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
这个题目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客人”,他是全文的主角。这位客人是谁?他和自己家是什么关系?爷爷奶奶来了不能算客人;第二层是“来到”,他为什么而来?第三层是“我们家”,这是事件发生的地点。综合起来看,这是一次叙事、写人并重的练习,以记叙事件为线,着力突出“客人”这位主要人物。
【要求】
1.通过这次练习,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时至五年级下半学期,作文切题应该人人做得到。
2.接待客人,发展友情,这是从小就应该知道的生活修养。
3.结合切题知识的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选材能力。练习此题,选特有的材料写正当其时。
【导学】
这次作文写作前的知识导学有两个重点方面。一是“他算‘客人’吗”,侧重于切题方面的讨论;一是“他来干什么”,侧重于选材方面的讨论。教学中,要重点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一、畅所欲言
先分小组自由议论一番,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发言。
发言一,“我想写爷爷的老战友邹爷爷。40年前爷爷在部队是连长,他是指导员。如今邹爷爷从石河子副市长的位子退下来,到京旅游,来到我们家……”
大家经讨论,意见一致,认为他选定的这位客人邹爷爷完全切题,完全符合题意要求。
发言二,“我想写我的姑姑。姑姑去年从航运学院毕业,经常随远洋货轮出国。这次回来,说是休假十天呢……”
大家经讨论,意见也一致,都说他选定的这位客人不算切题。姑姑大学刚毕业,还没结婚成家吧?那么,爷爷、奶奶这里正是她的家。姑姑休假回自己家,怎么能算是客人呢?
发言三,“我想写三爷爷(爷爷的弟弟)。他是辽宁省体委副主任,老足球运动员。这次到京开会,到家坐坐……”
大家经讨论,争执颇多。多数人认为,三爷爷虽是爷爷的亲兄弟,但彼此两地生活,各自成家立业,不能算是“一家人”,应该算是客人……
发言四,“我想写街道干部包大妈。那天,她到我们家通知每家每户要大搞卫生,周末检查……”
大家经讨论,认为这不能算切题。街道干部挨家逐户通知搞卫生,那是她的工作。她不是到家来做客的,也没工夫坐下来……
经过这样一番议论,大家对什么人可称之为“客人”明确多了。
二、这位客人来干什么
客人到家里来情形也多种多样。
有的人只是一般地到家坐坐。奶奶的老街坊、爸爸的老同事,节日前后到家看看,他们的到来并没有什么专访的事由。这样的客人往往是寒喧几句,热闹一会儿,互道保重,一走了事。选材时,这样的客人最好不用。为什么?容易造成内容空洞。
要从近一年来众多的来访客人中,选择一位有具体事由的客人来写。他的“来到”,一有明确的来访目的,二有详尽的做客情节。选定这样的人和事,内容就不会空洞,也便于中心思想的表达。
三、这样的客人在哪里
在前面的议论中,有的学生会说:“这样的客人不好找。”是的,写这个作文选材是有一些难度的。但只要用心思考,同学们是可以克服这一难点的。这里,有一句话可以提示大家:题中没有时间限制。一个月,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总有几位客人可以作为这次作文选材的对象。
四、人物、事件与结构的关系
记叙事件离不开人物活动,刻画人物离不开故事情节。所谓记事、写人两种记叙文,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密不可分的。
这次的作文题“客人来到我们家”,总的说,按记事的思路去构想比较合适。在记叙客人来家做客的过程中,要着力刻画人物,把他(她)放到主角的位置上写。这样一来,事件记叙得就比较完整,按“中间部分分层写”的框架谋篇,人物形象也就突出出来了。
最后说一说场面气氛的烘托。前面要求中第二条谈到接待客人,发展友情,这是学生自小就应该知道的生活修养。导学中提示这一点,学生会在字里行间写出“欢迎,欢迎,热情欢迎”的情感。但怎样烘托这方面的气氛呢?
一是把“迎头场面”写好。客人来了,主人相迎,彼此相见,是怎样的场面?
一是把对话写好。客、主之间必有交谈,语言交流能很好地表达“做客”、“迎客”的心情。
一是写好“高潮”小段。客人来家里做客,寒暄、介绍情况等必不可少。不过,最主要的是客人这次到家来的那令人激动的高潮小段。这几个镜头写得细,写得活,全篇的气氛便突出出来了。
【例文】
客人来到我们家
寒假里的一个星期天上午,妈妈正在帮我听写字词,忽然门外有人叫“李老师”。我开门一看,一个中等身材、留着平头的小伙子站在门口。“叔叔,你找谁?”他说:“李老师还住在这里吧?”我边点头边把他让进屋。
妈妈见有客人,马上站了起来。“李老师,您不认识我了?”妈妈想了想说:“你……你是七六届毕业生王志杰吧?”那叔叔连连点头。我赶紧去倒茶,他们亲热地交谈起来。
“志杰,当时你可是我们班有名的一员‘大将’啊!这些年生活得怎么样?”王叔叔红着脸说:“唉,后来认识了几个坏人,合伙拿了人家几辆自行车,被劳教两年。想起这事真对不起国家,对不起老师您哪!”
