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奉化区奉港中学 袁露露
一、教学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古诗词的学习有这样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可见,在我们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古诗词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除了每一学期的语文教材附录部分都有10首课外古诗词需要背诵之外,还有选入课本、需要我们精读细读的古诗词也不少,如七年级上册的《古代诗歌五首》《诗两首》、八年级上册的《杜甫诗三首》《诗四首》、八年级下册的《诗词曲五首》《诗五首》、九年级上册的《词五首》等。从教材的选编中我们可以知道,初中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诵读层面,还需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对诗歌内容加以感悟和理解。再者,纵观近几年宁波和其他地区的中考试卷,古诗词鉴赏题也频频露脸,而很多学生在应对这类赏析题时毫无头绪,失分较多。针对这些情况,本节微课结合2014、2015年的宁波中考古诗词鉴赏题,从学习实际出发,略谈几个应对的小窍门。
二、适用对象
九年级学生
三、设计特点
1.步骤清晰——从古诗词阅读的三个方面:标题、作者、内容方面一一指导。
2.学以致用——根据学情需要,结合中考试题,加以释疑。
四、过程实录
(一)直接导入
本节微课的内容是结合中考试题,略谈古诗词鉴赏应对策略。
(二)释疑过程
答题的第一步是要读懂诗歌。这里我们就按照读诗的顺序从三个方面入手,去尝试读懂诗歌写了什么。
1.看作品的标题。这点很重要却往往被我们忽视。标题是作品的眼睛,有些标题明确交代了作品的内容和类别。
(1)如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的一般是送别类的,这类作品大都表达依依不舍的惜别、情深意长的勉励、对亲友的思念与担忧等情感。如: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此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谊。
(2)又如标题中出现“塞”“征”“行”等字眼的多是战争类的或边塞类的,这类作品多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戍守边疆的乡愁或报国无门的郁闷等情感。如: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此诗通过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过程,有力地突出了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
(3)再如以某物或“咏+物”为标题的一般是咏物类的,这类作品大多是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等。如: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此诗借菊花寄托了诗人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
当然,诗歌的花园万紫千红,我们不可能一一顾及,这里想要提醒大家的一个根本点就是要读懂一篇作品,必须先仔细读作品的标题。
2.读完标题,第二步是“读”作者。平时读诗词背诗词,我们都会读作者名,但是也仅限于读一遍,其实做诗词赏析题,作者也能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一般来说,作者的创作风格有其相对的固定性。如李白的诗浪漫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苏轼的词气势磅礴,李清照的词感情细腻,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再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我们理解作品更是大有裨益。如陶渊明一生坎坷最后归隐田园,他的诗大多描写田园风光,表达宁静闲适的情怀;苏轼屡遭贬谪,却依然心胸开阔,作品也多充满乐观积极之态。
当然,古代优秀作家辈出,我们不可能对所有作家的生平经历都了如指掌,不过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多诵读,多多积累,必有可观的效果。有些诗词赏析题会补充一些对作者和创作背景的注释,我们在做题时应充分重视。
3.要读懂一篇作品,除了标题、作者以外,更主要的当然是要把握作品中的关键句。如《次北固山下》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传达出浓郁的思乡愁绪;《赠从弟》尾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借歌颂松柏的坚贞不屈表现诗人崇高的品格。抓住能表现主旨的关键文句,对把握理解整篇作品是大有帮助的。
读懂作品写了什么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步我们还要明白作者是怎样来写的,比如是直接抒情还是借景抒情,是托物言志还是用了象征手法,是借古讽今还是以小见大,是动静结合还是虚实相生等等。那么如何熟悉、活用这些方法呢?只要我们对选入教材的古诗精读细读,在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就能水到渠成,遇到标题时自然能迎刃而解。
纵观近年中考试题,各地区的古诗词鉴赏题一般设两道题目,第一道题着重对于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赏析;第二道题基本是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如2014年宁波中考题:
东坡
[北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 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2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 清幽、宁静 的环境特点。(2分)
2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这里的第一小题就考查我们是否读懂了诗歌内容,这里我们还不得不提一种方法——“推想法”。《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是这样说的:“所谓推想,是一种猜测和推断,它一靠语境的上下文制约;二靠阅读者的语言直觉,就是语感;三靠自身的经验和积累。推想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人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大都是运用这种实际能力得到解决的。”
根据“推想法”,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第一题的答案,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清幽、宁静的环境特点。为什么呢?大家看,一个“洗”字,说明刚下了场大雨,小雨是谈不上“洗”的;再者,“月色清”即月光清幽;第三,一个“尽”字说明当时东坡无人行走了,只有“野人”一个,所以得出“宁静”这个特点。这是内容理解层面。第二题就是情感体验了。从苏轼的诗歌整体特点和“自爱铿然曳杖声”可以得出,诗人很喜欢这样的环境,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从而反映了他热爱自然、恬淡乐观的情感。
再来看2015年宁波中考题: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19.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 白云堆 、 深林 。(2分)
20.请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3分)
【示例1】樵夫无意挑蝶蝶自随,“竟”字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
【示例2】明明是挑柴,却说是挑蝶,挑柴的辛劳全无,有的是生活的悠闲,诗人借樵夫表达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第一题与2014年的第一题异曲同工,标题“樵夫词”点名了诗的对象,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不难看出“白云堆”和“深林”写出了山的整体环境。而第二题的赏析诗句则是从写法上来考查,一个“竟”字惊喜全出,写出了诗人对樵夫悠闲生活的向往。
当然,我们在答题时,看清题目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思考要全面,下笔要谨慎,力求简洁准确。
(三)总结
最后,引用别人说过的一句话:“语文向来是一门只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我觉得语文既像清泉,细水长流;语文又像美酒,历久弥香。只要你爱语文,爱阅读,必然能在语文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