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清张岱的“彼时”与“此时”

分清张岱的“彼时”与“此时”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以其深情和脱俗,深得学生的喜爱。那么张岱的哪些“彼时”与“此时”需要我们在拓展阅读中加以注意呢?因此大家在读张岱其他作品包括读其他古人作品时,一定要将“彼时”与“此时”搞清楚。然而单就《湖心亭看雪》,张岱的气节在文中并没有体现。无论是《金山夜戏》的闹腾,还是《湖心亭看雪》的幽宁,张岱特立独行的性格是一致的。

宁波市古林镇中学 陈烈燕

一、教学背景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以其深情和脱俗,深得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们从白描的奇崛生姿和寻找张岱的观察点这两个角度感受了超凡脱俗的冰雪世界。无边天地都在胸怀的胸襟与气度,那是36岁的张岱拥有的豪情。50岁的时候,再想起这样天人合一的境界,或许会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之感,然而他的文字依然波澜不兴。豪气而不张扬,幽思而不哀怨,这般的简洁疏淡、空灵晶莹,便是张岱的超凡脱俗。

张岱独特的人生经历,在注释中以及课堂拓展资料有所涉及,但学生没有系统阅读过张岱的《陶庵梦忆》,所以他们提出了“张岱与金陵客的相逢离别是否流露着故国之思”“课文的注释中‘明亡后不仕’一句,是否表明他很有气节”“张岱到底具有怎样的性格”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仅仅通过结合文本来解读并不够,所以这是笔者设计这堂拓展阅读微课的初衷。

二、适用对象

八年级学生

三、设计特点

紧扣课堂遗留的问题,同时渗透由课内延伸阅读作家作品的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一课多得。限于时间,微课对课堂另外遗留的“金陵客和张岱确实是志同道合的人吗”这一问题没有涉及,但凭借这一堂微课,学生可以掌握入门的钥匙,循着张岱的另一部作品《西湖梦寻》找到自己的答案。

四、过程实录

我们说对文人的认识一定不能脱离文本,我们刚刚学过《湖心亭看雪》,初步领略了张岱的风采,但毕竟课文仅仅是一篇文章,要想真正了解张岱的人物形象,还需要扩大阅读面,这正是要求大家课后拓展阅读《陶庵梦忆》的初衷。

那么如何拓展阅读才有意义呢?我想请大家结合文本、背景以及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立体地去看古代文人,就张岱来说,特别要注意“彼时”与“此时”的张岱,这样我们才能读出一个真实的张宗子。那么张岱的哪些“彼时”与“此时”需要我们在拓展阅读中加以注意呢?

(一)了解“彼时”的“金陵客”

张岱与金陵客的相逢离别是否流露着故国之思?有人说金陵客的“大喜”暗示张岱的欣喜,然而由于文章没有具体描述张岱心情的语句,张岱心里到底是如何想的,我们不得而知。另外金陵客是“拉”张岱“同饮”,张岱“强饮三大白”就作别了,也没有欣喜留下来畅饮的意思。那么就值得同学们自己去思考,张岱彼时的想法到底如何。虽然有答非所问的一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但就此推断当时张岱的亡民心情是不是妥当呢?

提醒大家注意“金陵客”出现的背景时间。因为“彼时”(崇祯五年,1632年)与金陵客相遇的时间距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还有十二年的时间。作为一个亡国遗老,张岱在落笔写到故都的时候,心中肯定会有隐痛,这个大家都可以理解,但碰到“彼时”的“金陵客”就已经有了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故国之思,显然就不够合适了,我们不应该把“彼时”的张岱与遗老的张岱杂糅在一起。因此大家在读张岱其他作品包括读其他古人作品时,一定要将“彼时”与“此时”搞清楚。

(二)明确“此时”的“气节”

课文的注释中“明亡后不仕”一句,是否表明张岱很有气节?建议大家去看看关于张岱生平事迹的材料。老师在读《张岱评传》时了解到,其实明亡前,他从未曾仕。1644年明朝灭亡时,张岱48岁。张岱之父原为鲁肃王右长史,1645年,鲁肃王次子抵达绍兴宣告监国,张岱被任命为兵部职方司主事,这个荣誉性职务算是张岱一生中唯一一次出仕了。鲁王缺乏远见和智慧,又轻听轻信,张岱感到这个“蕞尔小朝廷”根本不足成事,两个月后便辞去职务,逃往山中躲藏起来,这是他人生中短暂的抗清活动。

“明亡后不仕”的说法并不妥当,用来证明气节也缺少说服力。那么张岱是不是一个有气节的人?君身死国灭亡之际,他没有选择以身殉国,而是以一个明朝遗民的身份而生,以一种司马迁式的忍辱负重精神,将亡国的切肤之痛注入《石匮书》这部煌煌史书,他也从此备尝生活的艰辛。也许说不上刚烈,但他不忧生、不惧死的高情与至性,确是冰雪一样的文人气节。然而单就《湖心亭看雪》,张岱的气节在文中并没有体现。

(三)感悟张宗子的性格

读《陶庵梦忆》一书时,大家一定要好好感悟作者的性格。如果要让老师来谈谈体会,我觉得张岱的性格可用“率真”来表达。张岱有一句颇为自得的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正是他自己的写照。《陶庵梦忆》中有一篇《金山夜戏》,因见北固山夜色奇绝,半夜划船至金山寺佛殿,“盛张灯火”而唱戏,“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这是嚣张的可爱的“真”。

无论是《金山夜戏》的闹腾,还是《湖心亭看雪》的幽宁,张岱特立独行的性格是一致的。耄耋之年的张岱,虽历尽沧桑变故,仍不改赤子之心。

至于“独往湖心亭看雪”是属于“孤独冷寂”还是作者追求空旷幽静的欣赏氛围,同学们可在阅读《陶庵梦忆》时思考,结合《西湖七月半》《彭天锡串戏》《龙山雪》等篇章,一定会有所感悟的。

只要我们能在拓展阅读中弄清张岱的“彼时”与“此时”,相信对真正了解这个古代文人的形象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国史研究专家史景迁说过:“(张岱)试图探索深邃幽暗之境,他理解到只要有人追忆,往事就不必如烟,于是他决心尽其所能一点一滴挽回对明朝的回忆。”可见张岱正是以“率真脱俗”的性子,造就了景物的脱俗,而我们正好随着张岱的述说感受他的心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