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远离仁者,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

远离仁者,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桓公在管仲的帮助下,方能够使国家安定,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一向有知人善任的美誉,然而,却未能谨遵管仲临终前的遗训。然而,失去了仁者的影响,齐桓公自然也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因为鲍叔牙极力反对,齐桓公更加远离他,使得三人更加专横,在朝野之上极力压制鲍叔牙的权势。因而,可以说,同仁者交往,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品行。

一个人经常与仁者为伍,自然也就会越来越接近仁者。然而,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亲仁,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当然,《弟子规》中也做出了具体的说明:“不亲仁,无限害。”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接近一些品德高尚的人,对自己有莫大的坏处。

身处当今社会中,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一个人很容易因受到外界的诱惑从而做出有违道德的事情。当然,如果你的身边时时有一个仁者提醒你的话,自然就可以规避所有的风险。由此可见,亲仁可能让一个人进步,如果不亲仁的话,那么,身边自然也就没有人为你敲警钟,很可能会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来。看看下面的例子,也许你就会明白这一点!

齐桓公在管仲的帮助下,方能够使国家安定,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然而,随着管仲的离去,齐桓公没有主动去亲近管仲所推荐的仁者,最终丢了性命,不得不引人深思。

齐桓公一向有知人善任的美誉,然而,却未能谨遵管仲临终前的遗训。管仲死后,他虽然也将易牙、竖刁、开方等三人逐出宫去。然而,失去了仁者的影响,齐桓公自然也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没过多久,他便再想起那三人的好,失去了三人的他便越来越觉得日子难熬,就像是丢了魂一样,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自然,没过多久,齐桓公便又不顾他人的反对,把这三人又再次召回宫中,依旧像先前一样宠爱有加。因为鲍叔牙极力反对,齐桓公更加远离他,使得三人更加专横,在朝野之上极力压制鲍叔牙的权势。最终,鲍叔牙在一怒之下,愤恨而去。自此,齐桓公身边也只剩下易牙之类的小人。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之所以能够开创出这样的局面,自然在于管仲、鲍叔牙等的全力辅佐,采用的一系列“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的措施,才能首开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局面。当然,这一切都在于他能够亲仁者,接受管仲、鲍叔牙等的建议。管仲死后,由于失去了仁者的影响,他的内心也便开始动摇起来,自然会把些势利小人的当成宠臣,以至于做出复召他们回宫的事情来。正是缺少与仁者的接触,让那些势利小人的权利越来越大,齐桓公自然也就远离了鲍叔牙,最终让鲍叔牙悲愤而死,齐桓公痛失良相,从而也加剧了他末日的到来。由此可见,作为一代霸主,不亲仁的话,不仅会让小人得势起来,更有甚者会痛失更多的良臣。这些都是在告诫我们,要学会与仁者相近,方能从根本上远离恶人,获得人生与事业的成功。

与仁者相处时,很可能会面临被批评的风险。于是,生活中一些人总会因为所谓的自尊心而主动远离那些真正的良师益友。这样一来,自然也就少了行动的指引者,以及处事的参考标准,长此以往,他们很容易做出一些不得体的举动还不自知。正是缺乏仁者的指引与教导,他才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自然会做出一些错事来。那么,通过对《弟子规》这点的学习,我们受到以下启示:

1.一个人不懂得亲近品行高尚的人的话,很容易改变内心

“人之初,性本善”,在古人看来,一个人从生下来时,内心都是向善的。当然,如果不懂得亲仁的话,在日积月累的社会洗礼中,他纯洁的内心很容易受到外在不利条件的影响,从而改变一个人的性情。关于这一点,在《三字经》的开篇便提出这一论点。在我们看来,想要改变这一状况的话,从小开始就要主动接近仁者,以此来督促自己向仁者学习,降低变质的概率。

2.交朋友要有选择,不良的人,要坚决远离

生活中,也有一些人虽然“身处淤泥”,但是能做到“不染”。在我们的身边,也确曾有这样的例子。于是,有些人便以此为借口,认为“近墨未必会黑”,开始放任自己与某些不良的人交友,然而,事情结果却往往难以想象,最终他会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起来。因而,聪明的人不会用自己来做实验,对于那些不良之徒,坚持远离才是正道。

《弟子规》告诉我们,如果不能够做到亲仁,那么,一个人很容易会受到坏势力的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行为。因而,可以说,同仁者交往,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品行。相反,同一些小人交往,不是让你自己变为坏人,就是让你遭受损失。因而,做一个聪明的人,从此刻起,远离不良之徒,才是明智之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