妈妈安慰了他几句,问道:“你现在在哪儿工作呢?”他自豪地说:“我如今是东风人民市场的售货员。”正说着,同院吴姨来我家看报。吴姨在东城商业局工作,认识这位王叔叔。她说:“哎呀,李老师,您这个学生可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哪,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售货员啦!”这时,屋子里充满了笑声。
我和王叔叔熟了,闹着请他表演包糖。他推辞了半天,还是满足了我的要求。包一包糖只用了12秒钟,不仅包得方正、结实,绳子也系好了。我带头鼓掌。妈妈高兴地说:“如今政策好,变化大呀!当年这个淘气的孩子竟成了先进工作者!”
又过了一会儿,王叔叔笑着说:“李老师,我该走了。”说着,他从书包里拿出八个大红苹果。这时,我看到妈妈和吴姨眼里都闪着晶莹的泪花。
我们一起把王叔叔送到大门口。望着他骑车远去的背影,我的心情很不平静。在这个假期里家里来过不少客人。但王叔叔的来访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评析】
一、这位客人选得好
审题后,他的思路进入选材这一环。“三选一”,他已养成习惯。行间巡视,我看到他在副本上列出三个人。
1.姑姑和姑父从广州回来过年,带来许多南方水果。
2.爸爸单位的骆书记给爸爸送来一笔奖金。
3.妈妈的学生王叔叔到家拜年,他进步特快。
待我又转了一圈时,看到他在第三项材料前打了对勾。这位王叔叔的来访为什么被他选中了呢?因为这里面有“戏”。他不是串门式的随便到家坐坐的客人,他是妈妈当年教过的学生,有一波三折的生活经历。选他作为客人来写,既是真实的,又有新颖、独特之处,不会与别人家的客人雷同。
二、情节清楚,中心明确
全文的主要内容,即这位王叔叔来到家的情况、情节十分清楚。
妈妈认出他是七六届毕业生王志杰;
这位当年班里的“闹将”,红着脸追述了自己两年劳教的经历;
同院吴姨认识这位王叔叔,如今他是东城商业局的优秀售货员;
王叔叔做包糖的精彩表演;
走前,他从书包里拿出特意买来的八个大苹果。
从毕业生看望老师这件事中,该生写出了一位后进青年的进步。“浪子回头金不换”,社会有能力改造这样的人。这一中心,文章表达得很鲜明。
三、结构完整,条理分明
这篇作文提纲很清楚。
开头:客人来了。
中间部分:
1.妈妈认出了学生王志杰。
2.他后悔过去的经历。
3.吴姨介绍了他的进步。
4.王叔叔表演包糖。
5.他给老师献上大苹果。
结尾,送走客人,心潮难平。
这份提纲是按一件事“中间部分分层写”的思路安排的。整件事结构完整,客人从来到走,小作者记叙了全过程。中间部分写了五个小段,比较细致。四、五两小段为重点,突出了王志杰的正面形象。
四、人物位置安排得好
由于故事情节的需要,这篇作文中出场人物较多。客人王叔叔是当然的主角,处于全文中心位置,而其他人是围绕他转的,这样安排正符合题意要求。配角中,妈妈是客人来拜见的主要对象,位置也比较重要。“我”的戏不多,本不认识王叔叔,只是礼貌待客而已。还有一人是同院的吴姨,她的出场是必要的,增强了全文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动笔之前,该生一定把这些人物认真思考了一番。不然,怎么能安排得各得其位呢?
五、主要人物刻画得好
当面批改时,我曾问过这篇作文的小作者:“小学阶段初学写人物,有哪些方法呢?”他熟练地回答:“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写外貌,写行动,写语言和写心理活动。”本文中他正是这样做的。
文中主角王叔叔到家来的表现,他安排了四个镜头。在这四个小段中,对王叔叔行动和语言的描写最为出色。
介绍不光彩的过去,安排客人自己说。他红着脸说(这是写外貌、表情与心理活动有效的一笔)“对不起国家,对不起老师”,使人感到他对自己的过去确已有了深刻的反省。
如今成了优秀售货员,安排同院吴姨介绍并作证。“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话出自吴姨之口,更为真切。
表演包糖,安排由“我”闹着请王叔叔做的。这一动作描写,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合情合理地再现了这位售货能手的技术水平。
从书包里拿出八个大苹果,当然得让王叔叔自己做。礼物不多,却把老师当年培养、教育之情表达了出来。这也证实了他的思想认识的确提高了。
正由于小作者正确运用了刻画人物的诸多方法,我们读完这篇文章才对“王志杰”这位有特色的“客人”留下了印象。
六、语言通畅、质朴
乍一看,这篇作文的语言特色不多。其实,语言质朴无华正是这篇文章的长处。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一般陈述句写得通畅、具体。例如:
我赶紧去倒茶,他们亲热地交谈起来。
这时,屋子里充满了笑声。
我带头鼓掌。
2.重点词语用得准确。例如:
我和王叔叔熟了,闹着请他表演包糖。他推辞了半天,还是满足了我的要求。
在这个句子里,“闹”、“请”、“推辞”、“满足”等词用得好,用得准,准确地表达了人物之间的关系。
3.“地”字用得对。例如:
亲热地交谈 自豪地说 高兴地说
4.引用写法起了作用。例如:
“……您这个学生可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哪……”
文中有了“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个谚语,“王志杰”的一切问题便说清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