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县长兴小学 熊 健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想要培养好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要仔细斟酌“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对于小学生而言,“听”与“读”是语文教学中文本信息的输入途径,“说”和“写”是文本知识与信息的复制和输出途径。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会学生与“听、说、读、写”交上好朋友,锲而不舍,方能感受“金石可镂”的喜悦与成功。
百啭千声随意移
“听”的好习惯养成,对于学生而言,那就是在课堂中“听别人讲话时,要特别专心,并能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在听的同时,要边听边想,养成勤思的好习惯”。
每个班级里总有几位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更不用谈他们的思考与理解了。有一次我上课时,发现有一位学生在发呆,似乎游离了我们的课堂。我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走到他的面前,继续讲读。他立马感受到了我的提醒,开始听了起来。这样的状况已经不止一次了,我不禁反思了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听的质量呢?经过教研组的活动和与资深教师的交谈,我决定从抓住课堂中的“听”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果不其然,在上《揭开雷电之谜》这一课时,这位学生又出现了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我将原来设计的“听”计划开始实施了起来。这次,我点了他的名字,让他听清我的要求:请你听其他同学读课文节选段落,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等听完后告诉大家,好不好?他点点头。没想到,他听得很认真,说出了段落的大概意思。经过这次,我发现“听”习惯的培养可以先听后说,在问题提出时,明确要求:请听仔细、认真听,听后请他说一说,让学生参与听的过程并有目的地倾听。我还尝试了先听后思,引导学生学会听不同的意见或答案,让学生说说他的理解,思考是否有不同的见解;先听后记,提示学生听重点,交流记住了多少,是否可以说出大概意思;先听后写,在听的时候鼓励学生动动笔,记下关键词,听完后,把关键词连起来写写句子。采用百啭千声的“听”,不但加大了课堂上学生“听”的机会,也提升了学生的专注度。
同时,要求学生在听的时候,可以试着提出问题,不“随意移”,就能落实听的能力训练。课堂中,听的习惯渐渐养成,而阅读能力也自然得到了加强。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
课程标准概括了语文课程的三大特点,其中一点就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通常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在“说”这一方面的表现过于片面,但是为了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和独特的见解,还是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即使不假思索,即使毫无根据,即使毫无条理,但只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予肯定和鼓励,就能循序渐进,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完善语言的表达。
我在《祖先的摇篮》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说”的习惯,让学生自读课文时,先提供给学生方法,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随后说出他们的想法。比如:祖先的摇篮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可以先圈画关键词,在课堂中说出他们的答案。有学生并没有把“祖先的摇篮”说全面,在这时,让其他同学来补充,并说出理由。这时,有一位同学说,“祖先的摇篮”是指人类文明的起点。我追问道:“为什么你觉得祖先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起点?”他说:“课文中写了‘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但愿地久天长,永远永远不被污染,那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并且作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呼吁我们要保护环境,做文明人。”当时我就惊讶了,他说得实在是太完美了,这么言之有理,这么有自己的见地。可见,放手让学生说,或许能收获意外的惊喜。
而在课堂中还可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与同学交流,培养“说”的习惯。比如:“我准备说什么?”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 最后说什么?这样一来,学生说话不仅有条不紊,而且还提高了交流的成效。长期的训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了有顺序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通过课文文本内涵分析,我会让学生来说课文教会我们什么道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与见解,懂得“言之有理”。
旧书不厌百回读
朗读是我们语文课堂中常用且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以读激情,以读导练,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但读并不是放任自流地读、毫无目的地读,而应是有指导地读、有目标地读、有层次地读、有质量地读。在课文《勤读》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课题的引入,让学生懂得“书读百遍,而义自见”。一开始,部分学生在朗读文言文的句子时,弄不清词句之间的关系,读起来非常吃力。我通过加强对文章的断词指导句朗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采用小组读、同桌读、个人读等方式不断强化朗读训练,大大提高了读的质量,才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课堂上不断提高,渐渐养成“读”的习惯。
学生朗读课文时,只要有一句或半句是对的地方,我都及时给予鼓励,再给出建议,让读的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在朗读中树立自信心。虽然每个学生朗读的能力都不尽相同,每个学生对每段文字的理解肯定也是不同的,但是只要给予学生读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读音表示自己的感受,那么语文课堂的朗读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读课文时,培养起一种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会成功,哪怕是预习得很熟的课文也需要多次朗读,毕竟“旧书不厌百回读”嘛!而且要读得有质量,读得有水平,就要在课堂中教会学生掌握抑扬顿挫,要争取让每个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语言的表现力在训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濡笔写心声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动笔不一定就非得要写出多么精彩的大文章,面对“写”的习惯养成,我们可以从动小笔开始。
我在教低年级时,先手把手教学生掌握握笔姿势,感受行笔的力度与规律,从笔画开始,逐渐到字的结构,培养学生动笔的习惯。再通过让家长每天鼓励学生对课内生字、生词进行抄写,并更正抄写中的错误,还让家长从儿童注音读物中指导孩子对字、词进行抄写,让孩子指出不认识的字,再看头上的拼音,拼读出来,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已学会了自我动笔的基本技能,我就只指导他们摘抄古诗或短文,甚至好词好句,把主动性让给孩子,让他们把“写”的自觉性培养起来。
记得我之前教过的一个三年级班级,因为开始学写作文了,很多学生都感到非常吃力,不知道写什么,从何下手。这时我引导学生明白:关键问题在于平时积累的材料太少了,只有做到“读书动笔”即写读书笔记才能解决,只有勤动手作好读书笔记才能积累更多的知识,提高读书质量。我还告诉学生,写读书笔记并不难,贵在坚持,要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一边读一边记,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记忆,还可积累写作素材,知识越多,写作文时就能信手拈来,不用咬笔杆子了。
语文课堂中要指导学生在听讲或课外学习的过程中,都养成随时圈点、批注的好习惯。由此可见,蔓延到写作时不能仅仅局限在写作课上对学生写作方式方法上的指导,更应对学生内心想法进行有意的引导,让他们热爱语文,热爱写作,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心声,达到字从文畅,进而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用“听、说、读、写”的方法,不仅使学生与语文交上了好朋友,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的能力。当然,要想使语文教学更为得心应手,除了习惯的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愿意坚持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通过教学相长,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得有成效,感受“金石可镂”的成功之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