔记,写好读书笔记,切实提高听课的效率和读书的质量;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能有表情地诵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坚持课外阅读,既拓展了视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又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学生能主动质疑,尊重他人认真倾听,然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思维活跃,不人云亦云,不偏激武断,实事求是,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个人看法。

(二)教师专业能力得以提升

教师强化了习惯培养意识、科研意识,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教师个人的思考能力。只有在研究中持续不断地思考,才会使教师的思考更敏捷、更敏锐、更深邃,提升了教师个人的经验总结能力。在平时的工作或生活中,问题需要总结,成功也需要总结,他人的好经验需要总结,自己的失败经历也需要总结。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培养教师个人的经验总结能力,进而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提高教师个人的课堂教学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效率,这是课题研究的最主要目的。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不断地、自觉地改进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备课方式、教学行为、教育方法等,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家庭教育观念得以改变

通过课题研究,外来务工子女家长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逐渐明白,家庭教育最忌讳简单粗暴,这样只能毁灭孩子心中的美好世界,对孩子的一味惩罚并不能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能短时压抑他的不良行为,只有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注重培养其良好习惯才能使孩子终身受益。家庭教育的重点不应只是在孩子的学业上,孩子学习出现状况有很多原因,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除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方法上对孩子的学习给予指导外,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劳动技能、健康体质、健全心理等方面的培养。本次课题研究也使他们明白,作为家长,亟须转变那些传统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只有父母的观念改变了,才能辅以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提升教育的能力,才能真正把家庭教育搞好,才能让家庭教育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