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声》学习体验案例

《心声》学习体验案例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心声,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生3:这是作者的心声。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尤其重要,主要体现在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是自由,有效的课堂必须是放得开又收得拢的教学。

喻国华

一 教学设计

(一)课时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研究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考当前社会生活中的教育现象及问题,培养有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二)设计思路

1.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内容是什么?怎样提升参与度和热情度?)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怎样扫除阅读教学中的字词障碍?)

3.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

——掌握小说这类文体的阅读方法,理清故事情节(教学重点)

——了解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弄清“心声”的含义,在对话交流中探讨教育真谛(课文升华)

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让学生立足自身实际,有更多的生活思考和感悟,提升“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的写作水平。

二 教学过程

片段一 情景对话,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母爱。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些同学很自私自利,不愿帮助别人。记得有一次,我因一道题不会做问过很多同学,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帮助我。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时经常提问,但他们提问的对象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差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我认为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刚才,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帮互助。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大胆地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教学反思:放下教师架子,与学生们平等对话,在鼓励交流发言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表达心声的愿望,既创设情境为本节学习奠定基础又拉近师生距离,为活跃课堂气氛张本。)

片段二 检查预习,巩固基础

师:课前大家收集了作者的相关信息,谁来简要介绍作者?

生1:作者黄蓓佳是江苏人,北大毕业,他发表作品有《补考》。

生2:他的作品可多了,还有……

师:同学们准备得真充分,了解的很多,体现了学习的主人翁精神,也希望下来看看他的作品。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下面的字词?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生1:(略)

师:朗读中有错误的吗?

生:没有

师:这位同学学习多认真,大家就要像他这样发扬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反思:让学生课前搜集作者相关信息,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完成了解作者、读准字音、积累字词的任务,达到巩固基础和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

片段三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师:通过大家课前预习,谁明白本文的体裁?

生1:写人的文章。

生2:作者写的不是真实的个体,而是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是一篇小说。

师:同学们说一说“小说有几要素”?

生:小说有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师:那阅读小说应从何入手?

生1:要紧扣三要素学习。

生2:要深入分析人物形象。

生3:要先理清故事情节,再分析刻画的人物形象。

师:对了,小说正是通过一段段精彩的故事情节,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生1:老师,我找出了故事中主要时间和地点……

生2:本文故事情节……

生3:公开课前(想读课文)→回家路上(偷读课文)→次日放学(听读课文)→公开课上(终读课文)

师:同学们,故事情节通常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谁来说说?

生1:开端是请求朗读遭拒绝。

生2:故事的发展是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生3: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生4:故事发展还包括:京京在树林里朗读、体会和回忆;京京纠正同学朗读遭嘲笑。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他很有自信,尤其是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他不能有偏见,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生5:“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荣誉。

生6:文中赵小桢,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生8: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说:老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师: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看到了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师。

过渡:在这个故事中,京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为他而感动。下面呢,我们一起走进小说中,去深刻了解、认识这个少年。

(教学反思: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为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合作探究,领悟文章主旨,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观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心声,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片段四 分析人物,探讨教育

师:课文对京京的刻画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生1:有语言描写,如: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生2:有动作描写,如: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生3:有神态描写,如: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

生4:有心理描写,如:“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

生5:这句也是“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师:从中可以看出京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1:沉郁、倔强。

生2:朴实、善良。

生3:自信、勇敢、真诚、宽容。

生4: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的人。

生5:是一个执著追求不轻言放弃的人。

生6:是一个铭记亲情、友情并渴望表达的人。

师:文中除了京京之外,还有程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对程老师的着墨并不多,但性格鲜明,请你谈谈对程老师的看法。

生1:工作认真、好强、爱荣誉。

生2:弄虚作假,存有偏爱。

师:课文通过程老师这个形象想说明什么?(学生合作讨论)

生1:揭示当今教育存在的弊端。

生2:说明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阅读和表达的机会。

生3:告诉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真情去关心、关爱他们。

师:根据我们刚才探究的结果,谁从文中读出了京京的哪些心声?

生1:这是李京京的心声。他很思念并想见乡下的爷爷和儿时玩伴,他渴望亲情和友情。

生2:这是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尊重、关怀、理解和帮助。

生3:这是作者的心声。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生4: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是一块净土,不容弄虚作假。他们呼唤教育要返璞归真。

(教学反思: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分析,准确把握故事情节,突出教学重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人物内心世界,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学生与老师面对面交流,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明确“心声”的含义,探讨教育问题,突出教学难点;讨论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真正落实了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生活。)

师:同学们成长的道路上有阳光,就会有风雨;有关爱,就会有孤独。生活中,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曾经我们困惑、苦闷、彷徨,甚至逃避……今天李京京给了我们人生启示,他让我们看到青春的美丽,他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就让我们再次向生活敞开自己的心声吧!

师:同学们,沟通从“心”开始,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刚才又倾听了同学们的心声,我深受感动和激励。作为教师,我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我定会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也请你们课后采取面对面、写信、作文等形式多向家人、老师、同学、朋友倾吐心声。

三 学习体验

通过本节教学,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必须是在一种心里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尤其重要,主要体现在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酝酿什么样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来说,有效的语文课堂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1)拓展自由空间,放飞学生心灵。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是自由,有效的课堂必须是放得开又收得拢的教学。

(2)酝酿宽松氛围,张扬学生个性。“教室就是让孩子出差错的地方”,犯错误就是让学生敞开心扉,让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

(3)建立民主关系,实现教学相长。教学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这节课上,我写错了一个字,学生立即给我主动地指了出来,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二)学习方法的转变

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示范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的分析,怎么理解等等。第一是理解性的读,把课文读懂;第二是探究,把课文中有可争论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探究。因此需要设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但又不能过多,防止出现“蜻蜓点水”,增加讲解不透的问题。此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学生的整体感知大都一样。现在学生就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解读。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章中李京京现象透视出来的有关教育的深层问题。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应该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授之以渔永远比授之以鱼重要。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永安镇中学 564612

【点评】

本堂课教师从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认真地阅读并感悟文本,多与老师面对面交流,同学间多角度讨论、分析,以求正确地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教师善于拓展学生自由的空间,放飞学生心灵,课堂上的“收与放”处理得较好,学生在“放”的环节中加强了学习体验。

从课堂实录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体验中的聪明睿智、个性特色、真知灼见、倾情投入、情绪高亢的特点,尤其可以看到教师“以人为本”“授之以渔”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策略。真正突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心声,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提高自己语言的表达能力。

正如文中所说:“我们的教学,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从整堂课来看,作者既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教师的整合较好,效果不错。

点评人:蒋宗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