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北仑区松花江中学 严 蓉
一、教学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语文教材(2007年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自然山水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它既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也是一篇颂月佳作。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所以对于文字的理解可以充分相信学生。但学生与苏轼时隔千年,年龄不同,所处时代不同,如何感受苏轼赏月时复杂的愉悦情感,体悟苏轼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是难点也是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资料扩充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引导学生贴近作者心灵,体悟作者情感。
二、适用对象
八年级学生
三、设计特点
本设计从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切入,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以品读作者的“乐”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咏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旷达态度。
四、过程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五个字,而这八十五个字不仅记录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记录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微妙曲折的动人情感。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同学们揣摩并理解那曲折的复杂情感呢?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着手。
(一)以对“游”字的理解来开启学习
由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一段文字导入作者苏轼和课文后,请学生谈一谈对课题中“游”字的理解。
(二)通过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聆听苏轼夜游时的心情
学生能很快地从文中找到直接表露情感的语句,“欣然起行”。
再请一名学生用欣然的、愉悦的语气朗读课文,力求读出苏轼内心的快乐。
(苏轼最快乐之时就是写作之时。)
(三)逐字逐句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发现并还原作者蕴藏在词语和句子中的快乐,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
1.欣然起行
“欣然起行”中的“起”和“行”字,写出了苏轼内心深处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多么真诚,苏轼他又是多么的率真、可爱。
2.月色入户
“月色入户”中的“入”字,可解释为拟人化的“走入”。这个“入”字写出了月色如老友般善解人意。也许,月亮知道,“一颗懂得美的心,绝不轻易在无边风月里合上外壳”。正是这个“入”字引发了苏轼无尽的惊喜——我本无意见月,月色自“入”我胸怀,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乐。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月色自入胸怀,转念间,张怀民亦“跃上”他的心头。“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念”至“遂”也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我”共赏呢?如果没有此人,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苏轼找到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快乐万分?
追问: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
课下注释提示,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此其一。
(PPT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
张怀民,1083年贬至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学生阅读后明确: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此其二。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亦”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两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2)用“行”或“走”换其中的“步”可以吗?为什么?
结合三个字的理解,可探究出:
“行”字写出了苏轼的迅即起行,不假思索。
“步”则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两个心有诗意的人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
“走”的本意则是跑,与文意不符合。
(3)指导朗读:指名读,重读“亦”,体会“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师生对读“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体会二人的默契、悠闲。全体朗读记叙部分,体会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快乐。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品读描写月色的文字,体会作者赏月时的快乐。
(1)探究一(PPT出示)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改动后,我们阅读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
②“盖”换用“是”,语势变平淡,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重审美快感。
(2)探究二(PPT出示)
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指导朗读原文,读出作者“沉醉美景”与“发现真相”的惊喜。
6.小结
至此,我们读出了许多快乐: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朋友心意相通的快乐、知己相伴悠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意外发现的快乐。
(四)由探讨“闲人”的魅力来理解苏轼的悲凉和豁达
首先理解句子的意思,解决朗读节奏的划分,理解字面上“闲人”的意思。
但是,“闲人”仅仅只是指时间上、事务上清闲的人吗?(PPT出示苏轼的生活背景)
“闲”不只是不得签署公事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
(五)通过课外资料的延伸,加深对苏轼情感的理解
不只是此夜,不只是此文,翻开《东坡志林》,翻开苏轼煌煌近百万字的诗文著作,这样美妙动人的瞬间比比皆是。
当他初贬黄州寓居临皋亭时,他遍赏江山风月,“闲者便是主人”。——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当他乘月至溪桥时,他“醉眠芳草”一夜至春晓。——苏轼《东坡志林·西江月》
当他夜饮醉归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时,他“倚杖听江声”。——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六)总结
至此,我们便从这区区八十五个字中体会到了苏轼那汩汩如清泉般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读出了他的快乐,读出了他的悠闲,读出了他的悲凉,更读出了他的豁达和乐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