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方学习取经,为基地建设做更好的规划
自宁波四中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体育学科培育基地以来,省教研室、省体育学科指导小组专家多次来我校对学科基地课程建设方案进行指导,并对学科建设方案的改进提出了建议。我校多次参加省学科基地培育学校课程建设研讨会和深化课改现场会,聆听兄弟学校的课程建设方案,厘清我校课程方案思路。近些年来,我校实地考察了郑集高级中学、无锡一中、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南京金陵中学等学校体育学科基地建设情况。
二、建设了五位一体的宁波四中体育学科课程体系
“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内容:确立课程在体育教学的核心地位。
作为省、市两级体育学科培育基地学校,根据体艺文领衔的特色发展定位,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完善了体育学科基础课程,开发了选修课程体系,强化了活动类课程建设,发挥了隐性课程体系的功能,强化了体育安全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整合课程资源,提供了适合学生的课程方案,构建了宁波四中体育学科学校课程总体框架。
三、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在“五位一体”的思想指导下,我校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形成以篮球、足球为主项,另外七个(田径、体操、排球、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极限飞盘)为副项的选项教学模式;形成了篮球教学内容在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实施的一体化,人人普修篮球的校本特色,初步形成了校园篮球文化。
在形式上我校建成了“一二八”模式,即将一个年级分成12个班,分成两个模块(6个班为1个模块),一个模块由8位教师共同参与上课。
在教学内容上,我校将素质、技术相结合,新兴项目和篮球项目相结合。
根据省课改小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实际,宁波四中对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开始有队列,准备兼体能,教材三个一,复习呈环形,放松内容化,少讲需多练,安全组织妥”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制订必修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方案
近些年来,我校开发选修课程,并制订了相应的课程纲要,积极推进学校管理制度改革,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
我校已经开发了《篮球基础课程》《篮球提高课程》《篮球精英课程》《足球基础课程》《足球精英课程》《排球基础课程》《羽毛球基础课程》《羽毛球提高课程》《健美操基础课程》《极限飞盘》《乒乓球基础课程》和《田径精英课程》等12门优质、有特色的精品选修课课程。其中《极限飞盘》和《篮球精英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第三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
五、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成果
从硬件资源建设,与华师大合作办学和利用社会资源等方面来看,宁波四中体育学科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程群、选修课程群、活动类课程群、隐性课程群和体育安全类课程群等五大类课程群,以特色项目——篮球、足球为龙头,以跑操和体育节为基础,让全校师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进一步提高了师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初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
其中,必修课程分为必修必学课程和必修选学课程。必修必学课程是指我校的指定选修课程,如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全体学生普修篮球2个学分;还有地方指定课程,如田径项目和体操项目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各修2个学分。必修选学课程是指高二年级开设3个篮球班(2个男篮班、1个女篮班)、2个健美操班、1个足球班、1个排球班、1个羽毛球班各含4个学分,其中篮球班是在高一普修的基础上设的提高班。高三年级开设3个篮球班(2个男篮提高班、1个女篮提高班)、1个足球(基础、提高)班、1个羽毛球班、1个排球班、1个健美操基础班和1个健美操提高班各含4个学分,其中篮球提高班、足球提高班和健美操提高班在高二基础上再提高不重新选班,羽毛球班、排球班、健美操基础班必须重新选班(学生不重复)。
选修课程分为面向全体学生课程和面向部分学生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有排球基础班、羽毛球基础班、健美操基础班、乒乓球基础班、极限飞盘班等;面向部分学生的课程有篮球男、女精英班,足球精英班,田径精英班。
活动类课程分为体育节课程、跑操课程、课外活动课程。篮球项目精英课程、足球项目精英课程和田径项目精英课程是选修课程的延伸。
隐性课程分为体育文化课程、体育硬件建设课程(结合体育精神、学校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德育建设)和制度建设。
体育安全课程分为健康安全课程、心理教育课程和生命教育课程。
六、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成果
