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北仑区顾国和外国语学校 李 欣
一、教学背景
小说构建的是一个多维的立体世界,将作家、小说中的人物、现实中的人物都交织了起来。为避免表面化浅层化地赏析小说,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留白,让学生在留白艺术中加深对作品文字背后深刻内涵的理解,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二、适用对象
九年级学生
三、设计特点
以学生熟读的小说为例,重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抵达语言文字的深处,用不合逻辑处解谜留白艺术的方法,为小说的深度阅读打开一扇窗。
四、过程实录
(一)小说如谜
读小说,其实就是个解谜的过程,而小说中的留白艺术恰恰是在谜底和谜面之间搭建起来的桥梁。
(二)小说解谜
1.不合逻辑的言语中破解留白
小说中常常有些不合事理、不合逻辑的地方,有时候,留白就藏于其中。比如,小说中人物不合常理的语言往往就是谜面。怎样读出谜底呢?我们先听听小说《孔乙己》中的一段人物对话: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掌柜说,“哦!”
“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
“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
“后来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怎样呢?”
“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有这样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人们快活吗?
问题二:有直接写人们的快活吗?
问题三:你的眼前是怎样的一个群体?
问题四:文中为什么写这个群体的快活?
解析:问题一,联系前文中内容“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自然想到人们当然快活。问题二,从字面上看,好像并没有任何文字直接写到人们的快活,然而从言语中、对话的语调中,仍然可以感受那个喝酒人的心态。问题三,对于丁举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这样野蛮的人身伤害,说话者津津乐道,甚至听说孔乙己可能已经死了的时候,说话的和听话的都没有震惊。对于一个给酒店带来欢笑的人的厄运,他们居然一点反应也没有,何等冷漠麻木。问题四,这么写,充分显示出鲁迅在对话描写中隐遁着的巨大力量——有意不去直接点明说话者那种津津乐道的神态,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这种平静、平淡的留白里的,就是鲁迅要揭示的无形的精神虐杀的可怕。
小结:孔乙己能带给人快乐,他没来,原本应该失去快乐,但人们依然很快活。在不合常理的言语中,我们破解小说家的留白,读出了小说的内涵,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
2.不合逻辑的细节中破解留白
小说中往往不合理处,正是作家预留的谜底。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细节,那就是五十多岁的范进居然没有儿子!这显然不合生活的现实。这是为什么?
我们联系文中内容来解读:
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
再看原著中内容:
只有他媳妇儿,是庄南头胡屠户的女儿,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靸着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
解析:我们发现了吴敬梓先生的留白,他要让我们认识这样一个范进,为了功名富贵,白发苍苍、饥肠辘辘的老娘可以不管;为了功名富贵,让自己的青春白白消耗在八股文中,终身大事,可以不顾;为了功名富贵,背负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罪名,甚至孩子,可以不要。主旨水到渠成,大家突然惊醒,小说绝不仅仅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更活化了一个活生生被封建科举扼杀了天性的人,展现了一幅追求功名富贵的世俗画。
小结:在有悖常理的细节留白处,我们寻到了隐遁的小说谜底,读懂了小说家的匠心。
(三)小说寻谜
3.于不合逻辑处质疑破解留白
我们在不合逻辑的言语和细节中破解了留白,而事实上,有些小说的情节、叙述者、结尾等处都有不合逻辑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小说家精心构思的留白处,是我们破解小说谜底的好谜面。
如《故乡》带着浑身的乡土民俗、乡土智慧和生命力的少年闰土走进我们的记忆中,到另一种乡土民俗和乡土智慧的中年闰土出现,中间三十年却没留下一个故事,这个不合逻辑情节的处理,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了空白,你读懂了吗?
《我的叔叔于勒》原文的结尾是“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选作课文时,删掉了结尾,于是我们看到的小说结尾就是:“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这个不合原作结尾的处理,编者在情感上给读者留下了怎样的空白?
请大家去思考,揭开小说的谜底,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
(四)结束语
同学们,诸如此类的留白,会让你感受到小说无穷的魔力。试着游走于作者预留的空白中,你眼中的小说将变成一部极富吸引力的文学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