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实词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实词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借助成语学习文言实词,既能掌握文言词语,又能巩固对成语的理解,不失为一石二鸟的好方法。本微课主要选取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文言语句,和常用成语相互印证,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借助成语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成语可以说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从成语中可以窥见文言文的身影,嗅到文言文的气息。借助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文言实词。成语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余姚市小曹娥镇初级中学 谢丹儿

一、教学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但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对初中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最常碰到的障碍是在词义方面,特别是对某些文言实词的意思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因此学习的难度很大。成语,大多来自古典文献,是古代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从成语中可以窥见文言文的身影,嗅到文言文的气息,成语可以说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借助成语学习文言实词,既能掌握文言词语,又能巩固对成语的理解,不失为一石二鸟的好方法。

二、适用对象

八年级学生

三、设计特点

本微课主要选取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文言语句,和常用成语相互印证,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借助成语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示例典型,边讲边练,易于巩固。

四、过程实录

成语可以说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从成语中可以窥见文言文的身影,嗅到文言文的气息。借助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文言实词。

(一)古今异义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古代汉语的很多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因此与现代汉语的解释不同,这种现象叫作古今异义。成语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来看一个例子:这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句子“陈太丘与友期期行”,其中的“期”字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来理解,很多同学可能会想到“日期”“期待”等等,但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其实我们可以从成语“不期而遇”中得到启发,“不期而遇”的意思是“事先没有约定而遇见”。我们在理解记忆的时候不需要死记硬背,而要联想到熟悉的成语,这样更方便实用。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以下文言语句都出自七年级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加点的字,你能找出一个含有此字并与之同义的成语来帮助理解和记忆吗?

有朋自远方来    自始至终

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羊补牢

蒙辞以军中多务   义不容辞

京中有善口技者   能言善辩

不能名其一处也   莫名其妙

同学们接触成语的时间肯定比文言文来得早,在生活、学习中肯定积累了不少成语。成语格式固定,以四字为主,言简意赅,理解与记忆相对更加容易。下面来看一组出自八年级课文的文言语句,根据旁边提供的成语,你能否大致推断出整个句子的意思呢?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悉听尊便

陶后鲜有闻       鲜为人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狐假虎威

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二)词类活用

某些文言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现象叫作词类活用。这种现象在成语中也同样有范例可循。

例如成语“衣锦还乡”,其中的名词“衣”在这里作动词,意思是“穿着”。通过这个成语我们便可理解并掌握“名词作动词”这一活用现象。

再看成语“狼吞虎咽”,其中的“狼”和“虎”在这里的意思是“像狼一样”“像虎一样”,这两个字已经不是名词,而是活用作状语,用来修饰“吞”和“咽”。

再看成语“披坚执锐”,它的意思是“穿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锋利的武器”。其中的“坚”和“锐”原本都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也可以作动词,比如成语“敬而远之”,其中的“远”在这里解释为“远离”。

常见的词类活用还有动词活用作名词,比如成语“路不拾遗”,“遗”原本是动词“遗留,遗失”,这里解释为“丢失的东西”。

还有两种常见的活用现象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的语意含有“使……怎么样”的意思,比如成语“沉鱼落雁”“汗牛充栋”“富国强兵”,其中加点的字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沉入、下落”“使……出汗”“使……富强”。意动用法的语意含有“认为……怎么样”“把……看作什么”的意思,比如成语“不耻下问”中的“耻”是“以……为耻”的意思,“鱼肉百姓”中的“鱼肉”是“把……看作鱼肉”的意思。

(三)练习

下列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左边文言语句和右边成语中加点的字都有词类活用现象,请你仔细判断,将用法相同的左右语句用线段连接起来。

其家甚智其子    不翼而飞

其一犬坐于前    近朱者赤

一狼洞其中     吐故纳新

亲贤臣,远小人   抱头鼠窜

温故而知新     闭月羞花

无案牍之劳形    不远万里

(四)小结

除了以上所讲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之外,通假字、一词多义等文言语法现象,以及一些文言特殊句式,也能在成语中找到典型的例子。希望同学们多思考,多积累,不断探索成语与文言的知识和规律,两者结合,学好语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