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虽有嘉肴》美点赏析

《虽有嘉肴》美点赏析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有嘉肴》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短文。刚才大家通过学习,知道《虽有嘉肴》这篇文章是一篇非常短小的议论文,它观点鲜明,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因为有一位专家曾经这样说过,《虽有嘉肴》这篇文章,可谓“一段小文章,千古竞风流”,不难看出,本文流传千年,经久不衰,一定有它的美点值得我们探寻。《虽有嘉肴》之美到底美在何处呢?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难,换后似乎读得也很流畅。

宁波市大榭中学 郝 君

一、教学背景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语文教材(2013年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短文。我们知道,短文,是指简短的诗章、寓言、小品文、小小说及中长篇小说节选等。对于这样的短文,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处理:或蜻蜓点水,一节课教几篇;或仅把文本当作引子,然后是漫无边际的拓展延伸;或自觉难以把握,于是让学生自学了之……其实,短文往往更需要“长”教。

优秀的作品无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式,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短小精悍的作品,往往是丰富的思想内涵与精美的艺术形式的融合。因此教学短文,就需要用“长”的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深入品味“长”的内涵——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使学生获得“长”的发展——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生命智慧的增长。本课笔者就引领学生重点品味古文的语言之美。

二、适用对象

七年级学生

三、设计特点

1.本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挖广掘,赏析和理解古文语言的特色——节律美、音韵美、错综美,简要提出文章的思想美。

2.本课突出对对偶和排比修辞的理解。

3.本课围绕“美”字做文章。

四、过程实录

刚才大家通过学习,知道《虽有嘉肴》这篇文章是一篇非常短小的议论文,它观点鲜明,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那么,学完以后,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此时此刻的心情呢?三位同学,分别用“美”“妙”“好”三个字,应该说都比较好,但相比较而言,老师更倾向于“美”,为什么呢?因为有一位专家曾经这样说过,《虽有嘉肴》这篇文章,可谓“一段小文章,千古竞风流”,不难看出,本文流传千年,经久不衰,一定有它的美点值得我们探寻。《虽有嘉肴》之美到底美在何处呢?

我们大家先来看一看课后练习题一,我在大家预习的时候曾经布置过这样一个任务,判断一下这三个句子到底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大家反馈的信息看,有的说是对偶,有的说是排比,那么到底是不是这两种呢?我们先看是不是排比。我们知道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构成的修辞,这三个句子都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可见不是排比。那么是不是对偶呢?前面两个句子还行,可以说是宽对,但第三个句子前面一个分句是三个字,第二个句子前面一个分句则是两个字,可见,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偶。那么有没有一种修辞把三个句子都包括了呢?有,就是骈句,也叫整句。骈句的特点是结构相似,句式整齐,给大家一种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的感觉。其次,本文在语言上还有一个特点,区区70个字,却有一个字重复出现了5次,大家看是哪个字?对,是“也”字。那么这个“也”字在这儿有什么作用呢?是舒缓语气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读……这样看来,本文不仅句式整齐,顿挫有致,而且多用“也”字,也使语气更加舒缓。如果说前者是语言的节律之美,那么,后者就是音韵之美,放在一起就是韵律之美。总之,本文语言有很强的美感,我们称之为语言之美。

除此以外,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还记得它的观点吗?对,就是教学相长。本文观点鲜明,思想正确,教与学是彼此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可以说,本文具有典型的思想之美。

本文的语言其实还有个特点。大家先找找本文中的两对同义词,你能找到吗?对,就是“故”和“是故”,“不”和“弗”,那么这每组中的词能互换吗?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难,换后似乎读得也很流畅。那么,能不能换呢?老师告诉大家,这两组词形式上可以换,效果上不可以,因为它体现了汉语言所独有的错综之美,错综就是变化,有变化才有美。成语中就大量存在这种情况,如“左顾右盼”中的“顾”和“盼”,“深思熟虑”中的“思”和“虑”、“深和熟”,“深恶痛疾”中的“恶”和“疾”……

不难看出,这篇小小的短文之中,有语言之美、思想之美,还有错综之美,三美合一,美不胜收。在这样美妙的文字中,请让我们用欣赏的态度,再美美地读一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