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好坏之分,与一个人接触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会受其影响。因而,《弟子规》向大家提出要学会亲仁。在古人看来,与真正的仁者接触,自己的行为自然而然会变得好起来。《弟子规》中讲:“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它的意思是说,能够亲近品行高尚的人,对自己有莫大的好处,道德品行也会一天天提升,过错会一天天减少。
社会在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如果与你交往的都是一些仁者,那么,在长期的接触之中,你也会向他们看齐,自然也就会严格要求自己,品行也就会慢慢变得高尚起来。其实,《弟子规》在这里主要是讲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重要,为了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要选择优良的环境。当然,古人更看重这一点,相信看了下面的故事,你也会深有同感的。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然而,他小时却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小孩。孟子自小便失去了父亲,由母亲一人把他抚养长大。孟子的母亲希望儿子能够读书上进,可是,幼时的他并没有那么听话。刚开始,他总是跟邻居家的一些孩子们爬树捉鸟、下河摸鱼,甚至他们还去别人的田里去偷瓜。母亲对他又打又骂,却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只要看到别的小朋友们那样做,孟子还是会不顾一切地跟上去。
孟母认为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状况,必须远离这种环境,说干就干,孟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学好,便把家搬到一处邻居家没有小孩的地方。可是没过几天,母亲便发现孟子又趁她外出洗衣的空隙到外面去玩了。没过多久,孟母便找到正在学铁匠师傅打铁的孟子。此刻,他正陶醉在以砖块做铁砧,木棍做铁锤的游戏当中,看到这里,孟母便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母把家搬到了一片荒郊野外,周围连一个邻居也没有,门外就是一片坟地。可是,这样也并没有让孟子变得好学起来。转眼清明节到了,上坟的人有很多,哭哭啼啼的,好不热闹,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把一个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的,也便照着样子把小树棍当做死人给埋了,直到母亲找到他后,把他拉回家去。这次,孟母把家搬到了一个学堂的附近。
看到隔壁学堂里胡子花白的老师正在给一群孩子上课,孟子也摇头晃脑地照着老师的样子,拖腔拖调地像唱歌一样地念着,孟母很高兴,便把孟子送到学堂去上学去了。当然,后来孟子也曾逃学,然而,在孟母“断机杼”的举动下,孟子最终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用功读书,最终才能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这就是有名的“孟母三迁”的典故,在这个故事中,孟母搬了几次家,最开始,孟子都是学着邻居的样子,不是跟小伙伴玩,就是学铁匠打铁,甚至还学着别人玩“埋死人”的游戏,直到他们搬到学堂的附近,孟子才学着老师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学读书。由此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那些未成年人,环境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的。这个故事旨在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成功就要多接触好的环境,当然交朋友的时候,要多与仁者交往,才能让你的品行得到更大的提高。
自古人们就说:“近朱者赤”,对我们来讲,一个人如果能够多亲近一些有仁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自然就可以使自己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当然,过错也就会跟着减少。因而,通过学习《弟子规》,我们受到的启示如下:
1.交友要慎重,认清好坏人
人生免不了要与他人交朋友,虽然,交什么样的朋友完全在于个人的决定。然而,一个人交友时也要抱着慎重的态度,宁缺毋滥。有些人认为“朋友多了路好走”,就到处交友,有时根本不分好坏,到头来很可能被人拉下水。因而,做一个聪明的人,交朋友时一定要谨慎对待,分清良莠,再做决定。
2.多与仁者打交道,为自己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一些品德高尚的人,当然,也会有一些品行低下的人。然而,我们不能像孟子刚开始那样,见什么学什么,而是要学会择善而从,才是最重要的。多与那些仁者打交道,才能为自己打造出良好的环境,从而提升个人的品行。
《弟子规》教导我们,想要让自己的德行有所提高,就要选择好的环境,多接触仁者。因而,一个人如果想要进步,就要懂得与益友为伍,这能让自己也变得更好。因而,从现在起多结交身边的仁者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