(一)改革项目:“运动教育”项目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运动教育模式(Sports Education Model)是一种强调学生全员参与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运动教育”项目主要关注学生课内的体育学习,给学生全新的运动体验,并教会学生身体锻炼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内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运动体验,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
(二)改革措施与方法
该模式以游戏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学习方法,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让学生获得最真实、最丰富的运动体验。运动教育模式由赛季、团队、记录、常规赛、季后赛与庆祝活动等元素组成。
(三)成果
该模式帮助教师创新了体育教学理念与方法,让学生在运动教育主导的体育课堂上获得了更加真实的运动体验,并成为有能力、有学问与热衷于体育运动的人。该模式也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锻炼意识,从而为健康地生活、快乐地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模式对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开始有队列,准备兼体能,教材三个一,复习呈环形,放松内容化,少讲需多练,安全组织妥”的课堂教学模式。
七、课程资源建设成果
(一)硬件方面
宁波市教育局对我校的课程基地给予了最大的资金支持,投入5000万元建造宁波四中体育综合楼。
(二)与高校方面合作办学
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合作开展体育课程建设项目研究,旨在加快我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改善我校体育文化氛围,培育体育精神,构建促进我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教育模式,推进篮球、足球等高水平学生运动队建设,实现“让学生成为享受运动,实现人生潜能新一代”的共同愿景。
(三)社会资源方面
我校与八一双鹿电池男篮密切合作,旨在激发我校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体育运动能力。我校还准备把邀请优秀体育运动队来校交流作为体育制度建设常规,以期共同进步。
八、教师队伍建设成果
(一)教研成果
1.教研组承担的部级课题“开展阳光体育,全面提升素质——以创建体育特色项目学校为抓手,促进高中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研究与实践”成功结题,相关书籍——《阳光体育 情满校园》在宁波出版社出版。“创建体育特色项目学校的实践研究”在宁波市第一届中小学体育专项科研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2.《极限飞盘》和《篮球精英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第三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
3.校教研组获得了“宁波市星级教研组”称号。
(二)教师荣誉
我校戴建波老师获得全国阳光体育展示活动优秀教练员、宁波市城区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宁波市教育系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个人、宁波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先进个人、宁波市局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傅敏敏老师荣获宁波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被评为浙江省优秀篮球教练员;其“篮球:篮球传切配合”一课获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优秀体育课自选内容录像省级评比二等奖,获第一届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学组二等奖。
卢中磊老师被评为浙江省最佳足球教练员,获宁波市校园足球工作一等奖等荣誉。
梁玲玲老师被评为浙江省田径“优秀教练员”,在宁波市第三届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九、辐射引领作用
1.2013年12月12日,义乌中学体育组12位体育教师来我校交流体育学科基地建设情况。
2.2013年12月25日,在宁波市深化课改培育基地第一次会议上,我校作为省体育学科培育基地学校向宁波市培育基地学校介绍学科基地建设情况。
3.2014年3月27日上午,深化课改现场会在宁波四中四楼阶梯教室举行。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省课改首席专家、课程与教学论的领军人物裴娣娜教授,浙江省教育督学周建达教授,宁波市教育局衷发明副处长,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体育教研员、特级教师余立峰,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王国钧教授、李润州教授、李云星博士,浙江省体育学科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等专家出席。专家们对学校体育学科的学科课程建设纲要进行指导。会上戴建波老师作了题为“宁波四中‘浙江省普通高中体育学科基地’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的汇报,并介绍了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具体框架,也提出了一些困惑。随后,特级教师余立峰应裴教授之邀,作了言简意赅的点评和阐述,引起与会者的颔首响应。
4.2014年8月24日,戴建波老师向宁波市高中新高一体育教师详细介绍了宁波四中体育基地的建设情况。
5.2015年4月,回浦中学体育教研组来我校交流学科基地建设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