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人敬畏的仁者

人人敬畏的仁者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人经常在一起商量国家大事,有一次,齐桓公召见管仲,讨论国家的发展问题。那么,《弟子规》告诉我们,想要成为真正的仁者,应该具有以下品质:仁者,爱人也。一个人想要成为仁者,首先要让自己有爱心,才能关爱他人。作为一个仁者,无论是言行举止,都要成为楷模。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名利诱惑,然而,一个人想要成为真正的仁者就必须做到能看透一切,才能不被诱惑所吸引。然而,想成为一个仁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弟子规》要求我们要亲近仁者,与仁者为友,以求得人生的进步。然而,仁者本来就比较少,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仁者呢?或者说,一个人想要成为仁者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当然,针对这些,《弟子规》在接下来的内容会告诉我们答案。

《弟子规》讲:“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意思是说,真正品行高尚的人,大家都会敬畏他。这样的人,说起话来没有什么忌讳,也不会去谄媚讨好别人,以求得个人利益。也就是说,那些真正公正无私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仁者,自然会受到大伙的欢迎。历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仁者的人,还有很多,下面写的就是这样有一位。

经过一番战乱,公子小白最终顺利坐上王位,成为名震一时的齐桓公。即位后,他急需要找到有才能的人来辅佐他,因而,齐桓公力请鲍叔牙来任相。然而,鲍叔牙却自认才能不如管仲。在鲍叔牙的努力下,成功地说服了齐桓公,同意请管仲来帮助他一统江山。

两人经常在一起商量国家大事,有一次,齐桓公召见管仲,讨论国家的发展问题。经过长期的接触,管仲知道齐桓公的政治抱负,然而,两个又没有具体谈论过。于是,他直截了当地对齐桓公说道:“如果你决心称霸诸侯,国家就可以变得安定富强,然而,如果你只是安于现状的话,那么,国家自然就不可能安定富强。”听了他的话,齐桓公答道:“我现在还不敢说这样的大话,等将来见机行事吧!”听至此,管仲方被他的诚恳所感动,于是便向齐桓公表达自己的意愿。在管仲看来,他之所以苟活到现在,而没有为公子纠而死,就是因为他想为江山社稷作贡献。

于是,为了能够帮助齐桓公称霸业,管仲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无论是行政上的机构划分,还是军队上的寓兵于农及经济上“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终于使得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

当齐桓公看到国家的安定局面时,便有了会盟诸侯的打算,然而,却遭到管仲的谏阻,并劝他利用“尊王攘夷”的政策来开拓局面。齐桓公非常信任他,在他的亲贤纳谏下,齐国的国力大盛,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故事中的管仲原来是公子纠的老师,而鲍叔牙才是公子小白的老师。在打败了公子纠后,公子小白才能顺利地坐上王位。在鲍叔牙的推荐下,管仲为齐国的江山社稷考虑辅佐齐桓公治理齐国。然而,对于齐桓公的知遇之恩,他也依然不卑不亢,直言进谏,更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去故意讨好齐桓公。在他的亲贤纳谏下,齐国日渐变得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当然,齐国之所以能有如此的局面,正是由于齐桓公亲近管仲这个“仁者”的结果。当然,管仲也因为一生亲民爱民、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会故意谄媚于人,而受到大家的尊重。那么,《弟子规》告诉我们,想要成为真正的仁者,应该具有以下品质:

1.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内心怀有对众人的爱

仁者,爱人也。一个人想要成为仁者,首先要让自己有爱心,才能关爱他人。因而,做一个仁者就要学会大公无私,凡事都以大家的利益为重。

2.懂得社会的礼仪约束,并能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一个仁者,无论是言行举止,都要成为楷模。因而,他要学会克制自己的私欲。当然,对于那些礼仪道德与规范也是不可缺少的东西。为人处世,如果能够做到礼仪具备,方能称得上是仁义之人。

3.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做人才能高境界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名利诱惑,然而,一个人想要成为真正的仁者就必须做到能看透一切,才能不被诱惑所吸引。当然,一个人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保有足够高的思想觉悟。否则,很可能会因为一件事情让你身败名裂。因而,想要成为仁者,也要从提高思想觉悟上做起。

《弟子规》教导我们亲近仁者,方能离仁者之路越来越近。然而,想成为一个仁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个人不断地努力。当然,只要能够坚持按照这些标准来要求自己,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仁者,赶快开始努力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